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玉香
摘 要:本文着重探讨成果导向理念指导下思政课教学的系列问题。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反向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以保证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转变教师传统观念,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的地位,形成“需要什么教什么”的观念;大力推进研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推进行程式评估的考核体系,给学生更大发挥空间等。
关键词:成果导向;反向设计;行程式评估;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22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武汉学院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思政课的教学,以行程式评估考核思政课教学,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需求进行反向设计,正向教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成果导向教育起源于20世纪末期多元化教育改革的浪潮,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斯派蒂、斯洛克、布兰迪等美国教育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他们看来,成果导向教育理论是以人人都能学会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而设计的[2]。该教育理念相较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张激发学生学习意愿和学习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从几个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成果导向教育同样要求学生识记基础知识,但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力图通过学习和思考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大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成果导向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这一理论本身的深入研究与阐释,二是将理论与具体课程相结合进行研究与探索。李光梅在《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2]一文中主要介绍了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的本质和特点、策略计划过程、实施、评估等。李志义在《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3]一文中,主要论述了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所遵循的反向设计原则,介绍了反向设计的思路、策略与要点,探讨了反向设计所涉及的几个问题。将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与具体课程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较为丰富。这一类成果主要集中在一些具体课程运用此理论作为指导[4],如高等工程教育、法学、英语、商务英语写作、体育、程序设计、工程项目管理等,具体内容包括设计策划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探讨培养路径等,这些将成果导向型教育与具体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为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教学设计、考核、评估等提供了借鉴。
从对有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学术成果的梳理、分析来看,既有宏观理论的探讨,也有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但是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运用成果导向型教育理念指导思政课教学的科研成果目前尚无,这使本文的研究具有拓展的余地,也具有深入的必要性。在近几年的思政课教学中,我校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反向教学设计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正向课程导向设计原则,采用反向教学设计的方式。
实施成果导向教育的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明确学习成果、目标;按学习成果、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对学习成果、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科学系统评价。前两方面取决于教学设计,后一方面有赖于教学评价。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何谓反向设计,如何反向设计,是下面将要阐述的内容。
“所谓反向设计,是指课程设计从顶峰成果(培养目标)反向设计以确定所有迈向顶峰成果的教学的适切性。”[3]这种设计方式就是从学生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出发,反过来设计教学的全过程,有别于传统的正向设计。正向设计是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师注重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反向设计是从学习成果、目标开始,由学习成果、目标决定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成果导向教育的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
反向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深刻而又全方位地影响着90后的大学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的突进普及、优越的家庭环境等,使他们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活跃,知识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信息更加灵通,具有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同时,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分析判断能力有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新的时代环境和学生特点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反向教学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和提升综合能力为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讨论问题的设计、阅读资料的发放、学生学习任务的设定、学习成果的展示等,关注的都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课程学习,既考虑到了不同个性学生的差异,也满足了学生知识能力不平衡的差异,给学生展示自主性的选择,从而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在武汉学院近几年的思政课教学中,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进行反向教学设计,由该课程组所有任课教师集体研讨,制订可具体实施、操作的完整教学方案。每门课程必须总体上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最后可以取得的学习成果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围绕学习成果目标,安排每一章节的教学活动,明确提出学习要求,制定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并且开课时明确告知学生。教学方案内容具体到每个教学模块或教学专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每个模块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具体的内容明确行之有效的授课方式;提炼出每个知识模块中需要研讨的核心问题,以确定小课教学的主要内容,确定小课的上课形式、過程设计、编排及训练要求、学生学习成果等;给出每个知识模块的阅读资料清单以及课外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清单;提供课程学习的主要参考书目。通过完整、统一的教学方案,既保证了同一门课程教学的质量,同时,又给老师根据个人特点和不同院系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和扩充的余地。
武汉学院根据学生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通过教育让学生“全人发展”的培养目标,包括理想抱负、治世能力、德才兼备、顾己及人四个大的方面。“全人发展”的培养目标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思想是一致的。要想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政教学中就要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依托,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和立场,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经典案例、影视作品、社会热点等资料,通过教师讲解,同学阅读、质疑、辩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处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思政课教学中要保证成果导向理念的充分运用,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需要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思政课教学中要想恰当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的观念,还需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仅仅靠老师课堂“填鸭式”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学习,都无法取得理想效果,思政课亦不例外。如果每门思政课程仅靠几十个课时的课堂学习,没有学生课外的查找资料、阅读、思考、讨论、调研,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思辨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全局观念、国家民族意识的现代公民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思政课教学需要正确处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呢?
