陈文权 李星
摘 要:在经济发展转型、“人口红利”消失以及政策导向的多重影响下,各地区“人才争夺大战”进入白热化状态,人才优惠政策不断升级,抢人才力度不断加大。“人才争夺大战”逐渐暴露出揽才过于功利、地方政府间非理性竞争、缺少后期规划等问题。政府应采取转变职能、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引导等措施,化解人才引进过程中出现的混乱现象,推进人才竞争健康有序进行,共享“人才红利”。
关键词:“人才争夺大战”;无序竞争;人才有序流动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8)05-0003-09
2018年4月17日,“BOSS直聘”公布了《2018年一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对从2017年下半年持续至今的“人才大战”进行了数据汇总。报告显示以北上广深为伍的一线城市一季度人才净流失率为0.28%,以杭州、西安、武汉、成都、南京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人才流入率(流入人数/流出人数)为1.07,较2016年增长3.2%。从新一线城市高校毕业并留在当地工作的职场新人比例达73.8%(包括应届生和工作经验一年以下的求职者),较2016年增加近20个百分点[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一线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初见成效。习近平在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曾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这一重要表述被持续近半年的“人才争夺大战”不断印证,人才这一重要资源正在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
笔者从梳理各地区人才政策出发,探讨这场对未来中国影响深远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背后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推动人才竞争健康有序流动。
一、我国各地“人才争夺大战”及特点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城市发展转型升级、人口红利不断消失的背景下,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一波一波的“人才争夺大战”在全国轮番上演。到2018年4月份,二线城市硝烟未散,一线城市也强势杀入,各地的抢人大战再次升级。截至2018年6月底,先后共有超过22个省市出台了人才政策,按照时间顺序,我们选取了其中12个省市的人才方案进行梳理和文本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各地人才政策梳理
(二)人才引进政策的文本分析
从前述各地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文本可以看出,“人才争夺大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科技型人才成为本轮人才大战抢夺的焦点。
从12个省市的人才引进方案中可以看到“科技型人才”“高层次人才”“领军人物”的字眼出现了多次,成为人才抢夺的焦点。天津市、重庆市、河南省、安徽省、长沙市、济南市等提出要满足经济发展对科技型人才的需要。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等则着重引进高端领军人才。上海市、杭州市、深圳市、重庆市等还提出要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将人才引进的视野拓展到全球范围。
第二,多数采取“放宽落户条件+高额物质奖励”的组合拳政策。
在此轮“人才争夺大战”中,多数地区都打出了“放宽落户条件+高额资金补贴+住房保障”的组合拳政策,有的地区甚至提出了安排配偶工作(有编制)和解决子女入学或就业等条件。例如,对于高端人才的物质奖励非常丰厚,形式多样。一是直接給予现金奖励,包括直接现金奖励和发放住房补贴两种类型。如天津市对于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给予600万~1200万、100万~400万的现金奖励;重庆市将人才分为A、B、C三类,按年缴纳个人所得税额度的
2倍、1.5倍、1倍给予奖励或定额给予奖励;深圳市以15000元/人、25000元/人、30000元/人为标准,为本科、硕士、博士发放住房补贴。二是采取“现金奖励+配套住房”的形式吸引人才。如安徽省在给予顶尖人才补贴700万、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2500万现金奖励的同时,还以特优价格提供90m2~220m2人才公寓的租赁服务;珠海市在给予资助的同时,允许人才在住房补贴与人才住房之间选其一,若选择人才住房,顶尖人才全职工作8年可获赠该住房(200m2),一二三类人才连续工作10年可获得50%产权。
第三,以“引”促“改”,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习近平就贯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曾强调:“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3]从各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
多数省份就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这些措施直指当前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针对不合时宜的传统做法进行了清理和革新,为确定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奠定了基础,是地方政府人才观念转变的具体表现。
二、“人才争夺大战”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本质上作为一种资源,其流动与“定价”应属于市场行为,政府不应该过多干涉,但从当前“人才争夺大战”看,其中又存在着一些失序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理性思考。
(一)某些地方揽才过于“功利性”
在这场声势浩荡的“人才争夺大战”中,地方政府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在部分环节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偏差。
第一,人才标准不够开放,“学历”仍是主要的引才指标。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高学历的人才,但同样也离不开低、中层次的人才。纵观各地的人才政策,多数是引进高学历人才,但有一技之长的熟练蓝领工人、有丰富职场经验的精英、有经商和创业经验的创业人士也同样属于人才的行列,“学历高者来”的人才政策未免过于狭隘。
第二,人才过度被商品化。价格是人才价值的体现,高薪引进人才属于市场化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从各地区的引人政策看,则演变成了地方政府的财力之争,人才被过度商品化,变成明码标价买人才。过度的金钱导向会导致错误的价值示范,将人才的正常流动变成一种“逐利”行为。
第三,重“外”轻“内”的倾向。“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观念广泛存在于各个地区的引人政策中。某些企业和高校在参与“人才”引进时,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做法,单纯地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加大力度引进人才上,忽略了开发和培育“内才”。相较于“外才”,本土的人才更加熟悉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对所在地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有为当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做贡献的愿望,但由于片面的评价机制以及大幅度地外地引才,“内才”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积极性被逐步打击,进而造成本土人才的外流,有可能“引来女婿气走儿子”。
(二)地方政府间存在非理性竞争
各地區在竞争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非理性竞争现象。
