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张雯静
基金项目:2015年四川省政府物流办四川省重点物流研究课题“绵广物流增长极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尝试通过物流增长极这一新视角对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进行观察与思考。首先对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与特征进行了概括与梳理,通过文献梳理创新概括凝练了物流增长极理论,并对物流增长极“极化效应”现象进行了分析,归纳了通过物流增长极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四个发展阶段,提出了当前区域一体化的典型模式——“漩涡式星系”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物流产业布局与定位、物流要素整合与协同、产业集聚与联动等方面探讨了基于物流增长极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式与途径。最后剖析了区域一体化的典型案例,对强化物流增长极实现区域经济协同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物流增长极 区域一体化 漩涡式星系
近年来,区域一体化逐渐成为国内发展的典型特征,通过区域内各城市或地区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合理的分工与日益加深的协作促进区域整体快速、持续的发展,进而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区域一体化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而物流是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关键内核。如何基于物流增长极实现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与特征
(一)发展概况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目前,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路径是打造多级城市群和建立超级经济区,通过经济区内城市之间的战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共同发展。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愈发受到重视。《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显示,各大城市群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代表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形态和前进方向。总体来看,以城市群为形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但是,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难以突破行政壁垒,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市场分割、地方保护和政府竞争等问题,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合作,呈现“行政区经济”和“一城独大”现象,使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差距拉大。
(二)新特征与新趋势
为破除“行政区经济”壁垒,国家陆续通过了各大城市群的发展规划,采取了多点多极、协同创新以及强化区域内合作等许多新举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新特征与趋势:
多点多极支撑的空间增长格局。在区域内部打造多层次的增长极,促进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与协同发展。
以协同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培育新型经济形态。通过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积极促进跨区域产业链、产业群的形成。
区域合作更加深化,合作模式更趋多样化。跨区域协调合作平台促进了区域在等多个产业领域方面开展合作,并从国内各城市群、重点经济区延伸到一带一路更宽阔的区域。
物流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最为活跃的力量。随着不同地区间的物流设施互联互通以及电商与物流快递的融合,带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物流增长极协调区域布局已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模式。
目前,已经有学者从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命运共同体”、经济地理、空间溢出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视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研究,本文拟从构建物流增长极这一新视角对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开展研究。
物流增长极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物流增长极理论研究概述
增长极的概念出自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1950年他在《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极”的概念,1955年在《略论增长极概念》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增长极”的思想。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对“区域增长极”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经济落后欠发达的地区要通过培育新的增长极来带动整个区域加速发展。后来经过其他经济学家的修订和补充,认为增长极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增长中的推动性工业的集合体。
