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生死观及其当代意义

2018-10-23 08:21刘晶
学理论·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庄子

刘晶

摘 要:“生死”作为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人类一直以来忌死谈生,对死的研究还只限于起步阶段。中西哲学中最初将生与死看作同等重要的典型代表是庄子与海德格尔,他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生死”。揭示了“死”的本身是确定无疑的,死是过程性的,生就是向着死的过程。同时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既具有物质本体又具有精神意识。人类无法确定自己何时死怎么死,但是却可以决定在从生到死这个过程中如何生存。生命的本体是有限的,生命的内涵却是可以无限延展的,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才是生存本身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庄子;海德格尔;善生善死;向死而在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070-03

从人类产生那天起,“生死”就始终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人选择避死谈生,谈及死亡甚至声色俱变。人类为何会在面对死亡时心生恐惧或者因死生悲而产生多种负面情绪呢?究其根源在于对死亡认识的匮乏。庄子与海德格尔认为生与死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可只谈生,也不可只谈死,生与死是相通的。

一、“生死气化”与“此在”的终了:庄子与海德格尔死亡范畴的意涵

在庄子哲学中,“生死”是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在天地万物没有产生以前就已经有“道”了,而且“道”是以己为本,以己为根存在着的。一方面“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源泉,又是万物产生的依据;另一方面认识了“道”就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达到了认识的最高境界。天地万物皆出于“道”,其发展变化也遵循“道”。宇宙间的一切变化都是“气”遵循“道”物化的结果。

人的生死乃是“气”的离散聚合,“气”从形体变为生命,最后再从生命走向死亡变为“气”。随着“气”的聚散,人的生死也在不断交替变化,没有终结、无限循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与死源于自然又复归自然。庄子说:“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道”贯通一切事物而使一切事物构成整体,整体又根据“道”气化变成了万物,而生成的任何东西都是必然毁灭,毁灭就意味着复归于“道”。“‘道是一种虚无的东西,以‘道为根本来考察生死,就是说生与死都是‘道的变化,都是‘道的外在形式,那么‘道就变成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自然回旋的东西。”[1]以“道”为尺度来衡量生死,也就是将生与死都看成是“道”不同外在形式的自然变化过程,是一种必然规律。庄子从宇宙论角度出发将“生死”融于“大道”,把人的生和死归于天地,归于“气”,揭示了生死乃自然现象,这就使得死亡本身变得就不再神秘可怕了。

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受莱布尼茨的影响将死亡描述为“此在”的终了。在他的巨著《存在与时间》一书中“Dasein”是贯穿其哲学思想的主线,“Dasein”无法直接转换为中文术语,“Da”可译为“此时此地”,“sein”可译为“存在、是”。海德格爾将其用来“称呼会发问的‘存在者即向来所是的存在者‘我们”[2]——人。“此在”不同于其他生物,由于人类能够自我感知其自身存在的状态,那么他就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载体。显然物质和精神本身又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两个不同的维度中,人类是否能够完全感知自己的存在就变得无法确定了。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为生命价值的延展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见,“此在”是具有生命活动的不断“在世中”认识和超越自己并探求生存价值的正在“生成”中的人。

海德格尔从“此在”出发追问“存在”的意义,把时间看成是“此在”存在的境遇。人类从一出生就在时间的维度里逐渐地走向死亡,人类的一生就是探寻和感知其存在和价值的过程性体现。这个过程的结束以“此在”的终结作为标志,只要“此在”还“此在”着,就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一必然的存在方式。死是“此在”的终了,是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必须面对不可逾越的。本己的死对每一个“此在”始终秘而不宣,何时死,如何死都是极其偶然的事情,是人生无法预测的;同时死亡既无法从他人那获得经验到又无法由他人替代,因此人类面对死亡时就会焦虑和恐惧。海德格尔通过理性的论证说明了死亡的必然性以及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明确了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结,始终存在着向着它的存在之中即“向死而在”。

二、庄子与海德格尔面对死亡的态度:“善生善死”与“向死而在”

在庄子看来,既然生与死是“道”的转化,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那么生与死就是相通的,生之不能拒,死亦不能止。“生为形体则辛苦劳作,然衰老死亡则为闲适休息。”[3]这个观点从本质上区别于宗教佛学中的“厌生乐死”即生是没有意义的,死是极乐世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像对待生一样对待死,既不追求生,也不追求死,生死顺其自然。喜欢生也应该喜欢死,应以“善生善死”“善始善终”的态度对待生死。而庄子所谓“善生善死”,意在表达的是“道”“自然”对人的巧妙安排,既妥善的安排了生也妥善的安排了死。

庄子提倡人应该尊重生命的本性,摒弃功名利禄及一切身外之物,顺其自然地保持生命的本真。任何将“人道”“仁义”等置于生命之上的行为都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的表现。“道”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当生命本体与精神合归为“道”时,人就回归到了“真我”即幸福快乐。这种返璞归真、不入世俗,追求恬静和精神自由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庄子哲学中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只有释放精神自我,放松心态才能达到身心愉悦。

海德格尔则从存在主义角度说明了死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就是“向死而在”。“向死”就是人生旅途的全部,生存就是死亡的过程。依据人类面对死亡时的不同态度海德格尔又将“向死而在”划分为“本真的向死而在”和“非本真的向死而在”。

