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教育的历史考察(1928—1949)

2018-10-23 11:18周云英
学理论·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

周云英

摘 要:20世纪20至30年代,知识分子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乡村建设运动,陶行知先生倡导以生活教育理念改造乡村社会,推进了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在这一时期创办了江西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省立南昌乡村师范学校,它以陶行知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改造乡村教育、推进乡村建设。本文欲立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视野,在以民国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学校历史考察的视角下,探寻南昌乡师对乡村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师范教育;南昌乡师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158-02

20世纪20至30年代,立足于乡村建设的教育改革家在中国掀起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教育思潮。这一股乡村建设热潮的兴起与当时国内“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农村经济教育的落后、乡村教育改革家的理念息息相关。1919年“五四运动”产生的乡村教育思潮是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理论依据。“五四运动”以来,有一些教育团体和教育家,通过创办以教育为主体的乡村建设的实验区,丰富发展了乡村教育理念,不断推进各地乡村建设的兴起和壮大。民国时期江西乡村师范教育是在全国的乡村师范教育运动中兴盛起来的,在发展过程当中不仅依据全国的乡村师范教育的历史规律和走向,也保留着自身发展特色。江西乡村师范教育萌芽于20年代后期,30年代发展到兴盛阶段,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结束的期间进入衰落时期。在整个大的社会背景当中,去理清南昌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变迁显得尤为重要。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以来,有一些教育团体和教育家,通过创办以教育为主体的乡村建设的实验区,丰富发展了乡村教育理念,不断推进各地乡村建设的兴起和壮大。他们受到美国教育实验的影响,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先后创办乡村实验区,旨在改造农村贫困落后的局面,改善农村经济社会。“他们中有代表性的一些倡导者,都把农村看成一个整体,要一揽子解决农村的贫困、落后、愚昧问题……产生了中国的乡村教育理论如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晏阳初的平等教育论等。”

江西省在《二十二年度改进本省教育实施方案》关于《师范学校部》规定为:“为适应地方之教育之需要起见,师范学校应多设于乡村。”指出乡师的出现是以适应乡村建设之需要。乡村师范教育运动是民国时期一场在乡村教育家和国民党政府推动下,专门培养乡村小学教师并改造乡村面貌和乡村建设的师范教育改革运动。1927南京晓庄师范设立,“以此为标志,乡村师范教育运动进入改革和迅速发展时期”;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乡村师范教育不断萎缩,最后走向衰败。

民国时期江西乡村师范教育是在全国的乡村师范教育运动中興盛起来的,在发展过程当中不仅依据全国的乡村师范教育的历史规律和走向,也保留着自身发展特色。江西乡村师范教育萌芽于20年后期,30年代发展到兴盛阶段,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结束的期间进入转变衰落的时期,它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滥觞阶段(1928-1932)、繁荣阶段(1932-1937)、衰败阶段(1937-1949)。

二、江西南昌乡村师范教育概述

(一)滥觞阶段(1928-1932)

江西乡村师范教育起源于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在陶行知师范教育中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下,1928年春江西省教育厅长陈江礼派遣督学龚寿山前往南京晓庄师范参观考察,拟筹划建立江西省的乡村师范,来培养乡村小学教师。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1928年8月30日,龚寿山、涂闻政等人以晓庄师范为样板,在南昌县莲塘镇附近的乌龙岗村,创建了江西省第一所新型的乡村师范——江西乡村师范(后改为省立南昌乡村师范)。

在民国江西乡村师范教育的滥觞期,也就仅此省立南昌乡村师范一所学校。省立南昌乡师创办之初,首先制定了训导方针:“使学生为本党忠实信徒,并为完善的乡村导师;使学生养成自治能力,并为乡村之模范人物;使学生降低生活,培养刻苦耐劳之习惯;唤起学生救世救乡之信念;培养学生服务社会之精神及能力。”另外,该校坚持晓庄的办学模式,走陶氏发展乡村教育来脱贫救国道路。该校的师范部分为一、二两部,第一部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两年;第二部招收高级小学毕业生,修业年限四年。除师范部以外,南昌乡师为了提供师范毕业生实习的场所设置小学部,南昌乡师附属小学有三所(小兰实验小学、墨山实验小学、淡溪实验小学)。乡村师范的责任,“第一就在养成实际生活的乡村教师,第二就要把学校当作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由此,省立南昌乡师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络,通过举办民众演讲会、组建家庭学校联合会等形式推广乡村建设。

民国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南昌乡师),是江西乡村师范教育的首创,具有对全国和江西境内的乡村师范重大指导借鉴意义,对乡村建设、乡村改造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南昌乡师创办于1928年8月30日,1949年6月交接给共产党。第一任校长龚寿山任期一年,第二任校长涂闻政坚持办校20年。南昌乡师的行政组织、课程于教育理论均采用陶行知的办校模式,力求通过一条以教育救国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理想。

