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彬
广州工商学院
上过《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的老师都清楚,这门课是让老师和学生都头疼的课,尽是些各种公文的条条框框,老师上起课来觉得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觉得无味,毫无诗意可言。应用文写作虽然与语文搭上了边,都属于语言类课程,但与文学欣赏相比,缺乏文学色彩和趣味性,讲好这门课不容易。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探索这门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尽可能地提高这门课的趣味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途径。
比如,在讲“通告”这个文种时,我提问学生“告”的意思是什么?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告不就是告诉的意思吗?我说没错。先肯定他们的回答,进而引导他们思考这个字的本义。他们经过一番思考,还是回答不出来,这时我便在黑板上写出了这个字的甲骨文的形状,上方一个牛角弯曲的“牛”,下方是一口字,并告诉他们上方的牛字后来被简化,去掉了牛尾巴,牛在这里象征祭祀时放在桌上的牛头,下方一口象征祭祀时巫祝与神灵的沟通、交流,嘴里念念有词,祈求风调雨顺或者人畜平安,整个字代表一种人神沟通的祭祀仪式,比如,现在的“祷告”一词仍然保留着“告”字的本义,而“通告”一词已看不出来这个字的本义,在通告这个文种里面,告字只作告诉、告知讲。这样一讲,同学们若有所悟,便在下面纷纷点头,对通告一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反,如果一上课就直接讲通告这一文种的特点、结构、模板、写作要求,整堂课满堂灌,上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文字训诂入手,不仅增加了课程的知识性,更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讲“贺信”这种公文时,我刚刚参加完我顶头上司家公子的婚礼。上司需要在婚礼现场给儿子儿媳致一番贺词,这份贺词是我和我的上司合作完成的,内容不外乎祝福他们,并让他们学会感恩。上课时我把这份贺词作为例文来讲,并邀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宣读,让同学们充当亲朋好友,让宣读人以父母的身份来读,大家聚精会神地听,宣读人忍俊不禁时也引来几阵哄笑。宣读完之后,大家给他以热烈的掌声,还意犹未尽。这时,我话题一转,问他们有没有见过别人婚礼现场,证婚人不但不祝贺反而厉声训斥的?他们都摇摇头。接着我把话题引到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我以为他们都听说过徐的爱情故事,问他们徐志摩是怎么死的,有的只能说出是坐飞机死的,但大部分都摇头,可见他们对徐志摩的爱情、婚姻悲剧并不熟悉。接下来我给他们讲了徐志摩和发妻张幼仪的婚姻悲剧,讲了徐志摩和林徽因、陆小曼的爱情纠葛,宣读了梁任公毫不客气的证词,讲了徐志摩的死因。他们都听得非常认真,我想这一方面是满足了他们的八卦心理,满足了他们对名人私生活的窥视欲,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件事本身的反常性,在喜庆的场合给人以斥责,让他们看到了民国文人们好玩、率真的一面。
既然这么好玩,学生们是不是要向徐志摩学习?在爱情上面可以肆意妄为,朝秦暮楚?这时的我必须要教育学生们树立忠贞不渝的爱情观,用佛家的因果报应来阐释徐志摩的死因,阻止他们对滥情的那种狂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避免他们误入歧途,伤人伤己。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都看到了徐志摩在婚姻上面犯下的理想主义错误,当我说道民间有句谚语时,学生们一致喊出“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至此,这个故事才算讲完,对他们的教育才算完成。这件事也让我认识到,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教书,传授知识,还要育人,教育他们怎样做人,自己的幸福不应建立的别人的痛苦之上。
同时教两个班的老师大概都遇到过这种情况,由于节假日放假或校运动会停课,造成一个班级的授课进度比另外一个班级慢一节课,这给老师的备课、讲课增添了不少麻烦。这学期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我教的一个班为大班,是经贸系的大一新生,有124人上课,其实是两个班合班上课,另外一个小班是美术系视觉设计的大一新生,只有27人上课。由于校运会,美术系班级的课程受到影响,慢了一节。为了追平两个班级的授课进度,我做了特殊安排,刻意让经贸系班级的课程慢了下来,等美术系一节。办法就是先不讲新内容,那么这节课要讲什么呢?因为第10周是期中考试,所以我利用周末时间加班加点将经贸系大班试卷批改完,并做了评点的PPT,作为这节课的一部分内容。然而,评点试卷并不能将90分钟的课堂时间填满,还需要其他的内容来填充。考虑到周五的校运会隔一天就要到来,学生们对运动会比较期待,心情比较激动,此时讲新内容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倒不如给他们放个视频,让他们放松一下。然而,放什么视频也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放个视频了事,需要精心挑选,精心设计,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我的考虑是虽然是放视频,至少也要与文学有关,不能离题太远,让他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可以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字的兴趣。而文学功底是公文写作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写起公文来就不会太难,就算是“曲径通幽”,用心良苦吧。
