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锁记中的上海婚俗

2018-10-24 00:04:09任志鑫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曹七巧金锁记媒人

任志鑫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19世纪末期,西方近代文明涌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明产生激烈碰撞。作为传统生活方式重要表现形态的旧式婚俗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是在上海这一沿海沿江大城市,婚俗的变革表现更为剧烈。婚俗文化作为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个人的事,它必然会受到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经济生活以及思想、观念、信仰等的制约和影响。在张爱玲的《金锁记》中,曹七巧及其子女的婚姻状况向世人展现了辛亥革命至20世纪40年代三十年之间上海地区的婚俗状态。

一、民国时期上海婚俗概况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大都市,在1842年被列为通商口岸后,首先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经受欧风美雨的洗礼,随着西式婚俗观念和形式的不断引进,中国传统婚俗日渐式微,上海婚俗也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时期,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婚俗与西方近代婚俗相互碰撞,使得上海这个城市在婚俗上表现出特殊性。

一方面,民国时期的上海婚俗既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六礼,又带着明显的上海地域特征。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规管子女婚姻的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在传统婚俗依旧盛行之时,也不乏进步青年男女企图打破封建桎梏的情况。上海开埠之后,新潮的西式婚俗随着西方先进思潮一并涌入。传统的“六礼”逐渐不再被进步青年男女所接受,一些受过高等教育、从西方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也不再强迫子女实行旧式婚姻之法。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格局被打破;男女可以不论文化、身份、年龄的差异而广泛平等地交往;自由恋爱不受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进步、开明的择偶观与新式文明婚礼也相继产生。

二、《金锁记》中的婚俗描写

《金锁记》写于1943年的上海,彼时的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然而繁华背后是巨大的贫富差距。经济影响文化,这反映出上海虽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接收点”,但中国传统文化仍占据一席之地。《金锁记》中的所描写的上海婚俗,既有西方文化带来的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新气象,同时也包含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封建传统婚姻的束缚,体现出新旧交织、制约与反抗的特点。

张爱玲透过《金锁记》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婚姻血泪史。主人公曹七巧从一个健康、颇有姿色的妙龄少女变成了一个葬送儿女婚姻的“疯子”。势力自私的哥哥全然不顾妹妹的婚姻幸福,经媒人介绍直接将曹七巧送给了姜家有生理残疾的二少爷。在当时社会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注定曹七巧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成为姜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正如《大清例律》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1]上海青年男女的婚姻,完全被这一套规定所支配。

曹七巧被这段婚姻长期折磨,彻底地失去了自己的青春与爱情。除去金钱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之外,曹七巧一无所有,尤其是她的精神世界一片贫瘠。在自己无法获得爱情与幸福的情况下,她的心灵逐渐扭曲异化,开始将魔爪伸向身边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子女长白与长安。

到了适婚年纪的长白不求上进,竟随三叔姜季泽出入烟花柳巷,曹七巧为管制长白,“手忙脚乱替他定了亲,娶了一个袁家的小姐”,并举办半新式婚礼。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父母操办婚姻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蓄意挑拨儿子儿媳的关系就明显是出于个人的扭曲心理。为了笼住儿子的心,七巧甚至给儿子娶了妾并想着方儿哄他抽吸大烟。纳妾是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具体形式。在上海,纳妾之俗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比较普遍。可悲的是,最终无论是儿媳还是小妾,都不堪七巧折磨而被活活逼死。

