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峰
摘 要:公益创业是新时期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模式,公益创业教育是培养公益创业者在从事公益创业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意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由于公益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目标和内涵尚未明确等诸多问题。构建科学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175-02
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在“双创”已经成为社会风潮的现在,以公益性、社会性、创新性、可持续性等为基本特征的公益创业理应成为高校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模式和方向。顺应时代潮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
一、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2],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提高到改革的主导理念上来,表明公益创新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公益事業发展的新常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益创业教育将会为公益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第一,有利于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作为创新的源头之一,理应担负起夯实创新基础和提供创新动力这一重要任务。构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着眼发展能力驱动学生创新,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举措。
第二,有利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3]。近年来随着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公益创业亦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为创新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三,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增加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迅猛增长,以公益性、社会性、创新性等为基本特征的公益创业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强有力补充。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仍然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公益创业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关注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所以公益创业具有同时扩大就业规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双重功效。
第四,有利于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公益创业,除了具备创业的一般特点外,其特别强调的公益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公益创业教育通过将社会责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重提高,对于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公益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尚未明确
随着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迅猛增长,公益创业在日益深入人心的同时也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是由于我国公益创业起步较晚,直至2009年前后,公益创业才在中国开始萌芽,致使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公益创业的内涵界定尚不十分明确,从而导致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也不明确。公益创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当前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公益创业教育暂未形成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
虽然目前高校普遍开设了就业创业和职业规划课程,但与公益创业和公益创业教育相关的授课内容很少或是基本没有涉及,更别提形成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加上公益创业教育的内涵界定尚未明确,授课的大部分教师本身对于就业创业尤其是公益创业并没有太深的了解和研究,课程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当前就业创业课程的形式意义普遍大于实际意义。这一现实情况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高校大学生对何为公益创业了解甚少,最终影响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参与程度。
(三)公益创业教育缺少项目的实践支撑
当前开设公益创业教育的高校大部分仅仅停留在理论授课层面,很少有高校实施与之配套的实践项目,也很少设有与之相关的孵化培育基地。公益创业平台目前主要依附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个级别的赛事,还未有专门的公益创业平台。公益创业平台和公益创业项目的严重缺失,导致公益创业教育难以形成长效的制度体系,并最终影响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受众人数和影响力。
(四)公益创业教育缺少社会力量的介入
公益创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但是当前公益创业教育却似乎是高校的独角戏,缺少社会公益力量的有效介入。目前高校的公益创业项目受到发展模式、法律保障、融资渠道等的严重制约,公益创业教育更像是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理论和实际存在相当程度的误差。没有社会和企业力量的介入,没有深度的产教融合,公益创业教育就始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要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明确公益创业的内涵和目标,其次要有能教会教的师资团队和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再次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保障,最后要有产教融合的创业平台,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明确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公益创业教育开展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确其内涵和目标,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内容和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公益创业它不像传统商业创业那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主要以解决社会公共利益问题为目标,通过创新服务提供一定的社会需求,激发社会公益意识,助推社会公益事业成长发展,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公益创业教育的内涵,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为有效从事公益创业活动所需要的意识、知识、能力等及相关实践活动开展所进行的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建立健全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制度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是公益创业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第一,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公益创业指导中心或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下设大学生公益创业办公室,专门负责公益创业事宜,统筹协调推进各相关工作的开展;第二,出台系列激励机制,营造公益创业氛围,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热情;第三,通过校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将公益创业有计划地纳入学生活动当中,培育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第四,尝试将达到一定级别的公益创业项目进行学分认证。
(三)构建专业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益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第一,建立高校公益创业教研室,全面负责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引进、培训和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研讨等事宜;第二,通過引进和培育专业的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逐步改变当前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基本由兼职教师授课的情况;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以评促教,从而提升教师能力和教学效果。
(四)设计科学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公益创业教育课程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即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公益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最终服务于公益创业项目。第一,广泛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英国等比较成熟的高校公益创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第二,组织专家学者、企业家在借鉴参考国外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公益创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科学的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编制符合实际的公益创业教育系列教材。
(五)搭建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校公益创业平台
没有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校公益创业平台,公益创业教育就无法完成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也无法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做出敏锐反应。第一,引进社会和企业力量,与高校共建公益创业项目孵化培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办公场地以及经费、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全面支持,降低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风险和成本;第二,通过对政府和教育部门提案,尝试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的基础上,逐步分离出全国专门的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赛事;第三,由高校和企业共建公益创业基金,对于公益项目,在做出风险评估报告后,对于可行性项目即可进入孵化进程。
国内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美国、英国等高校比较成熟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公共需求的进一步迅猛增长,公益创业项目的需求巨大,公益创业即将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统筹各方面资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源源不断的公益创业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EB/OL].[2017-10-18].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4].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925/c64387-29555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