(二)繁荣阶段(1932-1937)

江西南昌乡师并不像其他乡师单一的学制,而是“采取了修业年限参差,多科学制并存的办法,按不同的招生对象,不同修业年限,不同培养目标,不拘一格地造就乡村小学师资。”于是,南昌乡师不断探索新的学制,于1936年在师范部设置乡师部和简师部,两部的课程设置也并无特别大的不同。南昌乡师除了设置乡村师范学校必修课程外,而且还增设了其他一些课程,如养蜂学、养鸡学和园艺学等。这体现了南昌乡师“在以课堂系统理论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性的教学设施,使文化基础课,教育理论课余农业生产技术课各占适合比例。”

南昌乡师不管使学制上的创新,还是课程上的改革,无不渗透和师承陶氏教育理论和晓庄教学模式。于是,南昌乡师始终倡导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并在其校刊的创刊号上提出:“乡村师范要造就许多服务乡村小学的人才……本校是主张做学教并重的。”为了更好地贯彻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南昌乡师还建立农场和工厂。“新生入学每人要购置一套农具(锄头、耙子和锹),以及一套工具(斧头、篾刀、凿子和锯子)。”这样做,是为了指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学习,体现了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同时,师生共同参加农业生产实践,改善了教学环境和学校生活水平,如“(1930)只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荒凉的伍农冈就矗立着口字形的单层校舍”;“(1935)已建成图书馆、科学馆,拟添建医院、工厂各一所”,等等。

(三)衰败阶段(1937-1949)

乡村师范教育兴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适应乡村教育的需要,旨在培养适应乡村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用官方的话说,乡师教育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发展乡村教育而培养教师的重要举措”。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后,江西南昌乡师随省政府一并撤退。在与日寇做斗争时“为适应推行义务教育之需求起见……由各类乡师尽量充实学额以造就正常师资及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此外,省教育厅为了提高师范区的辐射作用,再一次进行师范划区,“确定师范学校由省统筹单独设立,并应发挥其分区辅导精神,将全省另划为十个师范区,每区均以省立乡村师范一校为主体。”

尽管国民政府对于乡村师范教育构想了美好的蓝图,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各类乡师在艰苦的政治、经济夹缝中,显得越来越无力。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后,南昌乡师重返原址,开始了全面整顿恢复的工作,又因解放战争的影响,“(1947)国民党当局削减经费,紧缩开支”,导致乡村师范教育又陷入困境。直到1949年,江西全境解放,江西南昌乡村师范教育运动结束。

三、小结

总之,江西省立南昌鄉师可以说是本省乡村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是对本省师范教育忽略乡村教育状况的历史性突破,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对本省乡村建设运动起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其重视乡村教育的思想至今仍有启迪作用。一方面,乡村建设运动是以乡村教育为中心展开辐射的,以乡村师范教育带动乡民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造;另一方面,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当中的重要一环,它的跌宕起伏会随着乡村建设的兴衰而有所变化。这就告诉我们一个规律:事物之间是具有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学会用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就20世纪的乡村教育实验来说,江西乡村师范教育实质是充满爱国情怀的改良主义道路。南昌乡师仿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企图不触及社会制度这个极其根本的问题,并绕过制度的因素,以乡村教育为中心,达到改造凋败的农村社会的目的。它只是部分改造、影响了附近的乡村,并未彻底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也没有达到最初的设想,即改造农村社会、实现国家复兴。当然,今天对于江西乡村师范教育运动的启示,从江西教育发展史这一角度来观察,可以把它看作是江西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视农村教育,并且实施了一系列教育实验的一次乡村建设运动。如南昌乡师的核心和目标在于发挥教育的功能,来进行改造农村或推广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学校.伍农[M].南昌: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学校出版,1928-1929.

[2]江西省教育书报编译处.江西教育旬刊[M].南昌:江西省教育书报编译处出版,1932-1934.

[3]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教育半月刊[M].南昌: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学校出版,1933-1936.

[4]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南昌乡师半月刊[M].南昌: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学校出版,1936.

[5]乡村师范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江西省政府教育厅.江西教育[M].南昌:江西省政府教育厅出版,1934-1937.

[7]程时.十年来之江西教育:赣政十年[M].南昌:江西省政府出版社,1941.

[8]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0]江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西文史资料选辑[G].南昌:江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89.

[11]政协南昌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南昌:南昌县文史资料[G].政协南昌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2006.

[12]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13]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9.

[14]朱长兵.教育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5]吴晓朋.民国时期的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1922-1937)——以省立六所乡村师范学校为中心的考察[D].南京:南京大学,2011.

[16]魏莹.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研究[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7]王炳照,李国钧.中国教育通史·中华民国卷(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李鹏飞)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
基层协同治理推进路径和生成逻辑
“互联网+”在乡村中发展探讨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中国土地生态管护内涵及发展策略探讨
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
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