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生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早为人们所熟知,而作为封建时代大教育家的韩愈,则鲜为人们所深刻了解和重视。须知,韩愈的一生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教育工作:他担任过两次国子博士、一次四门博士、一次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对科举制度提出过批评,指出当时科举及第的艰难。在做国子博士时,作《师说》《进学解》,从整个社会出现的从师学习的不正风气而言,阐述他的“师道”,号召人们须孜孜“进学”。他对地方教育也很重视,作《子产不毁乡校书》,歌颂郑子产不毁乡校的精神。他在任潮州刺史时还拿出自己的薪俸来兴办州学;他广收门徒,做过当时大批青年的导师,并热心奖掖后进,如李翱、李汉、皇甫湜等人就是最著名“韩门弟子”。他留下来的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篇章,至今仍闪烁着教学民主的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本文仅就他的著名散文《师说》来探讨韩愈的教育思想,旨在推动今天的教育工作,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师说》这篇教育论文写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作者针对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耻于从师的错误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了从师与为师的重要意义,在教与学、师与生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了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说明自古以来,任何时代都离不开教师。他在《潮州请置乡校牒》一文中也指出,人们的道德行为、思想意识的形成和知识的获得,“无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接着,韩愈在《师说》中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任何人的知识都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学习得来的。也正因如此,无论谁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都有可能产生困惑不解的地方。所以,无论谁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指导,这就是韩愈所说的要“从师而学”。这也是教师职业备受人们尊敬的根本原因所在。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使受教育者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繁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从事教育的教师。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此话并非过誉。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还是这样。
韩愈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首要任务。任何阶级社会都把“道”放在第一位,这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决定的。韩愈主张“学为道”,“文以载道”,这“道”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即所谓“正统之道”,它与我们今天要求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道在内容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韩愈提出的教师的第二个任务是“授业”,即讲授文化业务知识,在当时主要是指儒家的经典和礼乐刑政的制度等。韩愈把“授业”放在“传道”的后面,这是有深刻意义的,体现了教师应把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和德、才不可偏废的思想。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教诲学生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业”就是指学业;“行”就是指德行,即思想品德。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的。我们今天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做到又红又专,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在“传道”和“授业”的过程中,学生一定有许多疑难问题需要教师去帮助解决。因此,韩愈又提出与之联系的又一任务——“解惑”。“解惑”就是去解释“道”和“业”之中的“惑”,而不是离开“道”和“业”去解释其他无关的“惑”。《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辅和关怀,要想取得学业上乃至事业上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在韩愈看来,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是教师的基本任务,而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道”统帅业,“业”体现道。道是主导方面,业是从属方面。教师的任务重在传道,古文、六经之类只不过是载道的工具;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传道是通过授业完成的。他认为如果教师只是“习其句读”而不传道,那是“小学而大遗”,即因“小”而失“大”,忘掉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很明显,韩愈重师是为了卫道,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但他这样分析教师的任务仍然是有意义的。把“传道”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把“授业”当做第二位的任务,还把“解惑”提到应有的位置,这样排列顺序也是很明确的。这里不仅包含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的意思,而且还包含了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德育通过智育进行的意思。
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严厉地批评一些士大夫之族。指出他们溺爱自己的子女选择良师来教他,而对于自己,往往以为地位高、有知识,而耻于向别人学习。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曰“年相若也,道相近也。”认为向年龄相近,知识水平差不多人请教就会失去身份;二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以为是耻辱,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学习,便是阿谀奉承。因之,都无法学习。这些人还不如当时社会地位很低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因为他们尚且知道“不耻相师”,而这些士大夫阶层却做不到,实在是可恶、可悲!韩愈针对时弊,痛加批判,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韩愈认为,作为一个教师,有“道”是其根本。“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就是说,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掌握的知识比我早,懂得的真理比我多,我都要向他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就是韩愈提出的择师标准。这种“从师”不受社会地位和年龄限制的观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今天看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韩愈还列举孔子曾“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等事例,以及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有力地说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
韩愈认为,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平等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关键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种能者为师,教育者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的新思想,打破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对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和封建性,使师生关系更趋于合理化、平等化了。韩愈这一见解,较之荀子所主张的权威主义师生关系有很大不同,也比《学记》中所提出的“教学相长”的观点又近了一步,因为它一方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在更深层次上阐述了师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和作风,不仅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而且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直到现在对我们仍有借鉴的作用。
综上所述,韩愈《师说》的最光辉之点,就在于精辟地阐述“从师”、“为师”的重要性,提高了教育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明确了教师的任务,发展了“教学相长”的含义。虽然其出发点是恢复儒学、维护儒道,但他的尊师重教的思想,千百年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确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座巍峨矗立的丰碑。
当前,我国正处在向现代化建设迈进的关键时期。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它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民族的盛衰。邓小平曾高瞻远瞩第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38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轻视教师、鄙视教师、耻于从师的现象依然存在,尊师重教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在各项政策上,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予以落实。尊师重教并不是一些人所想象的权宜之计,而应把它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使我国人民的传统风尚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弘扬光大,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兴旺发达,这就是我们重温韩愈《师说》得到的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