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燕歌
摘 要:彼得洛维奇针对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垄断性”的解释进行了系统批判,认为斯大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他从对“人”的理解、异化与扬弃异化、实践与自由以及社会主义与政治四个主要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重新解释,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的建构打破了苏联教条主义模式,恢复了“人”的地位,但却没有完全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走向了人道主义。
关键词: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建构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075-02
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断言“物质”是全部理论体系的起点,而彼得洛维奇的出发点及关注点则是“人”。彼得洛维奇认为,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概念不只是一个纯理论的存在,更是一种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反思,是对异化的人的批判,从而将创造性、自由、实践、目的、主体等概念稳定地关联在一起。所以,他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第一,关于“人”的理解。斯大林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是最重要的,因此他过于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与第一性,重视其决定作用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割裂了人与世界的统一。彼得洛维奇批判了斯大林主义对马克思有关人的理解,他认为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他指出:“马克思不仅允许讨论人的一般本性,在《资本论》中,他精确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性不能得到实现。因为在其中‘将军或银行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则扮演及其卑微的角色一样”[1]63-64。因此,马克思设想了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人们将在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实现自我解放。关于人的理解,马克思“既不认为理性可以成为人的本质,也不认为政治活动、工具制造、财产或者其他具体活动可以成为人的本质”[1]67,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的整体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存在。作为实践的存在,人类不仅仅是“理性动物”或者“制造工具的动物”,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丰富的、立体的人。虽然这种真正的人未必时时刻刻都处于创造状态,但却永远与创造性本质不可分离,并且在面向未来的时候,能够“意识到历史赋予他的可能性并创造出更新的和更伟大的可能性”[1]16。
第二,异化与扬弃异化。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是一种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反思,是对异化的人的批判,谈论人的概念不能脱离关于异化与扬弃异化的这一重要理论。因此,彼得洛维奇认真分析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认为异化并非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人的本质发展的问题。他深入分析了马克思劳动异化的四个特征,认为产品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是生产异化、人的本质异化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异化现象的本质即人与自身的异化,自我异化的人与其本质相疏离,事实上并不是他本质所是。他提道:“马克思赞扬黑格尔抓住了人的自我创造就是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这一点,”而且“马克思同意费尔巴哈对宗教异化的批判,但是他强调,宗教异化只是人的自我异化的许多形式之一。”[1]120根据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彼得洛维奇进一步提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异化和自我异化具有必然性和阶段性。“马克思本人似乎倾向于认为,人总是自我异化的,但尽管如此,他能够而且应当在将来克服自身的自我异化”[1]129,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主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复归到他的人的存在。但要绝对扬弃异化和永远消除异化是不可能的,不论是个人层面的还是社会层面的异化,因为“绝对的扬弃异化只有当人类是一次性全部给定的和不變的东西才是可能的。”[1]131不过,创造一个基本非异化的社会是有可能的,这样的社会将有助于真正的人的形成。
第三,实践与自由。马克思正是基于对实践的认识来理解“人”,将人理解为一种实践的存在,那么实践又是什么呢?彼得洛维奇说:“实践首先是指人的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这种模式是特定存在独有的,是一种超越人所有其他存在模式,且从根本上与之不同的模式”[1]103。也就是说,实践是一种客观的、创造性的活动,一种人们能动地改变和创造现实世界及人自身的一切社会性活动。但要真正完全理解实践,这样的解释还是不够的。所以,彼得洛维奇又探讨了实践的核心要素——自由。“自由是实践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没有自由就没有实践;自由的存在必须要实践。自由的问题就是实践问题的组成部分,因此,也是人的问题的组成部分。”[1]103自由的首要问题是自由的本质问题,要想探讨自由的本质问题,就要先了解自由是凭借什么成为人的组成部分,了解作为人的自由。因为“自由的本质问题,就如人的本质问题一样,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它同时已经是对自由生成的参与。”[1]105针对传统上对自由的三种理解(一,自由是对运动或活动的外部障碍的不在场;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三,自由是自主决定的)彼得洛维奇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他认为自由不是人可自由感知的外在事物,而是他的特殊的存在模式或者存在结构;自由的本质不是征服已经给定的,而是创造新的;只有在人可以创造性地决定其行为,且其行为拓宽人类极限时,他才是自由的。