第一,地区利益优先的思维使地方政府无法站位高远,统筹兼顾。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人才总数量基本稳定的状态下,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必然会因为地区发展的差异导致高层次人才拥有量“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高层次人才向经济发达的优势地区高度聚集,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经济、地理环境等处于竞争的劣势,人才大量流失,由此带来经济发展放缓、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发展差距就会因此拉得更大。如今,由于教育部第一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名单已于2017年上半年完成遴选,全国高校为争取在下一轮的遴选中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都在加紧争创“双一流”。依托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与区位优势,东部高校展开了对高层次人才的新一轮竞争,在这种形势下,西部地区高校的压力再度骤然增大。这导致教育部某高官都公开呼吁:挖西部高校的人才等于挖命根,希望东部地区手下留情。
第二,人才政策设计不严密、不完善,存在“打补丁”的现象。法者国之公器,公共政策的出台理应经过严密的调研与预判,一旦颁布就代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生效,“朝令夕改”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有些地区人才政策的变动之频繁不仅暴露出在政策制定初期欠缺周密的长远考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抢人才”行为中的非理性,是地方政府参与人才竞争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三,引发人才政策负面外溢效应,可能导致盲目跟风,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当地方政府开始使用优惠待遇“招才引智”时,往往会对现有人才产生消极的价值导向,引发政策负面外溢效应。而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于用优惠待遇并且将此作为竞争手段,可能导致盲目跟风,大家比拼的不是选人用人的环境而是金钱的多少,人才激励政策边际效应递减。
因此,地区之间非理性地进行高层次人才抢夺战,是一种短视的竞争观,由地方政府狭隘的利己主义而带来的人才流动的无序性同中央对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规定相背离,并且和当前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方向背道而驰,更是对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才政策实施无益。对于地方政府之间在高层次人才非理性争夺中可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我们需要引起警惕。
(三)缺少后期配套规划,人才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各地目前出台的相关揽才政策均在人才的落户、住房补贴、子女入托入学、配偶工作等方面开出了足够的条件。各大城市“钱多、城好、速来”的口号在短期内确实能比较直观地打动人才,但从长期看,整体的工作环境、平台等长远措施才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
近两年,有些地区在抢人上用力很猛,却不知抢到何用,以致人才好不容易来了,最终因为不被重视又流失。还有些地区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领导班子人才观念没有扭转,拿着报表只看人才总数,用以汇报工作,具体如何将人才的运用与地方发展战略结合则不清楚,导致人才资源白白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必然会变得更加理性,转向更深层次的比较与思考。
经历过优厚条件的“狂轰滥炸”后,短期内可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价格虚高、人才市场表面繁荣的现象。如果缺少人才引进后的具体使用规划与人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配套,那么这对人才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引用结合”“引培结合”创造人才发挥作用的优良环境,才是各地赢得这场“人才争夺大战”所要思考的关键。
三、“人才争夺大战”出现的原因
梳理人才政策后我们发现,这一波人才争夺大战的出现,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转型迫切需要的新动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习近平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4]。
第一,经济动能转换。改革开放后,得益于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低廉易获取,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传统的低成本优势相较于国际社会不再凸显,依靠传统劳动力驱动的经济增长出现减缓的趋势,经济发展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经济发展的模式亟须转型。为此,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未来的发展动力在于创新,要靠科技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九大也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说创新居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那么人才就居于创新的核心位置。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增长更多的是依靠自然资源的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更多的是依靠人才资源的拉动。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将不断调整,逐渐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因此人才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各地区想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占据发展高地,大量引进高技术人才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人才红利”逐渐取代“人口红利”
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份公布如下信息:2017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相较于2016年的16.7%上涨了0.6个百分点,老龄人口规模稳中增长;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相较于2016年的1786万人减少了6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自2005年的5.89‰到2017年的5.32‰,期间虽偶有上涨,但总体趋势是稳中下降。此消彼长之下的叠加作用,使得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传统的“人口型”城市的优势和竞争力将逐渐下降,近几年多次出现的“用工荒”和国外制造业的“出逃”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新旧动能的转换期,人口数量不足所带来的城市劳动力不足、新兴产业难以振兴等问题对于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人才大战”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力资源的争夺,有远见的城市不但要率先“抢”人才,还要全力以赴地“抢”。基础较好的一线城市为了巩固发展势头,需要大量引进人才,扩大人才的集聚效应,在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面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基础较弱的城市如传统的人口型城市,想要在“人口红利”未完全消失前抓住最后一波时间,大量引进人才,以“人才红利”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撑
第一,创新型企业对人才的需要逐渐增长。习近平曾强调:“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成为企业占据发展高地的突破口,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科技创新型人才自然变得紧俏,成为各地抢夺的重点。以杭州市为例,2017 年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增长 36.6%,数字内容、软件与信息服务、信息安全产业增加值均有20%以上的增长,坐落在杭州的蚂蚁金服、淘票票、丁香园、拼多多等“独角兽”和领军型科技企业亦吸附了大量新型人才[6]。