目前,关于“物流增长极”这一概念尚且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也有少数学者在进行区域物流研究运用了增长极的理念:李旭宏等人(2005)提出通过选择区域内具有较强物流辐射能力和较大物流发展潜力的城市作为区域物流的增长极和示范基地来规划区域物流枢纽城市。舒辉等人(2010)提出了区域物流产业的增长极发展模式,并且认为物流系统能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高度集聚,是经济增长极形成的前提。李欣彗(2011)提出应大力发展制约区域物流产业整体水平的瓶颈部门和关键要素,使其成为推动整个区域物流发展的“增长极”,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区域物流的持续发展。王娟等人(2011)基于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理论提出了“增长极物流”和物流极点城市的概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物流增长极”的概念进一步概括梳理,即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各地区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物流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网络、产业布局定位、资源禀赋能力等情况,通过优先选取某个物流较发达的城市作为区域物流发展的极点城市,围绕这个极点城市形成的物流节点、网络、基础设施与产业联盟集合体就成为带动辐射周边区域物流发展的增长极。区域各城市与极点城市之间通过如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渠道相联,形成富有效率的物流网络。通过资源的高度集聚产生极化效应,促进该区域物流发展,极化效应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物流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区域以及周边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对物流增长极“极化效应”的分析
关于“极化效应”最早源自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中首次提出“极化效应”——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長。要素流动、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是经济集聚的内因。通过构建物流增长极能够促进各个行业的物流要素、物质资源、方针政策以及人才向极点集聚,会促进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产生集聚效应,有利于区域内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运输网络不断优化,吸引大型物流资源要素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区,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降低物流建设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物流产业的集聚还会进一步带动商贸流通业以及生产制造业等其他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建立产业联盟、构建跨地区产业链和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战略资源的跨区域、跨行业整合重组与协同运作,在区域内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促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通过物流增长极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探讨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衍变
通过物流增长极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增长极发展初期阶段。20世纪90年代,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加速成形,开启了以构建增长极促进区域一體化发展之路。
第二阶段:超级增长极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区域经济要素突破行政区壁垒,形成了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圈。由此,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超级增长极初具雏形。
第三阶段:多点多极发展阶段。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的成功开启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热潮,山东半岛、中原地区、长株潭、成渝、武汉和环潘阳湖等新的增长极不断涌现,形成了多极化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第四阶段:超级增长极+多点多极发展阶段。当单一增长极不能协调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就产生了超级增长极+多点多极。这种模式体系结构与作用机理类似于宇宙太空的“漩涡式星系”,在区域内以超级增长极(类似于星系球核)为核心,周围城市抱团形成多个新的次级增长极,以点带面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
(二)“漩涡式星系”发展模式的内涵
所谓超级增长极+多点多极相结合的“漩涡式星系”,即以两个特大城市或一二线城市为核心打造超级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使所在区域不断发展壮大,当极化效应足够大时逐渐转化为扩散效应,通过扩散效应使自身变得体量更大、层次更高、纵深更广,在超级增长极周围形成以三四线城市组成的新的次级增长极和增长点,以点带面、由点到极、多极共兴,进而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一个以超级增长极为核心、多点多极支撑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这种模式最符合中国社会经济现实以及未来发展的特征,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贫富差异较有效的区域一体化模式。如图1所示,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漩涡式星系”的整体构架一般包括一个核心物流增长极和许多次级物流增长极,形成核心增长极辐射带动、多点多极支撑的区域一体化体系。“漩涡式星系”发展模式的特点包括:
有一至两个核心物流增长极以及若干个次级增长极;物流与一二三产业协同与联动,形成跨区域产业联盟;有大型物流园区并实现区域间物流园区的互联互通;形成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且增长极之间有大流量物资商品流动。
(三)“漩涡式星系”一体化的路径
“漩涡式星系”发展模式一般是通过整合区域内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物流要素与资源构成核心物流增长极与次级物流增长极,形成类似宇宙“漩涡式星系”的运行体系。该发展模式一般情况下是依托三大主体,打造三个平台,并通过四个重点领域和五个关键路径推动物流增长极形成,促进区域物流的一体化发展。
三个主体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主体。三个平台包括:物流政策平台、硬件平台和信息平台。四个重点领域包括:物流通道网络建设、物流产业集聚、行业物流融合与联动、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等。