那段时间我正在读余秀华的诗,非常感佩她对语言的感悟与驾驭能力,同时对她苦难的人生经历也非常感兴趣。那么,何不给学生放一下有关余秀华的视频呢?让他们了解一下一位脑瘫诗人写出的诗歌是多么的令人震撼。于是,我开始在网上四处搜索有关余秀华的视频,经过仔细甄选,发现广西卫视的《艾问·后来》做过一期有关余秀华的访谈节目,节目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期中融合了余秀华对人生的看法、对亲情的理解,著名编辑杨晓燕对她诗歌的评价,还有才子佳人对她诗歌的深情朗诵,而她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思维更是令在场提问的青年记者汗颜。上课时,教室非常安静,同学们都在认真的看视频,或动情于她的谦卑,动情于她对亲情的看法,或嬉笑于她的睿智,让主持人难以回答,或激动于她的哲思,说写诗这个权力是不需要捍卫的,写诗是很私人的事情,也不需要家人的支持,或陶醉于朗诵者深情的朗诵,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视频播放完毕后,问他们朗诵的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好!从他们的回答中,我确信他们这节课没有白上,受到了些微的文学熏陶,这种熏陶会让他们走近文学,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魔力,慢慢地爱上文学这一语言的艺术,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感,锻炼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这是写好应用文的第一步,看似绕了个弯,实则曲径通幽。
我有一学期教的是经贸系大专班的《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经济应用文写作从大类上划分仍然属于应用文写作,在公文的文种方面与应用文写作大同小异,但大专生与本科生有个区别,大专生学制为2+1,在校学习2年,校外实习1年,上完这学期的课,他们将各奔东西去实习。这门课是考查课,考试方式为开卷,可见这门课的重要程度。因此,考试的时候我给他们出了一道大题,要求写一篇学习总结,总结一下两年来的大学生活。他们即将奔赴实习岗位,对大学的生活进行一下总结也符合他们此时的心情,因此,对于这种开放性的题目他们很欢迎。同时,我鼓励他们放弃之前学到的关于公文的各种条条框框,摆脱束缚,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不触碰政治底线,把两年以来心中的喜怒哀乐悉数倾倒出来。批改试卷时,我看到了与平时的作业不一样的盛况,有叙述自己创业经历的,有叙述自己学习舞蹈经历的,有描写自己生活片段的,有抒发自己对命运的感悟的,有抒发自己颓废的大学生活的,有抒发自己即将告别大学生活时的小伤感的,有叙述自己在社会上碰壁以后立志要插本的,有叙述自己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同学们渐行渐远的遗憾的,有叙述自己为了兼职女朋友被别人乘虚而入的,真是百花争艳,各具特色,我击节叹赏,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他们终于爆发了内心的小宇宙,展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
现摘录几段,以飨读者:
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我感谢有这段大学经历。它让我迷茫到找回自己。迷茫过才会更了解自己。(庄泽坤)
我一个人走,认识了不同专业的人,我一个人走,碰上了想要度过一生的人,我一个人走,我的简历开始丰富起来了。……我是变了,变得不再依赖你们,变得更强大了,可是我更喜欢与你们在一起时的自己。(谭文杰)
大一的寒暑假,都在家里帮忙干活,并没有出去旅游什么的,基本上家里蹲,和家里的一些老年朋友聊得很起劲儿,聊家常,听他们讲故事,比小说还有趣。(王子奎)
上大二后,混日子的生活继续,每天不是在宿舍打机,就是在课室玩手机,一直在混时间,从未被超越。感觉这样的生活特别颓废,开始想明白别人说的“当你上了大学,你就会怀念高三的生活了”。(陈俊健)
在大学二年里,我身边朋友说我是“Drunkard”,又何尝不是呢?酒,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都不同,就像John Benger在《Ways of Seeing》中定义的女人一样。喜欢的人,无论那个女人是好看还是丑陋,在他们看来都是好看,酒也一样,或许,那种熏气冲天的酒气并不适合我,也许是那微微的酒香,微醉的感觉正是我所向往的。(曾康华)
生活总是充满意外,不是顺其自然而是阴差阳错,你会去到你该去的地方,记得你愿意记住的,忘记你想忘记的。(吴佳斯)
我反思这些横溢的才华为什么这么晚才展示出来,我想与平时作业的各种限制有关,每一种公文的要求很多,不符合各种公文的要求便要扣分,思维受到限制、压抑,各种感情如何得以释放。
《大学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把这门枯燥的课讲得生动、有趣,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和积累,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课堂趣味性的一些尝试,列举出来与大家探讨,以求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