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子仪家族之门风

2018-10-25 02:13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9期
关键词:郭子仪郭氏墓志

焦 静 璇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119)

安史之乱后,郭子仪凭借挽救唐室的军功使郭氏家族成为中晚唐时期政坛上上升最快、最显耀的家族,学界关于郭子仪的研究比较充分,多集中讨论郭子仪的生平、功绩以及为人处世之道。近年来随着郭子仪家族十几方墓志的出土,对于其家族的研究颇有进展,但主要集中于其家族的婚姻状况和世系考证,对于郭氏家族的门风则少有研究。文章通过探讨郭氏一族的核心支脉——郭暧一支和非核心支脉,以及整个郭氏家族的共同门风,从而深刻理解唐中期军功家族的崛起之路。郭子仪家族树立的仁义孝悌、团结家族的门风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如今的家庭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郭氏家族的核心支脉: 地高位大,恭慎自持

郭氏家族中出了五位驸马和一位皇后,这是郭氏家族政治地位上升的重要标志。而这五位驸马和一位皇后均出自郭子仪第六子——郭暧一支中,分别是:郭暧,尚升平公主;郭暧第三子郭鏦,尚汉阳公主;郭暧第四子郭铦,尚西河公主;郭钊之子郭暧之孙郭仲恭,尚金堂公主;郭钊之子郭暧之孙郭仲辞,尚饶阳公主;郭暧之女郭氏为宪宗元妃,穆宗即位后被尊为太后,敬宗、文宗、武宗朝太皇太后,死后追封懿安皇后。正是由于郭暧这一支与李唐皇室结合如此紧密,才保得郭氏一族在唐中后期长盛不衰。这一支最为显贵,当然也就有着与郭氏其他支脉不大相似的门风。

(一)姻连帝戚、政治榜样

郭暧一支与皇室沾亲带故,是郭氏一族中离权力中心最近的家族,一举一动必然朝野瞩目,牵动政局,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皇帝甚至直接授意郭氏家族带头做榜样,以助政策推行。郭暧家族多次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作用,史书中如此记载屡见不鲜。

比如,郭暧娶了唐代宗最宠爱的升平公主,据《旧唐书》记载,大历十三年(778),代宗下诏摧毁白渠支流上的妨碍灌溉田地的私人碾磑,升平公主和郭子仪家都有私碾,“所司未敢毁徹”,升平公主找父亲唐代宗请求保留私碾,但被代宗训斥:“吾行此诏,盖为苍生,尔岂不识我意耶?可为众率先。”[1]3470升平公主领悟到父亲行此诏的决心,于是“即日命毁”,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由是势门碾磑八十余所,皆毁之”。

升平公主墓志还记载了贞元年间德宗命升平长公主赴振武教育即将和亲回纥的咸安公主:“贞元中,上以宗女封咸安公主,降为单于阏氏。以长主贤,诏送于振武,谕导之善,备诸彤管。”[注]《唐故虢国大长昭懿公主墓志铭并序》,见网页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c9b6ed70102vkp4.html.不仅是升平长公主与德宗感情好,更是因为升平长公主夫族郭氏是当时功勋显赫、声望较高、家风较好的家族,为当时长公主中地位最高的,更是李唐宗室中的女性代表,由她去教导同为女性的和亲公主更为合适,咸安公主更易接受,也能体现朝廷对和亲的重视,更是德宗对长公主和郭氏门风的信任。

《新唐书》中记载了汉阳公主节俭,被唐文宗表彰,并命京兆尹禁奢华的事迹:“文宗尤恶世流侈,因主入,问曰:‘姑所服,何年法也?今之弊,何代而然?’对曰:‘妾自贞元时辞宫,所服皆当时赐,未尝敢变。元和后,数用兵,悉出禁藏纤丽物赏战士,由是散于人间,内外相矜,忸以成风。若陛下示所好于下,谁敢不变?’”[2]3665这又是郭暧一支起到政治模范作用的例子,汉阳公主是顺宗长女,庄宪皇后王氏所生,在文宗时也是李唐宗室中的女性代表,也是郭暧之子郭鏦的妻子,这样双重的身份做一个示范作用再适合不过,再加上她本身教养极好,也乐于配合文宗提倡节俭。

