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环境伦理研究

2018-10-23 08:21原黎黎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

原黎黎

摘 要: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是在全球环境危机迫使下产生的新型的、科学的、适用的环境伦理,是人類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矛盾调和后的良性理念。环境伦理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得到了各国和各民族的广泛支持。将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产生发展和研究现状来阐述这一理念推广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现实意义,并提出有利其发展的构建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人类中心主义;CiteSpace软件;和谐共处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90-0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工业化加快,经济也迅速发展,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瞬间膨胀、自然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问题便逐渐暴露出来。在全球性环境危机的迫使下人们开始自我反省,同时也在积极寻求缓解这一系列问题的新思路和发展模式。

一、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研究的产生及演进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在受到自然的报复后开始自我反省和深入探索,并开辟一条新的环境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即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保证改善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是人类对工业文明以来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对自身生存延续所需条件发生严重威胁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日本的坂本滕良在1976年,就《生态经济学》论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际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联盟于1980年,在《世界保护战略》的报告里阐述了“持续发展”的概念。接着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于1981年在一篇《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的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是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在1987年向第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随之快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再一次对可持续发展作了详细阐述。这表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内成为正式确立的标志。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在各国中获得了广泛好评,这一理论不但反映了人类对日后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而且是具有深刻的、可行的里程碑意义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努力争取和实现的目标,因此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本国的发展战略之一[1]。我国也在不断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环境伦理内涵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环境伦理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有别于传统的环境伦理观念。从本质上说是科学的、正确的、实用的,是环境伦理发展的特色产物,具有时代烙印。

生态环境之所以出现危机,实质上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在环境伦理学和诸多学科与领域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便成了相伴相生的一对矛盾。有矛盾就会产生新思想,作为争论的直接产物,汲取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二者精华的新的环境伦理学,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这三种环境伦理观: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2],它们对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汲取了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中合理的成分,摒弃了二者理论上的不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整合,吸取了两者有价值的部分,是一种更加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完备,实践性更强的理论。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环境伦理观。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关系

环境伦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新型产物,是对环境伦理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变革之后以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出现,是全新升级的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二者相互促进、支持,共同进步,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会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最终落脚点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对以往传统环境伦理不足改造的迫切需要,是新时代的趋势。环境伦理的道德规范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重要内容。把道德共同体从人扩大到“人—社会—自然”系统,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生物和自然[1]。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一种评价社会制度的道德标准,代表着人类的合理需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二、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

本文所涉及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文献数据,主要从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数据库中提取。根据库中文献收录情况和研究所需,本文选取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题名检索的方式,即以“主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检索的时间范围是数据库收录的全部时间段。此次检索到符合条件的文献共915篇(检索时间2016年11月)。

(一)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研究产出情况

从文献数据的分布来看,1997年数据库最早收录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研究的学术论文,到1999年之前文献产出的数量较少,1999年到2003年研究处于平稳积累时期。2004年到2007年研究产出增长迅速,呈现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以来,文献产出整体上出现缓慢下降的态势(图1)。期间产出较高作者有郑度11篇,陈俊6篇,周晋6篇。郑度的《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一文被引次数高达142次。

(二)当前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使用到的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工具,是当前国际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的先进工具CiteSpace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探测和分析学科研究前沿随着时间相关的变化趋势以及研究前沿与其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来展现不同研究前沿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学科领域的文献信息可视化使研究者能够直观的辨识出学科知识结构、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的演进[3,4]。本文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文献信息可视化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研究文献的主题词网络基础上,对网络中的计量指标进行深入分析。为展现这一研究的特色领域,选择网络中的突现率(Burst)指标进行分析。这一指标较高的主题词通常表明是网络中共现频次出现突然变化的节点,统计出本研究的高突现率的节点信息列于表1。

表1揭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研究突现度较高的前5个主题词,结合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可以看出在“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环境正义”“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这几个研究领域较为突出。结合原文献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是环境伦理研究的热点领域,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环境正义”更加贴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环境伦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全球人口的激增,自然资源的储备减少,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已由局部的空气、水的污染,矿产、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发展到全球生态失衡。为了人类可以世世代代生活在地球上,建立合理适用的环境伦理观迫在眉睫,当前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一)必要性

环境伦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全球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人口增多、资源短缺、全球变暖、南北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等,其中最迫在眉睫的便是环境问题,这有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专业人士早已发出警告,如果人类对自然继续过度的盲目破坏,我们将面临生态危机、水源危机、食物危机以及能源危机,这些正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生存条件。

落实环境公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前提,环境正义是用正义的原则来规范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所建立起来的环境伦理的道德规范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重要内容[5]。只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公正原则,才能实现人类在环境利益上的公正。可持续发展环境公正还应当考虑代内公正和代际环境公正两方面。

除此之外,公民的环境权不仅仅是普通的生存权,它更侧重人类的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行使环境权是社会正义的必须。环境权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和法律理念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而且在许多国家的宪法中已经确立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可行性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从提出至今已经在现有国际关系原则框架内达成共识,已经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采纳,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当前环境伦理体系尚没有统一,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也就有了灵活的发展空间,汲取不同的环境伦理思想,综合积极作用,方便环境伦理学在不同层面上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

除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自身的优势之外,社会日渐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境界也在提高,在满足了基本物质所需的基础上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提升,和谐思想深入人心等等,这些都为其实施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世界各国也对此做了长远规划,纷纷出台环境法并组织定期召开相关会议,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树立与践行给予很大帮助。

四、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研究的现实意义及构建

可持续发展环境观不仅具有伦理价值还具有道德价值,相对于其他伦理其全民性和广泛性更强,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适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出现是人类生存得以延续的美好意识蓝图,总之,想要盖好这一大厦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行动。

(一)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提出,不仅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还改善了人类长久以来对自然界的野蛮掠夺和专横态度。环境伦理的健康发展,在促使人类道德提高与完善的同时,也有效克制了人类的统治欲望,使道德关怀从个体扩大到人类整体,再从人类整体扩大到整个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环境有了道德理性的真正醒悟,注重环境伦理是人类理性的觉醒。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建立需要生态伦理道德,而生态道德同时又促进了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人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当前与未来的协调,是一种全新的道德价值理念[6]。伴随着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必将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越来越和谐。

(二)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研究的构建

可持续发展崇尚环境道德,这一伦理观的构建应渗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它的践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要求全人类共同遵守道德规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首先需要人们认识并了解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内涵及重要性,传播这一观念就需要依靠教育手段,其渗透力是深远并潜移默化的,文化的普及会形成了良好的意识形态。而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群体则需要制度的规范,就政府层面而言,国际政府及我国政府早已接纳可持续发展环境理念,我们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国家环境政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环保责任落实等工作中。就企业层面,各单位要规范自身自觉承担保护环境义务,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实时注重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就个人层面,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提高认知意识和参与能力。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法律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法的完善与施行会为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构建与认同形成最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蒋函容.试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2):47-48.

[2]陈剑.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探析[J].河北法学,2005(10):109-113.

[3]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 359 - 377.

[4]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4(101): 5303-5310.

[5]張群英. 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基础[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6]徐海静.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认同与构建[J]. 理论与改革,2016(3):113-117.

猜你喜欢
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综述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伦理问题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戴维?佩珀的生态批判及现实思考
谁会是下一个被灭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