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丙瑞, 杨 钊, 刘 斌
(1.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241003)
2017年我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的核心在于全行业中全要素整合,全过程、全时空旅游产品供给以及全方位游客体验[1]。在中纬度地区全时空产品供给突出的问题在于冬季产品供给不足,而温泉旅游的度假性、反季节性特征成为打造全季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温泉旅游是指以地热资源为依托,以温泉沐浴为表层体验形式,以温泉文化体验和温泉精神感悟为深层体验目的,以健康和养生为主题,达到休闲度假效果的体验式旅游活动[2]。温泉旅游发展多以温泉养生资源为依托,以度假村等为载体,综合康养、休闲、会议等功能。温泉资源即地热资源[3],开发利用具有高成本和高约束性特点,目前由于资源属性认识不清、管理不善,造成了大量低效和浪费使用。如何通过资源集约有序利用,实现人地关系和谐,是旅游地理学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国际温泉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K.A.B.Jago-on 等讨论了温泉度假村地下水过度利用的可能影响,提出建立水资源调控使用的政策法规[4]。W.Bacon 探究了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不同体制对欧洲温泉度假村发展的影响[5]。白倉卓夫提出了对保养地的修养、保养、补全与综合治疗等功能的多种疗法[6]。国内温泉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学视角下的应用研究。较多以“现状—问题—对策”这一线索对温泉旅游地发展进行研究[7-9]。其他研究中,林东等提出政府要加强资源使用权交易的软环境建设[10]。巨鹏提出资源有限共享型的温泉旅游地开发模式,强调尊重温泉资源价值[11]。郑旗等研究通过构建和延伸温泉旅游产业链来提高温泉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12]。二是地理学视角下的资源评价研究。探讨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不同案例地开展实证研究,为地方温泉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13-15]。综上,以往研究多从温泉旅游地管理、资源评价等方面展开,但从集约视角下探析温泉旅游资源开发路径,以期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鲜有。
集约原指农业经营方式,与粗放概念相对。现今,集约和粗放均用于描述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方式降低能耗,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16]。集约理念的提出是温泉资源传统粗放利用思维的转变[17]。集约不等于节约,而是强调资源有序取用,产业中高效利用,即通过构建温泉大旅游产业链实现资源紧凑高效开发,同时重视制度建设,以保障资源管理利用和产业发展有序化,最终达到资源集约目的。
总体而言,温泉旅游正逐渐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通过对调研数据和群体座谈内容的梳理,针对产业链设计不足、制度建设不足两大问题,运用集约理念,探析温泉旅游资源集约开发路径。
安徽省是温泉旅游资源大省,发展温泉旅游成为安徽省由观光旅游大省向休闲度假旅游强省提升的重要手段。其温泉资源分布特征上,受深大断裂、火成岩、断裂、沉积岩、断陷盆地等地质构造要素的影响,多数位于隆起的大别山区、长江沿岸的巢湖和县一带以及皖南山区,行政单元主要集中在合肥、六安、池州、黄山、安庆五个市域范围内;温泉旅游品牌建设上,现有2家4A级温泉旅游景区,1个国家特色小镇,并且从2015年首批省级度假区创建以来,每年均有一家温泉度假区列入名单,整体发展的势头强劲。
1.数据获取
一手资料通过问卷调查和群体座谈获得。前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专家座谈,形成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实地调研先后考察了黄山屯溪区、黄山风景区、和县香泉镇、巢湖市半汤经济开发区、庐江县汤池镇、岳西县温泉镇、舒城县山七镇和汤池镇8个地区的温泉旅游发展情况,向走访的10家温泉旅游企业发放问卷,由企业管理者填写。同时,与各级旅游局和乡镇负责人、温泉度假村及酒店管理者座谈。二手资料主要来源于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国内外中英文期刊网等。
2.数据分析
整理问卷内容,总结企业经营现状,从中分析温泉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群体座谈的编码分析,明确当前资源管理和利用问题,明晰政府、企业两方诉求,提出制度建设内容。