郭暧之女、太皇太后郭氏,为敬、文、武三朝太皇太后,地位尊崇,史书记载其参与政治的言行较多。穆宗驾崩后,有中人建议太后临朝称制,后怒曰:“吾效武氏邪?今太子虽幼,尚可选重德为辅,吾何与外事哉?”[2]3504郭太后放弃了像武则天一样临朝干政的机会,反而扶立年幼的敬宗,让宰相辅政,做到了一个太后应该做到的事。在敬宗被杀后,召江王即位,迅速稳定政局。更值得称道的是劝谏武宗之事,武宗喜畋猎,角武扑,择五坊小儿得出入禁中。它日问后起居,从容请曰:“如何可为盛天子?”后曰:“谏臣章疏宜审览,度可用用之,有不可,以询宰相。毋拒直言,勿纳偏言,以忠良为腹心,此盛天子也。”郭后明知武宗喜游猎,但并不直说,只说应该听朝臣进言,结果武宗取来谏章一看,都是对他游猎之事的谏言,于是之后就减少游猎的次数,也不再厚赏五坊小儿。郭太后以祖母之尊,通过这样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达到许多谏官不能达成的告诫武宗、匡扶政治的目的。这样能在皇帝出现过失时给予告诫、辅佐帝王,且主动限制自身权力的太后足可以作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后宫妇人的榜样。

(二)持盈守虚、恪守臣节

正因为郭暧一族极其尊崇的地位,其家风才会展现出持盈守虚,谦逊尊上的鲜明特点。这一点直接传承自郭子仪。

郭子仪手握重兵,关系唐朝生死,皇帝要倚重他平定安史之乱,但又难免忌惮,所以才会用联姻的方式笼络郭子仪,对于这一点,郭子仪心知肚明,故而为人谨慎,对上及皇上信任之人十分恭敬,以求家族平安。大历二年(767),郭子仪在父亲坟墓被鱼朝恩盗后,也未敢指责,反而号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1]3463。手握重兵,自然难免有小人离间,比如程元振、鱼朝恩之流,所以“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1]3466。郭子仪用这种方式让皇帝放心,谗言始终没有得逞。全唐文中有郭子仪《让太尉表》和《让加尚书令表》各两篇,其中言辞谦逊,并以史为鉴,表明了他谨慎以使得家族长久的思想:“臣历观古今,备见否藏,贵而能降者,尽获保全,进而忘退者,卒遇倾覆。臣深知此理,安敢贪荣,所以抵冒威严,昧死陈让陛下云雨之施。既以光宠其始,亭育之恩,岂不保持其末,所冀免臣横死,锡臣余年,碎首为请,期于必遂。”[3]3364

郭子仪不但深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还在家庭教育中贯彻这一道理。郭暧在与升平公主争吵时说:“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4]7313这虽是实话,李唐确实有赖于郭子仪的朔方军才得以维持,就连代宗自己都说:“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4]7313但是这样说毕竟让皇帝的面子不好看,本来皇帝就忌惮郭家,这样更会加重皇帝的猜忌之心,郭子仪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将郭暧囚禁,入见代宗请罪。虽然最后以代宗的一句“不痴不聋,不作家翁”而告终,并未加罪于郭家,但郭子仪回家后还是将郭暧杖责数十。虽然史书没有记载郭子仪告诫了郭暧什么话,但是以郭子仪谨小慎微的性格,必然会对郭暧讲盛极而衰、功高震主的道理,杖责也是为了让郭暧记住这个教训,以后谨言慎行,不可冒犯皇权。

正因为郭子仪的教育,郭暧一门始终牢记满溢盈亏之理,将之作为家族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世代相传。于是郭暧的墓志中记载:“尝谓人曰:‘履高则近危,持满则易覆。奋于行则招毁,洁于白则受污。吾将乹乹夕惕,以自诫饬,可以免夫。’”[注]《郭暧墓志》,见网页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c9b6ed70102vkp4.html.

郭鏦为郭暧第三子,史书记载:“恭逊虔恪,不以富贵骄人,士无贤不肖,接之以礼,由是中外称之。”[1]2472当是郭暧教育的结果。

郭暧之孙,郭钊之子郭仲文墓志记载了时为太皇太后的郭氏对侄子郭仲文的教诲:“皇太后睦亲亲之庆,笃联姻之恩,□□□元辰(□为原墓志损坏部分字不清),延见内殿,未尝不示以冲约之道,诫以盈满之词。”[5]郭仲文也颇受教:“持礼舆以自处,惧丰屋之成灾;得张临谦俭之心。”[5]

