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敏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周恩来非常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曾多次与青年学生交流,就青年学习问题发表过许多重要观点,这些观点虽然多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发表的,但其所蕴涵的真理性依然煯煯生辉,无论是对当代教育,还是青年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阶级社会,学习必然存在着立场问题,即学习为了谁。周恩来认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有一个站在什么立场的问题,只要有各个阶级存在,他们的不同立场就会存在。青年学生应该坚持一个什么样的立场呢?周恩来说:“我们今天要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立场,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1]45这里,周恩来明确指出,青年学生要站在人民的立场,要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立场就是方向,就是动力。当我们明白,读书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时,学习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样一种意义必然激发强大的内在动力。周恩来在12岁时就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提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有了这样的豪言壮志,就必然会产生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不竭动力。周恩来一生都在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殚精竭虑,一刻也未偏离过这一目标。
立场问题是德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学生说:“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能成大业。”[2]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是立场问题,习近平说这是“大德”,正是看到了立场问题的无比重要性。现在我们已承认,文化是多元的,价值也是多元的,这恰恰说明了学习民族文化、践行民族价值观的重要性。在文化多元时代,青年学生易于受到文化多元主义的影响而出现理想信念模糊、政治意识淡薄等现象,因此,加强政治立场教育尤为重要,这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关于怎么学习,周恩来主要提了三点意见。
第一,向群众学习。现在很少有人提向群众学习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3]这里就有向群众学习的意思。群众是什么?群众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群众就是同事,就是先工作的人,向群众学习,就是向这些人学习。周恩来指出,群众是智慧的源泉,首先要向群众学习。一是要学习群众的丰富经验。二是学习群众的思想和立场。三是学习群众的优秀品质。
第二,向书本学习。书本上的理论是前人的经验。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就是因为能够把自己的经验一代代传承下来,这就是文化。周恩来强调,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的经验,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我们既不能因为书本上有错误知识而因噎废食,也不能不经思考地完全接受。周恩来认为,对于书本知识,要辩证地看、批判地看,但要以学习为主,要抱着一颗谦虚的心,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何理论,从根本上说都是源于实践,而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如果不能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就没有什么用。因此,周恩来指出,书本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就是死的、没有用的。另一方面,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不相信理论,只相信经验,也是危险的。而且,书本上的知识到底正确不正确,“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加以验证,证明它是正确的,才有用处,才能发挥作用”[1]57。
关于学什么的问题,周恩来是分成德、智、体等三个方面来分别说明的。当然,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德、智、体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而不是相互对立、互不相关的。
周恩来是把德育放在首位来强调的,他认为德育有四个核心目标,即阶级的观点、劳动的观点、革命的观点和集体的观点。
第一,阶级的观点。在阶级社会,学习就有一个立场问题,即为了谁。周恩来明确指出,青年学生要站稳无产阶级立场,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成为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1]211。五十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现在一些青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立场,没有确立为祖国学习、为人民学习的立场,而唯有明确为祖国和人民而学习的立场,学习才有真正强大的动力。
第二,劳动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我们的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是劳动创造的,没有劳动,人类就不可能存续下来。一些青年学生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做啃老族,恰恰失去了做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周恩来指出,青年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周恩来认为,青年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还能够从劳动人民身上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在劳动过程中还能够与劳动人民建立深厚感情,巩固阶级立场。只有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才会与其建立深厚感情,从而形成正确的群众观点,有了正确的群众观点,才不会犯脱离群众的错误。。
第三,革命的观点。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这就是革命。革命并不是经常发生的,但革命精神却不能没有。周恩来认为,青年学习要有与腐朽、落后事物作殊死斗争的勇气。“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1]125是周恩来提出的自我要求。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永远是青年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当代青年不能因为生活的一个和谐安定的国家而丧失革命斗志,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勤勉刻苦,顽强拼搏,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第四,集体的观点。集体主义强调的是集体力量、集体智慧和集体利益,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个人主义则相反,一切以个人为中心,强高个人的能力、个人的作用和个人的利益,置个人利益于集体利益之上。周恩来指出:“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作风的根源,是我们的大敌。”[1]216在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青年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感觉和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则漠不关心。如果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个人主义泛滥,国家则会因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不足而成一盘散沙,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不可能实现了。因此,集体主义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还要加强。
要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主义的人,还必须要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领。因此,青年学生还必须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领。周恩来勉励青年学生要活到老,学到老。
第一,掌握好基本工具。“基本工具”就是指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这些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工具。周恩来要求青年学生重视这些基本工具的学习,打好基础。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总是搞不好,学好语文的人不多。语文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中国语文,不仅仅是掌握一门工具,也是在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中国人学不好语文。
第二,学习哲学。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哲学就是学习人类的智慧。周恩来指出,不仅文科的学生要学习哲学,理、工科的学生也都应该学哲学。这个见解是深刻的。学习哲学,能够让青年学生看问题更全面、更深刻,能够让他们学会反思,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当代青年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学习人类一切智慧成果,从中汲取营养。
第三,学习社会科学。周恩来认为,要学习社会科学,最重要的就是学政治,还要学经济和历史。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讲政治、讲规矩放在首位。不讲政治、守规矩,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福祉。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经济,就是为了掌握经济规律,保证物质生产生活的正常开展。历史承载着文化,不学习国家的历史,就不懂得国家的文化,也就谈不上对国家和文化的热爱。
第四,学习生产知识。在教育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学生不能升学,只能辍学去参加生产劳动,家长焦虑的是儿女能否升学,而不关心他们如何参加生产劳动的问题,学校对生产劳动教育也不够重视。对于这种情况,周恩来指出:“在学校学习一些生产劳动知识,很有必要。”[1]219这一思想当然是在特殊环境下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价值。生产劳动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我们的青年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在青少年时代参加生产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都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第五,学习自然科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重点地开展了一些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研究工作,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但由于基础薄弱,差距依然非常大。周恩来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少数科学家的事,需要更多的人参加科学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只有当广大的科技知识分子积极地投身科技事业,我们“才能突破科学技术尖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1]219。因此,他希望理工农医等学科的青年学生刻苦钻研,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并把成果用到生产去中。
第六,学习文艺。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好的文艺作品,既能给人美的享受,又能让人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熏陶。文艺教育,应该用好的作品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美感,丰富其生活。周恩来认识到文艺对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出各科学生都要学习点“革命文艺”,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周恩来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外国文艺,而是认为“可以看一看这些东西,但是必须加以分析,学会辨别好坏,而不能看了受害”[1]220。
注释
①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5.
[1]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3]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