没有自由和目标的随波逐流的存在被称为“非本真的向死而在”。“非本真的向死而在”并不是说“此在”不存在了,而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存在,从他人的共在中存在。由于面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努力把自己消失在共在之中,忙碌于日常琐事,以减弱死亡对生存产生的威慑力,希望能依赖于与世界共在的“此在”来回避死亡,从而构成一种特别的“在世”的在。这显然是一种较为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本真的向死而在”则是“先行于自己”的在与“先行到死”的在,即建立在理解生存的过程即死亡的基础上,预先谋划认识自己最极端的可能性后完成本真的生存。这就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三、评述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生死观

无论是庄子的“气化生死”,顺其“道”依其自然,还是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向死而在”,都从生与死本相通的角度理解了死的同时又反观了生。首先,死亡是确定无疑的,是不可避免也无法逾越的,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无一例外都将遵循自然规律而死去。其次,死亡是本己的不可替代的,人类永远无法体验到自己的死亡也无法经历他人的死亡。再次,人类的死亡是过程性的,从出生到死亡既是生存的过程又是死亡的过程。此外,人类是生命本体有限性和生命内涵无限延展性的结合体。面对人这一有限生命的物质实体,如何把握本体的有限性和内涵的无限性就成为一个关键的点。

海德格尔将“此在”置于“时间”这一维度中揭示了其过程性、唯一性、有限性和不可重复性。如果人类无法面对这种注定死亡的存在方式,就会产生恐惧、忧虑,从内心表现出“烦”“畏”的情绪。当死亡真正来临时,就会瞬间从恐惧中惊醒,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诸多事情遗憾后悔却又无能为力。只有“先行到死中去”才能召唤本真的自我,自己选择自己,自己获得自己;才能使个体生命把握自己的命运,且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开拓自己生命的道路,寻求生存的全部价值。

人类生命的本体是物质的,从一出生身体的每个部位就如同一台机器都有它的使用寿命,当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时,它的生命随时可能走向尽头。但是人类本又是一个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物质实体,具有生命的同时它还是具有意识、思维、情感的精神实体。一个具有独立思想活着的人应该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应该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必死者”来筹划生活。要有活的渴望,要时时刻刻面对死亡、熟悉死亡,不逃避、不退缩。才会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做一生最想做的事,去做最重要的事。

庄子“以道观死”的逍遥自在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向死而在”都对如何去面对死亡给出了一个答案——“向死而生”。纵然生命是一个有限的物质实体,但是人类却可以从这个物质实体存在的空间实体中无限延展,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生命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可以是有质量的,有密度的,有目标的。不要执拗于死的外在,要清醒地把握住死的真正意义,按人的存在的本来面目去领会它,体验它。这样才能体会到此时此地的生存才是最真实、最有意义的;才能体会都只有一次的生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才能体会到生命中的无限可能性是可以被创造的。

四、庄子与海德格尔生死观的当代意义

探析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生死观对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具有一定积极指导意义的。

首先,人类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无论在何时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不应主动伤害自己的生命。正如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生命的流逝是轉瞬间的,可能还没有等你察觉到它就结束了。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短暂而又不可重复。人类面对必死的结局是否应该珍视生命呢?答案是肯定的。现代人类生活节奏比较紧张,压力的增大伴随着而来的是健康问题,不仅表现在身体还有一部分表现在心理疾病的产生。慢性疾病、癌症、失眠、抑郁等疾病变得极为常见。究其原因,不乏一些饮食习惯的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但主要的还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程度欠缺。如果人类能够及早地对“生命”“生死”加以重视,就会提早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定期做常规检查、适时调节心情,而不是等到真的出现问题了再加以补救,那样未免为时已晚。

其次,人类应该追求本真的生活。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难免会有人迷失方向,或是表现出对物欲的贪婪、或是表现出对人生的迷茫。然而庄子和海德格尔却使人类明白了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追求“本真”的生活。庄子的“本真”生活主要表现为“无为”,他提倡放弃对名利的追逐、修身养性,遵从自己的内心。海德格尔的“本真”则是将自己先行到死中去,做好由生到死的筹划,独立的、自由的,不为外界所动而能动地把自己实现出来。“本真”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不只是追求有计划、有目标、克制物欲私欲、顺其自然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追求对生命价值的拓展。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是生命可以创造的价值却是无限的。人类不仅要生存,还要追寻生存的意义本身。只有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造福子孙后代才能使生命的高度得以拓展。

再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益于人类自身的发展。随着社会迅猛发展,当人类的精神承受能力与自身心理预期达不到统一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恰好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庄子的处世哲学是人生在世要乐观豁达,其逍遥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基于自然直面死亡,同时也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人类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能够引导人类听从内心追求“本真”的生活。而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看似凝重,但实际上同样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将隐藏在死背后的生展现在人类面前,只有清楚地认识了“死”才能更好地去计划如何生存。人类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我们必须珍爱生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带有仪式感,婴儿的啼哭中充斥着幸福。然而,每一个生命陨落都会令人悲伤到难以释怀。面对死,每个个体都有着出于本能的畏惧焦虑和对永生的渴望,而生的意义往往是通过死彰显出来的。生存就是死亡的全过程,死亡是庄严人生的一部分,人类应该以生之名与死同行,让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绽放灵魂热烈地生长。

参考文献:

[1]王德友.以道观之——庄子哲学的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

[2]陈嘉映.《存在与时间》读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5.

[3]陈怡.《庄子内篇》精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6.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庄子
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前后期哲学此在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凡·高的鞋踩出一个罗生门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
“海德格尔论坛”主持人的话
格拉斯及其作品《狗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