郭暧之孙、郭钊之子郭仲恭墓志也形容郭仲恭:“公生而富贵,长于珠玑,而守廉洁之风,无贵骄之色。”[6]郭仲恭之父是升平公主之子,母亲也与李唐皇室沾亲带故,其母沈氏是长林公主之女,郭仲恭本人也因为高贵的出身而尚穆宗女金堂公主,其谦逊廉洁的性格无不受郭氏家教的影响。

因此,郭暧一支因为最靠近皇家,家教中才更重视谦逊谨慎。而这种谦逊更有利于长久地维持家族权势。可谓互为因果,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持盈守虚、谦逊尊上成为郭暧一支的突出家风。

二、郭氏家族的非核心支脉:明敏强干、恪尽职守

与郭暧一支相比,其他支脉虽或多或少受益于郭暧一支,但是终究离权力有一定的距离,他们与郭氏核心支脉的家风毕竟会有所不同。郭子仪之弟郭幼冲之子郭睇和郭子仪长子郭曜之子郭锜的墓志已经公布,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支脉的家风。

《郭睇墓志》中记载:“公以荫第繇元陵挽郎补宗正寺庙令。”[7]从中可知郭睇由门荫出身,充任元陵挽郎,元陵是唐代宗李豫的陵墓,挽郎即引灵柩、唱挽歌的少年,非常置官,后来又调任宗正寺庙令。接着墓志记载:“满岁,参调授汴州开封县丞。元和十年,换河南府寿安县丞。”[7]所任官之地都靠近唐朝东都,开封县为望县,寿安县是畿县。可以说郭睇入仕有着非常高的起点,正是由于他在两县丞任上“休有成绩。川守器异,俾司骑置,勤以徇公,谦以接物,使者旁午,号为良能”,故而“亟迁郑州录事参军”[7]。从县官升任州官,郑州属雄州。之后辞官,不久,因郭太后的缘故受到举荐,成为郿(眉)县令,“斯邑也,右扶风之近地,居汧、渭之上游,犬牙三辅,有镇军焉”[7]。郿(眉)县临近京城长安,是战略要地,有驻军,在郿(眉)县令任上,郭睇也颇有一番成就:“公以介直自处,和而不同,主将严惮之,未期月而襁负荐臻,辟田竟野,廉使考绩,连居其最。”[7]由郭睇的生平经历来看,虽然靠着家族关系有了比较高的起点,但是郭睇并未尸位素餐,在县官州官任上恪尽职守,且颇有成绩,官声很好。虽然因为郭太后的原因成为郿(眉)县令,但在任上以身作则,镇住了军队主将,考核之时也名列前茅。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郭睇没有像郭暧一支子孙那样在京城养尊处优,但是却在自己的职位上脚踏实地,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郭锜的经历则更能体现出非核心支脉的明敏强干的特点。据《郭锜墓志》记载,明经出身,“参河南府军事,调补高陵主簿,满岁,转长安尉。”[8]在担任长安县尉期间,“作吏京邑,而五陵推剽之猾,九陌探丸之党,闭户服栗而莫敢一出。虽老,从事不能过,深得吏体”[8],京城治安得到很大改善,不久升任长安县丞,接着升任京兆府仓曹掾。元和年间,被户部侍郎杨于陵推荐为殿中侍御史、东渭桥给纳使,从此步入清官行列。后转尚书金部员外郎,领职如旧。之后担任安邑、解县两池榷盐使,加祠部郎中。在榷盐使任上,大有成就:“泽池之赋,近盐之利,方驾联墙,倍他—年之入”[8],其政绩甚至上达天听,遂“拜总八署之属,掌九功之式”,即太府少卿,连升三阶。任职太府少卿期间,“祭币无忒,货财埽积”,唐代不同的祭祀规定的用币不同,而郭锜在任职太府少卿期间从来没有在准备祭币方面出过差错,可谓办事细心,更使得国库丰盈。不仅政绩好,当时官场上亦对他交口称赞:“自公之升公朝也,时论以为泉货谷租之计,攻山者海之赋,表率藩府,尹正邦畿,皆须公而后理。”[8]从郭锜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其入仕和郭氏家族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是靠自己的努力由明经入仕的,初入仕之官不过正九品上的高陵主簿,靠着自己的才干一步步上升到从四品上的太府少卿,尤其是担任过不少经济类的官职,此种官职最需细心、机敏和变通。墓志还记载他明辨是非,能镇住底下的吏,因为官需要吏来辅助完成工作,因此能否镇住吏是官员的一项重要能力和评价指标,“公之坐曹也,营乱簿书,缴绕舞文,逮治会狱,巧证疑谈,视听之下,涣然冰释,虽黠吏不能以半言欺”[8]。