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传统观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习惯于将三尺讲台当作自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将课堂教学当作传播自己学术观点的讲座,而忽视了台下学生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老师充满激情的演讲俘获不了学生的“芳心”,结果就是:老师讲了,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收获寥寥,更谈不上能力的增强和提升。久而久之,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就成了思政课的代名词,人在现场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不参与、不发言、不讨论、不开口的打酱油现象比比皆是,入耳都无法做到,何谈入脑、入心。
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假在现场、伪在现场的现象,难道是学生真的没有学习的意愿吗?经过调查了解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大学生对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了解当今国内外形势、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有着强烈的认同和需求,只是灌输式上课的方式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知识诉求和能力诉求不能无缝对接,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针对这种供需错位,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教师需要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老师讲,学生听,缺乏学生参与意识。这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将自己置身于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将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阿德勒说:“所有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生要用脑子去思考,而不仅仅是记忆。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正确处理老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堂参与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的关系。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鲜活实体,才是不被忽视的对象。也只有给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他们才能在课堂上深刻体会到主人翁的乐趣。
教师需要从“教什么学什么”的观念转变为“需要什么教什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的课程导向教学设计的一种颠覆,而真正实现这种颠覆是实施成果导向教育的关键。然而,一个完善的、适应学生要求的成果导向教学设计,除了教师知识能力视野的开阔,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学的理念和态度。这需要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并且驾轻就熟了的“教什么学什么”,转变为“需要什么教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但是这个理念的转变不是那么轻松的。
其次,致力于推进研讨型教学模式。研讨型教学需要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堂变成学习探讨课堂,将传统的将句号课堂变成问号课堂或开放式课堂,将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近两年来,我校思政课采用大课+小课的上课模式,大力推进研讨型教学模式。何谓大课+小课的研讨型教学模式,大课即人数控制在100至150之间的合班课堂,主要由老师集中讲授课程体系中的关键理论,同学可以参与知识点分享;小课即由自然班或者小班合班形成30至50人的课堂,围绕大课的知识点设计问题,提前布置任务,小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或者学习成果展示。通过这种大小课知识点匹配结合的方式,学生听讲、思考、讨论,使疑问得到解决,视野得到开阔,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人际交往得到拓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小课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其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有知识的输入没有输出的弊端。只有学生有了输入,有了思考,有了输出,通过越辩越明的方式,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书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四、行程式评估的考核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考核方式的确立,需要以有利于学生发展、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心,能够运用课程基本理论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一考定胜负,显然无法适应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学生全程参与的上课方式。积极推动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应该让学生平时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参与状况、每一个阶段性成果都在成绩中有所体现,这种评估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认真的程度,能够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決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行程式评估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行程性考核方式。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阶段的收获,注重考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包括课前的资料阅读、任务准备,课堂上核心问题的讨论、知识点分享、观点批判质疑,课后的总结、反思、检查与评估等,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行程式评估形式多样,包括测验、作业、读书报告、团队协作项目、个人成果展示、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外探索、社会实践等。学生的兴趣、性格和思维方式不同,在学习过程体现的能力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就需要有多种形式,给学生表达的空间。每门课程采用何种形式或几种形式由课程组根据该课程需要选择组合。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考核中,学生平时的考核项目包括读书报告、演绎历史、口述历史、经典阅读、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心得体会、经典纪录片或电影观后感、主题演讲、知识点分享等多种形式。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核中,学生平时的考核项目包括新闻热点分享点评、读书报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课外实践、辩论赛等形式。
通过给予学生多样化的表现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和机会来表现他们自身的能力。相对于传统考核方式而言,形成性评估让学生必须重视平时的学习、参与,否则,很难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武汉学院思政课教学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反向教学设计,转变教师观念,大力推进研讨型授课方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并用的行程式评估的考核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总体来看,学生课内外参与积极性提高,对思政课的满意度提升,并且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改善,思政课教学得到各方认可,但是在一些具体环节和细节上,仍有待继续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2018-02-0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2]李光梅.成果導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J].教育评论,2007(1).
[3]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4]李志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