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李鸣,蒋国平,沈 晔,王伟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3)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1]。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内容生动且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等特点[2]。研究表明,微课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5]。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医学微课教学研究文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揭示该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医学微课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1.研究对象。 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数据来源。选择“期刊”和“博硕士”栏目下的“医药卫生科技”目录,在高级检索模式下,以“微课”和“微课程”为题名进行精确检索,时间期限为2017年之前,文献检索采集日期为2018年3月12日,删除无关和重复文献后,共检索到医学微课教学学术论文797篇,其中期刊论文791篇,学位论文6篇。
2.数据处理方法。 利用CNKI分析工具和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按不同年度的文献累积量、被引频次、机构分布和学科分布等方面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年载文量及增长情况分析。 我国关于微课研究的论文始于2011年[6],检索发现,2012年发表的《微课在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微课在医学教学中应用最早的研究论文。2012年和2013年,国内医学微课教学论文发表数量分别仅为1篇和3篇,处于研究起步阶段。2014年以后,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受到医学教育专家的的广泛关注和应用,论文数量呈现跳跃式快速增长态势,从2014年的38篇增长到2017年的353篇,平均增长速度为110.2%。总体来看,医学微课研究论文的增长规律基本同步于微课研究论文[7]。
2.被引频次分析及高被引论文分析。 论文的被引次数可以反映论文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程度。统计显示,797篇论文总被引频次为1757次,篇次被引频数为2.2次。有414篇论文被引频次为O,占论文总数的51.9%。研究早期发表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相对较高。高被引论文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和年限中被引频次排名在1%的论文。本文运用普赖斯定理确定高被引论文[8],公式中,为高被引论文的最小被引频次,为被引论文的最高被引频次。医学微课教学研究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为刘慧霞于2013年发表的《微课在护理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其被引频次为82次,计算得出,最后确定被引频次≥7的论文为高被引论文。经统计,有68篇论文为高被引论文,占论文总篇数的8.5%。有学者将2014年以后划分为我国微课研究发展的收获期,研究的专注点从微课的制作设计转到了学科应用[9]。本研究被引频次前10位的论文大多发表在2004-2005年,研究主题涉及生理学、病理学和护理学等学科(见表1)。
3.发文期刊及作者单位分析。 我国医学微课教学研究刊载论文数量排名前十位的期刊的载文总量为313篇,占总论文数量的39.6%。其中,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为《卫生职业教育》,共刊载论文114篇,占期刊论文总量的14.4%。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单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共发表论文17篇,占论文总量的2.1%。
4.学科分布情况。对学科分布进行分析有助于弄清我国医学微课教学研究的方向和热点(见表2)。结果显示,医学微课教学研究涉及各医学类专业,以护理学和基础医学专业居多。其中,护理学发文篇数最多,为173篇,占总文献数量的21.7%,其次是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基础医学专业课程。
表1 被引频次前十位论文
表2 医学微课教学论文学科分布前20位学科
我国医学微课教学研究起步较早且发展迅速。随着我国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微课仍将会是医学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热点。从发文期刊和单位可以看出,发文单位以医学院校居多,医院较少,医学微课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高职和专科学校。学科主要分布在护理学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应用研究相对较少。虽然有些单位有多篇论文产出,但作者和研究主题均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医教协同发展背景下,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推进医学微课教学的应用和研究:一是加强临床带教老师的微课教学能力培训和指导,充分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网络教学。二是扩大微课在临床教学培训中的应用范围,结合翻转课堂、PBL等教学模式,提高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的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培训效果。三是各高校和医院建立多媒体制作中心,根据教师的需求,对医学微课制作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提高微课内容设计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强化微课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意识。四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开发医学微课教学APP或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微课程资源库,强化学习过程管理和课程考核的结果体现和应用(如颁发网络课程考核合格证书等),提高微课资源利用效率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