通过郭睇和郭锜两人的仕途,我们可以发现,非郭暧一支的郭氏家族其他支脉即郭子仪兄弟和郭暧兄弟支脉,离唐朝权力中心有一定距离,无法靠门荫获得一个极高的品位,他们主要还是靠着自己的能力升官。当然,郭暧一支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使其他支脉获得了益处,但是这种益处终究还是有限的,他们在仕途上走多远最终还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品行和能力。

三、郭氏家风

(一)仁义孝悌、团结宗族

郭氏家族有中国古代最为看重的家风,即在家族中孝敬长辈,扶助孤弱,为善宗族。

郭子仪之弟郭幼明墓志中记载:“若乃软睦宗族,接奉朋交,罄有扰歉,极欢知礼,勤恪以立朝,信义以藩身,处尊以怒慈,居幼以正顺,可谓具美仁人者焉。”[9]《郭睇墓志》记载:“府君体龢而方,质直而通,赋仁义之天爵,以礼乐为己任。孝友足以承家。”[7]《郭锜墓志》记载:“公之于家也,犹衣之有礼襘,带之有结。饥者待之而饱,寒者待之而暖。孤孀归倚,少长附罗。疎苗以张其宗,约己以厚其亲。”[8]从中可知,郭锜在郭曜一支中威望很高,救助弱者,将整个家族凝聚在一起,起到团结宗族的作用。

除了男性郭氏成员,郭氏家族的婚配对象也大都出身名门,有着突出的德行,能做到孝敬舅姑,辅助夫君,在郭氏家族甚至家族之外也获得极好的声望。而她们的优良德行必然会影响到其后代,从而使整个郭氏家族的仁孝之风日益浓烈。其中的佼佼者当属郭子仪之妻霍国夫人王氏、郭幼贤之妻苏氏、郭晞之妻长孙璀、郭钧之妻长孙氏、郭锜之妻卢士绚和郭鏐之妻韦珏。

霍国夫人是郭子仪之妻,出身太原王氏,为南北朝、唐初以来的名门望族,虽然到中唐时期家族有所衰微,但家族教养应该不差。当王氏嫁给郭子仪时郭子仪还未显贵,但是王氏十分贤德:“汾阳时宠禄未崇,盛业犹晦,夫人循节俭之行,服瀚濯之衣。衹事舅姑,恪恭朝夕,视庖主馈,未尝假人……生既极其养,殁又过乎戚。”[3]3359节俭、孝敬公婆,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在整个郭氏家族中也能“慎徽众善,敦叙六宗,睦娣姒以仁,接中表以义”[3]3359,因此名声很好。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在河朔平乱,王氏在后方也未尝放松过对子女的教育:“夫人处于西土,三徙其居,导诸子以义方,规众女以典则。”[3]3359郭子仪因平乱有功,其子郭暧娶升平公主,郭氏满门显贵,这时的王氏“约己尚柔,从夫体顺,服仁不倦,守礼无为”[3]3359,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一如既往的贤惠,处高位、满门荣耀而还能仁义如前是很难得的。

郭幼明之妻武功苏氏墓志中记载苏氏祖父是左卫将军苏令望,父亲是苏履璋,哥哥是驸马都尉苏克贞,查《新唐书·公主传》可知,苏克贞尚玄宗女广宁公主。可见苏氏亦是出过驸马的家族,家风应当不错。墓志中记载“盖以其资孝爱于龆丱之始,服恭俭于荣耀之中”[9],苏氏童年时秉承家教,孝顺恭俭。嫁给郭幼明后“克勤组紃,虔奉酒食。道崇乎傅姆,仁洽于娣姒。具美昭彰,戚属向方,宜矣”[9],能孝敬长辈,和睦娣姒。因此,苏氏死后“凡内外亲戚之远者,莫不行哭啜泣,望慕而至”,虽然不免夸张,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苏氏由于其德行,在家族中名声很好。

郭钧之妻长孙氏,祖父为长孙元适,父亲长孙从重,为银州防御使兼御史中丞,和郭锜之妻长孙璀同出一族,可能因为长孙璀的原因,嫁给郭晞之子郭钧,亲上加亲,郭钧与长孙氏为中表婚。墓志记载长孙氏“柔明悉和,实为邦媛。生知阴礼,休有淑德。雅闲琴瑟,尤邃组紃,刀标尺摹,动必合则”[9]792,通晓音律,知书达礼。很明显,长孙璀为儿子郭钧挑选了自己家族中酷似自己的杰出女性,长孙璀的眼光自然不差,长孙氏承担得起与郭氏世代结好的家族责任。