第四,社会主义的哲学与政治。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将哲学视为政治的仆从,斯大林主义者认为哲学作为政治的需要而存在,应为党和政府服务。彼得洛维奇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如此说明过社会主义的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他说道:“如果有人询问共产主义中哲学和政治的关系,我的回答是:作为人类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哲学应该指导人的全部活动,但是我不认为政治行为能够或应该由哲学或某个哲学论坛定”[1]144,也就是说,哲学必须使包括政治在内的现实世界成为它的批判对象,也必须破除在狭窄的职业哲学家圈子里进行讨论的限制。彼得洛维奇解读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共产主义理论,认为共产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即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与自由的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哲学不是作为政治的或者其他活动的附属品,也不再是与其他任何活动相区别的特殊活动,而是全部活动的协调力量。同时,政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处于高高在上的统领地位,而是向着哲学相同的发展方向,有更多的评判性思维和讨论功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以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几个维度理解彼得洛维奇的实践哲学。实践是彼得洛维奇哲学的核心范畴,他一直强调“人是实践的存在物”,这具有非常强烈的本体论意味,即是说,实践、存在和人构成了其哲学本体论的主要内容。他的实践哲学也有解决问题要遵循的原则:一种基于人本身的开放性批判方法,以此辩证法驱赶异化论始终存在于彼得洛维奇的理论之中。在价值论层面,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自始至终所关注的中心都是人,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是其追求的目标,这恰好构成了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
总体而言,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这是南斯拉夫第一次对斯大林主义的哲学批评。彼得洛维奇对罗森塔尔的批判是南斯拉夫第一次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哲学批评,他批判了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垄断性”解释,认为斯大林主义是教条主义的、虚无主义的,完全背离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种全面彻底的批判,对彼得洛维奇和整个实践派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谛都有重要意义。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地位。彼得洛维奇建构实践哲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批判了斯大林主义对人的存在与作用的忽视,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地位。彼得洛维奇在《实践》发刊词中说道:“近几十年来,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遭受失败和被歪曲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力图贬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向度,亦即公然或暗中否认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是人。”[3]325第三,彼得洛维奇没有抽象地谈论人性,而是将人性的讨论置于实践活动之中。在建构实践哲学的过程中,抽象的人性不是彼得洛维奇理论的出发点,他不是以抽象的、概括的方式来讨论人性,而是坚持将人与人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结构地、具体地和历史地分析。通过实践,人能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更好地认识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满足自身丰富的需求,实现一种更人道化的生活,从而发展为一个更全面的人。
尽管彼得洛维奇的实践哲学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但其本身也存在局限性。第一,彼得洛维奇建构实践哲学是以“人是实践的存在”这一命题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在他看来,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批判还是政治批判,都是以这个命题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后来的研究结论都来自这一“哲学基础”。显然,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错误理解,并不符合事实。青年马克思确实关注人及人本身的发展,那时也主要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正是对人的关注使他开始对市民社会和经济关系产生兴趣,并逐渐深入研究,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重大转变。第二,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的建构,虽然挣脱了苏联的教条主义模式,但却走向了与苏联完全相反的错误方向。彼得洛维奇建构实践哲学是以人为核心和基础的,他认为全部的问题在于人,社会政治批判的目的是“发现那些摧残人、阻碍人的发展并把某种简单的、易测的、单调而刻板的行为模式强加给人的特殊社会制度和结构”[4]8,所以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按照人本主义精神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对指导南斯拉夫社会实践作用有限。彼得洛维奇对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和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在具体实践中,他的理论常常会与现实社會状况产生矛盾和冲突,他不能使更多的人尤其是政府信服他的理论,提出的措施无法投入实践应用,所以实践哲学的价值也就得不到良好的检验,这证明了实践哲学理论在指导社会实践的应用层面存在着局限。
参考文献:
[1]加约·彼得洛维奇.二十世纪中叶的马克思[M].姜海波,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加约·彼得洛维奇.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M].郑一明,曲跃厚,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M].郑一明,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