第二,随着“双一流”建设大幕拉开,各个地方高校在创建“双一流”的过程中也迫切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加入。顶尖一流人才成了大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对大学和学科建设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成为大学的核心人才,代表着大学最高学术水平,影响着大学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是影响高校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关键所在[7]。而“双一流”高校的动态评选机制,让水平稍微落后的高校能够比照标准及时改进以冲击入选名额,不惜代价引入高端人才自然是最具效率的选择。
(四)人才资本投资回报规律达成社会共识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逐渐深化为人才强省、人才强市、人才强县、人才強企、人才强校、人才强所的具体战略。各种人才战略的支撑在于人才资本的拥有量并产生作用与效益。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前新兴产业兴起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时期,人才资本将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对其进行投资,将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人才是资本,而价格正是人才资本价值的体现。当前各个城市为吸引人才而拿出丰硕的薪水和优厚的条件,实则是一种人才供不应求背景下的“人才竞价”。各个城市根据自身的实力开出条件,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力度,以期吸引更多的人才,获得更多的资源,巩固自身的发展。能够认识到人才资本的重要性,正是一个城市一个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新飞跃。
第二,从个人角度来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哪里有干事创业的环境,人才便往哪里流动,而且丰硕的薪水和优厚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自身的选择。
当前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更容易唤醒人才对成就事业的强烈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面对具有发展差异的地区,人才愿意放弃相对落后的发展环境,寻求更大的平台和更好的干事创业的环境,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而一部分人才资本的流动会带来示范效应,引起更大范围的流动。
四、推动人才有序竞争流动的对策
各地的人才竞争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和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但人才争夺过程中出现的功利化、非理性竞争、缺少后期规划等问题,也必须妥善解决。人才竞争宜疏不宜堵,不能回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老路上去。只有从源头进行疏导和调整,才能推动人才有序流动,共享“人才红利”。
(一)人才流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人才管理的范畴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有机组合相辅相成的关系[8]。对于当前亟需经济发展转型的地方政府来说,应该要明确
人才流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观念。
第一,从发挥人才流动的市场决定性作用来说,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是解决当前不适应和阻碍人才发展和开放的体制机制的关键。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宝贵的人才资源将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才市场化程度将不断提升,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第二,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来说,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用好人才更重要。不择手段的无序的竞争只能带来“两败俱伤”,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加强政府间合作博弈。探索建立地区间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在不改变人才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经过协商,双向选择,来去自由,将人才以“长租短借”等灵活方式共享,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价值,实现“智力流动”。
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如前文所分析,地方政府揽才的评价标准是学历、头衔等方面,而非真正的贡献和能力。采取人才到位后一次性给予补贴,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骗补”的现象。所以在后续的使用中要以市场的标准持续地进行考核,根据业绩调整人才补贴的金额,通过市场甄别的方式,降低揽才成本,真正发挥人才作用。
(二)制定和完善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引导人才有序流动
推动人才有序流动,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及宏观调控。
第一,完善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坚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对于人才流动的相关政策进行细化。要与国家的总体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相结合,确保总体政策的执行不偏离、不走样。在对各地区的人才工作考核中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同时适当给予发展落后的地区一定的政策倾斜,增强吸引能力和留人能力,防止因人才大量流失造成地区间发展新的不平衡。建议国家层面应明确规定,禁止发达地区企事业单位到西部不发达地区去挖那些经过特殊优惠人才政策措施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
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地区间人才流动进行指导和服务。要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个人信息电子档案,在流动的过程中随人才流转。数据整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人才流动的整体情况,有利于进一步制定人才政策和调整、收集信息,便于宏观指导和监督,同时也便于为人才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同时,以电子档案为基础,构建人才诚信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契约精神,规避不良逐利行为。
第三,继续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转变抢人才中“学历至上”“头衔至上”等倾向。更加注重实际能力与贡献大小,将揽才行为拉回地面。更加注重地区的现实需求,鼓励引进本地区紧缺的人才,不鼓励去“抢人口”。各地区各单位要把人才工作的重心放在充分挖掘内部人才的潜力上,从而缓解过热的“抢人才”行为。
第四,统筹协调各地区的引人待遇和标准,兼顾效率和公平。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协商,将薪资水平和优惠政策稳定在合理的区间,避免恶性竞争,从而提高引人的质量,保证人才流动的秩序稳定。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立法層面规范人才流动