郭锜之妻为范阳卢士绚,大理寺丞卢仲荣之女。其墓志记载:“奉上以敬,接下以慈,睦娣姒以和,劝君子以义,张设内训,豊洁中馈,家道以正,踈属益亲。”[8]可见卢士绚也是一个主持仁慈孝悌、主持中馈的贤惠夫人。

郭鏐之妻韦珏,出身京兆韦氏,更是唐代的显赫大族。其曾祖父韦元晨,开元时期任侍御史,祖父韦登任秘书郎兼监察御史,母为清河崔氏。出身如此名门,自然“天与柔淑,性能慧和。姆傅不勤,自有幽闲之德”[11]。墓志特别提到郭鏐的父母为郭鏐择妻时是很慎重的,此时郭暧之女郭氏为太皇太后,郭家可以称得上是高门,想与之联姻的家族必然比比皆是,“宫相与配夫人在堂,择子妇之姻,纳采问名,实为重慎”[11],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郭家是最显贵外家,挑选儿媳自然要考虑周全,门第当然是第一道门槛,其次即为德行。韦珏能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可见必然天资聪颖,德行优良。果然,韦珏婚后成为一位好妻子和好儿媳:“夫人躬执妇道,进克奉舅姑之仪,退不失如宾之敬。浃下承上,衎衎如也。”[11]韦珏还很能干,在郭锜父母丧事期间,主持一应事务,“饘粥斋祭,皆夫人约束而办,事无阙者”[11],办事妥帖,无有缺失。在夫君守丧期满,重新任官后“使君理外,夫人理内,内外匪差,家国冥符”[11]。其夫郭鏐曾转任多个赤县县令,又任通、密、彭、磁、兴五州刺史,官声甚好,其中不乏夫人韦珏辅助之功:“下车多来暮之谣,离任传去思之誉,皆夫人辅佐明征,式契关雎之义也。”[11]夫妇二人感情甚好,乾符三年十月(876)郭鏐死后,韦珏十分悲伤:“抚孤恸哭,感极他人。”丧事结束后夫人就生病:“夫人曰:妇之失俪,谓未亡人待亡者也。巫医不征,药饵不前。”[11]因为过于悲痛而不肯吃药,乾符四年二月(877)即病死,可见夫妻伉俪情深。

由此可见,郭氏整门有着仁义慈爱,助孤扶弱的家风,从出土墓志中看,郭氏子弟中不乏可以团结宗族的人。而郭家由于郭子仪的缘故在唐中后期显贵无比,因此婚配对象的门第、品德也大都不错,也大都能做到琴瑟和谐,孝敬公婆,和睦娣姒,团结宗族,而这种品德通过家庭教育会影响到其后代,从而使得仁义孝悌的家风长久流传。

(二)文质彬彬、宠辱不惊

郭氏家族整体经历了由武转文的过程,郭子仪由军功起家并名扬天下,跟郭子仪同辈的郭氏子弟大都军功在身,多有跟随郭子仪平安史之乱之人,如郭幼贤、郭幼儒、郭幼冲。甚至郭氏第二代也有军功在身,如郭子仪长子郭曜、郭晞,但是从第二代开始郭氏子弟身上文的色彩愈来愈重,这也是郭氏着力与文化家族通婚、巩固自身政治地位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郭氏第三代、第四代子弟中不乏文采飞扬、满腹经纶之人,甚至武将出身的郭氏子弟也有颇通文字者。

郭氏第二代子孙中,郭子仪第三子郭晞不仅军功卓著,而且对书籍也有所涉猎。《郭晞墓志》中提到郭晞在为母亲王氏守丧结束后,领秘书省事,“公以书府编简多缺,上请集贤书目勘写,因著《新录》八卷。初局吏称旷废日久,修之为艰。公曰:‘图籍之兴,系于国本。所全者重,所略者轻。’遂躬自篆阅,留为故事”[10]227。经过安史之乱,国家藏书应该损失了不少,郭晞掌管秘书省事,不仅有整理书籍、发展文化的意识,还勇于承担责任,力排众议,坚决将整理图书的事情进行下去,还亲自参与篆阅,可见其对古籍应该有所了解,才有复兴文化的责任感和整理古籍的能力,并且卓有成就,修成《新录》八卷。墓志的出土记载了郭晞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弥补了正史只记载其军事成就的不足,让我们知道郭晞可谓文武双全,只是军事方面的贡献更为耀眼,但其并非纯粹武夫,也有着不低的文化修养,故而知礼义,始终忠于唐廷,在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在朱泚之乱中破除万难从长安逃出到奉天德宗身边。