长安与长白相比则更为凄惨。十三四岁时因为七巧的一意孤行,长安被强行裹了小脚,妇女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最愚昧病态的陋俗之一。《浦东老闲话》中记载的一首《缠小脚哭》歌谣,形象表现了缠足妇女的痛苦:“缠小脚,真苦恼,这种苦头受弗了。小脚女人走弗路,跌跌冲冲要掼跤。世上女人最苦恼,想来想去要上吊。”后来七巧又在长安上学期间三番四次的无理取闹,致使长安“渐渐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并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在婚嫁方面,出于“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有财有势的看不上长安,无才无势则又被七巧鄙夷。好不容易长安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爱情,与童世舫断断续续地有了几次接触后,互相交换了信物并订下了婚约。信物定情,是我国自古以来确定男女爱情关系的一种形式。接受信物者,则以另一信物回赠。男女双方互赠信物后,若有一方将信物退回,则意味着爱情破裂。[2]然而这段难得的自由爱情还是在曹七巧与童世舫见面的饭桌上,因为七巧一句“戒戒抽抽,这也有十年了”而被扼杀。最终长安褪下戒指,解除婚约,童世舫带着惊讶、落寞与难堪离开,长安的一辈子也注定草草了结。人性的残忍与亲情的淡漠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曹七巧在与大奶奶玳珍交谈时说:“我就只这一个女儿,可不能糊里糊涂断送了她的终身,我自己是吃过媒人的苦的!”“媒人”,又称“媒妁”,民间俗称“媒婆”、“红娘”、“月老”等。媒人所司职责,文雅的说法,是“通二姓之好,定家室之道”。通俗讲来,就是撮合男女婚事。[3]此外,在当时“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可以相提并论,即二者拥有对等的地位,皆为婚姻的必备条件,没有“媒妁”的婚姻不被认可,也是不予成立的。由此可见,“媒人”在中国传统婚姻制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即使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上海,媒人也依旧时常活跃在人们的生活里。但媒婆自古就被列在“三姑六婆”之内,可见这一角色并不讨喜。曹七巧把自己的命运悲剧归结在媒人身上,而非讨伐自己的父母,毕竟父母于自己有养育之恩,加之封建的传统思想,抵触父母或迁怒于父母难免会被世人奚落与责怪。所以,与曹七巧一样命运凄惨的新娘们往往把自己的一腔怨恨倾吐在婚姻的撮合者——媒人身上。媒人们纵使有错,也不能算作是罪恶的根源、悲惨婚姻的罪魁祸首,始作俑者还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制度,媒人不过是旧婚姻制的替罪羊。

三、《金锁记》与时代的关系

张爱玲在创作《金锁记》时,上海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时代对创作的影响显而易见。张爱玲出生于没落时期的封建贵族家庭,那时的上海社会动荡,封建家庭日渐衰微。她既感受到了十里洋场的奢华,又经受了父亲沉迷大烟、败坏家产之后的家境悲凉。张爱玲因其父母的婚姻悲剧,自幼年起就感受到了存在于大家庭中旧式婚姻的牵强与不幸。因此,她对婚恋题材是十分熟悉的。

张爱玲认为爱情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构成,“既然爱情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就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然而在漫长的家长制的古代社会里,对于爱情的需要却被视为有违礼教的非分之想,完全被排斥在缔结婚姻时考虑的因素之外,家长考虑的是家庭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不是子女的爱情”。[4]所以,在20世纪30-40年代上海的大环境下,即使长安与童世舫之间有了自由恋爱的气息,但仍旧在中国传统制度与曹七巧陈旧腐朽观念的压迫下支离破碎,从而导致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皆为悲剧。

时代影响文学作品,同样,文学作品也展现了时代特征。长安与童世舫的自由恋爱展现20世纪30-40年代上海社会受到了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思想开化,青年男女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然而曹七巧对长安爱情的处处阻拦,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婚俗仍然顽固,受到老辈人的拥护。其中曹七巧给长安缠小脚,允许长白纳妾,也展现了传统婚俗中的陈规陋习。单从婚俗方面看,这一时期的上海,仍然处在新旧并存并且激烈斗争的状态。

四、民国时期上海婚俗变化发展产生的社会思考

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促使了文明的进步。结合张爱玲创作《金锁记》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透过张爱玲的文学作品看出人物命运背后反映的社会变迁,这其中的暗潮涌动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研究。

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民国时期的婚嫁习俗就反映了父母在婚姻关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但是人们的思想并不一定能完全跟上时代变迁的步调,即便是在当今这个文明程度很高的社会,许多传统观念中的陋习依旧存在,比如传统“六礼”中的“纳征”,即请媒人向女家送聘礼,在现代社会逐渐演化为成婚之前男方需向女方递送高额礼金,若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婚约则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买卖婚姻的集中反映。

当下婚俗中类似上述的事件有很多,人们总在不经意间被旧的观念支配,长此以往社会恐怕很难得到真正的进步。所以研究民国时期婚嫁习俗,人们能认识到思想观念发展前进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接受并改变,人和社会才能逐渐良性的成长。

[1]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M].法律出版社,1999.

[2]万建中.图文中国民俗·婚俗[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17.

[3]万建中.图文中国民俗·婚俗[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11.

[4]钱振纲.婚恋现象的现代审视——论张爱玲小说的思想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猜你喜欢
曹七巧金锁记媒人
冰山之下的困厄——《金锁记》曹七巧形象浅析
名家名作(2023年31期)2023-03-21 07:18:20
半辈子抱金如命,空荡荡饮恨而终
青年文学家(2022年3期)2022-03-16 22:50:41
媒人
幽默大师(2019年5期)2019-01-14 17:22:26
解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长江丛刊(2017年30期)2017-11-25 03:22:16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42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8
专职媒人的变化
新媒体崛起下报媒人的应对和变革
新闻传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35
悲悯中的苍凉一一透过《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底色
技术与教育(2014年2期)2014-04-18 09:21:34
《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