“人才大战”说到底是一个市场行为,应当通过法律规范,将人才的流动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从而规避地方政府和企业为抢人才而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把控行为,保障人才流动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当前,我国除部分省市出台了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的地方性法规外,多数还没有进行相关立法。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草案)》,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求职招聘过程中的基本权利义务,确定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基本的行为规范,明确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制度的基本遵循,以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人才的流动必然牵扯到利益的分配与争夺,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保障各方的合法利益。在强调人才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各方的利益。这里面既包括人才本身追求自身利益,也包括用人主体的利益,还包括地方政府的利益。
(四)人才竞争流动必须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关系
人才在地区间流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三者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一,不损害国家利益是人才竞争流动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底线。人才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国家财富,无论在何省何市工作,都是为国家整体事业做贡献。当前在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宏观层面的统筹调控,使人才的聚集和使用同国家的战略方针相符合,保障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各地人才竞争流动不能违背国家重大人才政策,如“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等。
第二,不侵害集体利益是人才竞争流动的前提。地方政府和揽才的企业、高校等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制定明确的用人标准,以合法正当有序的手段吸引人才。不能侵犯原单位的知识产权(创造发明) ,不能损人利己。摒弃重“有”轻“用”的虚荣心理,在招揽人才之后还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切实保障人尽其才,为地方和单位的经济发展贡献才智。
第三,人才个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流动合理合法地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人才应注重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不要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才应克服功利浮躁的心态,勤于思考好如何用自身的才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从“抢人”转变为“养人”,为人才成长提供“沃土”
当前,“抢人”的行为正在继续,但“抢”的人能否留住,“留”下后能否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每一个参与“人才争夺大战”的城市和单位认真反省。人才经过优惠政策的“狂轰滥炸”后,必然开始转向对城市本身的审视,城市内涵建设在此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打造优越的创新环境,不断完善与创新相关的各类政策、制度,使人才拥有成长的沃土。要不断提供优越的就业环境,以城市的产业调整和转型发展为目标,使人才各尽其用。要不断提升优越的人文环境,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风气,使人才得到充分的尊重。要不断提高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在提供丰厚的基本生活条件的同时,要更多地关心人才的服务工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人才安居乐业、创新创业、愉快兴业[9]。
此外,要注重“引育结合”,加快本土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引进优秀人才更要引进优秀人才的培养方法,不能总是眼馋“别人家的孩子乖”。要把功夫放在努力完善本地本单位的人才政策,改善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提高本地的人才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注释:
①人才引进资助明细根据相应各省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文件整理。
参考文献:
[1]常濛,谢晨,田媛媛.2018年一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D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719325.html,2018-04-17.
[2]陈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N].陕西日报,2018-03-18.
[3]加大改革落實工作力度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N].人民日报,2016-05-07.
[4]薄贵利,程志勇.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J].行政管理改革,2017,(10).
[5]习近平.突破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J].中国人才,2014,(11).
[6]王俊岭. “人才大战”折射经济升级活力[N].人民日报,2018-03-27.
[7]杨岭,毕宪顺.“双一流”背景下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失序与规范[J].社会科学家,2017,(8).
[8]赵永乐.人才管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3).
[9]朱思雄.倾情打造“养人”之城[N].人民日报,2018-05-21.
[责任编辑:杨 健]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multiple influen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the disappearance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policy orientation, the “talents-attracting battles” in various regions have entered a white-hot state,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talent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upgraded, and the attracting vigor has been continuously increased. The phenomenon has gradually revealed that it was too utilitarian, irrational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and lack of post-planning. Measures such as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improv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rengthening guidance at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should be taken to resolve the chaos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introduction,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competition of talents, and share the “talent dividend”.
Key words:“Talents-attracting Battles”, Disorderly Competition, Orderly Flow of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