郭幼儒之子郭暄也是第二代郭氏子弟中文化修养较高的,且在他身上,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这一特点表现得最为明显。墓志记载:“大中罢去,辄退守蓬蒿,与诗书为伍,编简抄览,填箱盈筐。其豪华侈贵之事,曾不到心。”[12]17宣宗大中年间曾被罢官,这可能是因为宣宗刻意打压郭氏势力。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是与诗书为伍,内心平静。这段墓志,不仅体现出他通文墨,更反映出郭氏家族宠辱不惊的传统家风,郭子仪如此,其兄弟、子孙亦如此。

第三代郭氏子弟中,郭锜是文化修养较高的。其墓志记载:“幼而歧嶷,当佩觹骑竹马年,有睹之于戏弄中者,期日非常童也。及长,好读书,探《春秋》微旨及古文《尚书》七十子之言。太常策试,以明经升第。”[8]可知郭锜幼年时就很聪慧,长大后好读书,通《春秋》和《尚书》,明经出身。

郭承嘏是郭氏第四代中的佼佼者,《旧唐书》中有传。郭承嘏是郭子仪的曾孙,祖父是郭晞,父亲是郭钧。“承嘏生而秀异,乳保之年,即好笔研。比及成童,能通五经”[1]4319,郭承嘏天赋极高,幼年即喜好文墨,童年即能通五经。元和四年受到礼部侍郎张弘靖赏识,进士及第,成为其幕僚,之后成为渭南县尉。后入朝为监察御史(正八品上),迁起居舍人(从六品上),母丧期过后,为侍御史。大和六年,拜谏议大夫(正五品上),《旧唐书》记载他“频上疏,言时政得失”[1]4319,并曾谏止文宗任命郑注为太仆卿,后来以本官知匦院事,九年转给事中(正五品上)。从史书记载来看,郭承嘏文化修养极高,多担任谏官,并勇于上谏言。且担任的起居舍人和给事中之职位都是极需要文字功底的,起居舍人是史官,职责是记录皇帝的制诰德音,给事中有审核百司奏抄之权和封驳权,还有监督弘文馆图书缮写、校雠之权,这些工作没有强大的文学素养和对官制的熟悉是无法胜任的。而从《旧唐书》中看,郭承嘏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快速升官,并在给事中任上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以至于文宗要将他贬为华州刺史时,给事中卢载以郭承嘏恪尽职守的理由封还诏书,最终使得文宗收回外放诏令,又起复为给事中。

不只男性,郭氏家族中的女性文化修养也颇高。郭珮是郭晞之女,墓志中载“既生而风容婉异,既长而性度聪鉴。晨昏之暇,习玩图史,闺壶众属,仰为龟龙”[12]17。天性聪慧,喜好文史书籍,可能与其父郭晞和其母长孙璀的教育有关。

郭氏家族由军功起家,成为肃代时期上升最快的政治新星,除了与皇族通婚,还需要与一些名门望族通婚,以巩固地位,而这些家族的文化修养又对郭氏后代的文化修养有着整体的提升作用,加之肃宗、代宗对郭子仪的忌惮,着力削弱郭氏家族的兵权,这样郭氏家族由武转文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到第四代郭氏子孙,郭氏家族的文化水平与前代相比有了显著提升。

四、结语

郭氏家族因郭子仪中兴唐室的大功而成为中唐最显赫的家族,其核心支脉郭子仪六子郭暧一族娶唐室五位公主,成为郭氏地位的保障,但这一支一直牢记满溢盈亏的道理,谨慎自持,并在皇帝需要时参与政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郭氏的其他支脉多凭借才能从中下层官员升到上层。而整个郭氏家族经历了由武入文的过程,通过与文化士族通婚从军事世家逐渐变为文化世家,同时,这也是军功起家的家族保持其政治地位的必要方式。

猜你喜欢
郭子仪郭氏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太皇太后要跳楼?
一场宫斗引发的倒霉剧
郭子仪孙女:身处皇家,哪有岁月静好
以德报怨,终将化敌为友
赋与唐代墓志
郭子仪感动奸臣
郭子仪教子无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