五个实现路径包括:建立区域物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区域协作管理机制,合理规划各地区物流业功能定位及空间布局;建立区域内物流同业及跨界产业联盟,与一二三产业跨界经营、联动发展,均衡物流园区布局;完善物流集聚区与物流通道网络建设,促进物流园区互联互通,开展共同配送,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区域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发展智慧物流。完善物流标准化、多式联运设施以及物流信息平台等基础建设,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助推物流业转型升级;推动重点工程与关键项目建设,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通过物流增长极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案例
中国指数研究院对国内城市群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目前仅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相对成熟,形成了城市群应有的层次与结构;京津冀地区开始进入外一阶段,而成渝等城市群仍处于强核发展阶段。由此看来,京津冀地区正处于“漩涡式星系”发展阶段,而成渝城市群也正加快进入“漩涡式星系”发展阶段。
(一)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
京津冀地区包含北京与天津2个直辖市,形成了以北京和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超级增长极。但是由于尚未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空间格局,扩散效应较弱,于是就产生了“环京津贫困带”。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总GDP 68857.15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额的9.25%,而京津冀城市群内排行第3的唐山GDP也仅为北京的25%、天津的35%(见表1)。
国家为了全面推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增强京津冀这一超级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辐射能力,2017年4月,国家开始实施雄安新区战略布局,将京津冀超级增长极能量超负荷释放出来一个新的增长极,以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京津冀整体的物流布局是以京津冀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利用枢纽站场、信息平台有效衔接区域内的城际干线运输和末端城市共同配送,形成高效的城市配送网络。目前,京津冀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五个物流产业带、以天津为中心的沿海物流发展带和京津物流发展带以及以河北为中心的环京津物流产业带等多个次级物流增长极和增长点。并且,天津形成了与生态农业、现代商贸业、制造业以及高端电子信息等产业协同与联动发展的北部、南部以及西部三个物流聚集区;河北形成了以发展物流龙头以及内陆港为重点的冀东物流通道和以发展交通枢纽物流和商贸物流为重点的冀中南物流通道。“四纵四横一环” 物流网络的形成极大促进了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加快了京津冀轨道“一小时交通圈”和鲜活农产品“1小时物流圈”的成形。
(二)成渝城市群区域物流发展
成渝城市群也是超级增长极+多点多极相结合的“漩涡式星系”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典型。成都和重庆是新一线城市,形成的超级增长极具有强大的实力。从2016年的数据显示(见表2),成都和重庆GDP分别是12170和17558亿元,而成渝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GDP与其差距甚大,以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为例,GDP总数为1830亿元,大约只相当于成都GDP总数的15%,面临“中部塌陷”的困境。2013年,四川省提出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利用成渝超级增长极发挥的辐射作用和整合的资源带动周边次级增长极以及增长点的发展,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促进省内的协调发展。
成渝城市群物流一体化围绕国家和省市发展规划,打造多个物流增长极和增长点。以成都为中心,在成渝发展主轴上打造“川东北物流增长极”和“川中物流增长极”,在“沿江城市带”上打造“沿江物流增长极”,在“成德绵乐城市带”及其延伸带上打造“川北物流增长极”和“攀西物流增长极”;以重庆为中心,向“川南城镇密集区 ”方向向外延伸打造“渝西北物流发展带”,在“沿江城市带”及其西南方向延长带上打造“渝西南物流发展带”,在“成渝发展主轴”上打造“渝西物流发展带”,在“成渝发展主轴”及其东北方向延长带上打造“渝东北和长江沿线物流发展带”,在“成渝发展主轴”及其东南方向延长带上打造“渝东南物流发展带”。
政策建议
基于物流增长极对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贡献,提出以下建议:
合理运用物流增长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合理布局物流超級增长极、次级增长极,形成以超级增长极为核心、次级增长极为基石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广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雄安新区模式,实现各个“漩涡星系”的互联互通,构建全国物流一盘棋、经济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
深化产业联动融合,提升物流增长极极化效应。物流极化效应是以物流产业集聚为前提,相应会带动商贸流通业以及生产制造业等其他产业与物流业联动融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加以政策性引导,灵活选择跨界融合与联动的层次结构与先后顺序。
打通物流增长极信息互联渠道,实现区域信息共享。要打破物流增长极之间的“孤岛”现象,必须打通信息互联渠道,建立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政府与行业等领域相关物流数据开放共享,依托部门、行业大数据应用平台,推动跨地区、跨行业物流信息互联共享。
区域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成果,但是通过物流增长极这一视角对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研究在学术界尚为不多。期望本文的探讨,对强化物流增长极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做出有益的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韬.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物流发展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经验[J].物流技术,2013(10)
2.王瑜.增长极理论与实践评析[J].商业研究,2011(4)
3.王娟,刘勤兰,李钧.浅谈区域物流增长极模型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1(11)
4.莫天全. 2017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吸引力研究[R].中国指数研究院,2017
5.陈宏,杨柳.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