1.温泉旅游企业经营现状及问题
根据10家温泉旅游企业调查问卷,整理结果如下。分析显示,安徽省温泉旅游企业多以温泉体验产品为主,平均入住率受企业规模、温泉知名度和交通区位影响,差异较大。住宿设施整体利用率不高,产品特色化、精致化不够。温泉旅游产业链短窄,企业收益主要来自温泉洗浴和住宿消费,综合收益较低。综合而言,当前缺乏温泉大旅游产业链思维和设计,主要体现在:
一是温泉企业市场主体实力不强。大资本进入该市场是产业链得以构建的重要催化剂。调研发现,安徽省温泉旅游项目的投资主体多元,投资主体实力各异,项目规模和投资规模不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黄山醉温泉度假城、合肥金孔雀温泉度假村等,投资规模均达20亿元,部分较小的温泉项目投资不足千万。甚至有企业长期把控资源,“开而不发”。整体而言,温泉旅游企业市场主体不强、实力有限,目前发展良好的企业也难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二是产业链价值认识不深。产业链价值认识不深主要源于对资源价值认识不够。温泉旅游给游客带来的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18],且有研究证明温泉旅游能提升旅游者的心理幸福感[19]。目前温泉旅游开发仍停留在提供泡澡体验等较低层次的生活服务业项目,对温泉文化挖掘不深,与关联产业的融合不够,导致多元产品供给不足,同质化严重,综合效益明显偏低。
三是重要项目建设不足。从案例地调研情况看,各企业不仅规模不一,空间上呈分散发展,企业间沟通较少,联动性差。政府层面缺乏重要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
2.制度建设现状与问题
在政府相关人员、企业管理者参与下,围绕“温泉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展开群体座谈。按照以现状揭示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座谈人员反映的现实情况进行逐级编码,发现制度不健全是当前温泉旅游发展另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管理利用和产业发展外部支持两方面。
(1)资源管理和利用。为聚焦资源管理、利用现状和反映的问题,对群体座谈内容编码,做类属分析,详见表1。编码分析显示,资源管理和利用现状主要体现在资源用量控制与资源监测保护两方面,具体表现为:第一,资源用量控制上,企业希望以低成本获取更多资源,以达到规模效应,而温泉旅游资源循环周期长,并非取之不竭。以合肥庐江东汤池为例,较之1973年数据,其ZK1孔在2007年复测的温度和SO4、SiO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热储层静储量消耗超过补给,以及超量开采是引发水温和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注]详见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关于安徽省温泉分布图(初稿)简要说明(内部资料),1989年。。因此,控制资源用量是资源管理的关键,企业资源利用观亟待转变。第二,资源监测保护上,长期过量开采和热水排放容易造成地质结构的改变,引发环境污染的问题[20]。“地热监测—资源调配—资源品质管理”的过程包括后期废水是否循环利用或妥善处理,缺乏相应的监测监督机制。
表1 “资源管理和利用”群体座谈内容逐级编码
注:()内数字表示出现频数。
(2)产业发展外部支持。为聚焦产业发展的外部支持现状和反映的问题,对群体座谈内容编码,做类属分析,详见表2。编码分析显示,产业发展的外部支持不足主要体现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供给和行业规范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在:
第一,政策扶持上,根据编码分析结果,企业对财税、金融、土地、交通等方面的政策诉求较大。如黄山醉温泉度假城管理者反映“温泉在税务税收方面没有特殊政策,矿物质水要另加收费用,服务行业税率也较高,这三个因素让温泉旅游开发的成本加大”;和县香泉温泉度假村管理者和政府人员均表示“建议旅游用地上,单独给出用地指标,并与建设用地分开”。
表2 “产业发展的外部支持”群体座谈内容逐级编码
注:()内数字表示出现频数。
第二,人才培养供给上,从座谈情况看,政府院校均无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获得和培养只能靠企业自身解决,限制了产业发展。如和县香泉温泉度假村管理者指出“人才培养靠自己解决,25%~30%是专业人才,企业经理人也是从酒店业转行过来的”;岳西天悦湾温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管理者表示“加大对于温泉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输送温泉旅游专业人才”。
第三,行业规范上,行业标准缺乏,同时成立温泉行业协会是普遍诉求。如黄山醉温泉度假城管理者反映“行业规范没有相关温泉具体机构进行指导,技术配套需要自我摸索”;和县香泉温泉度假村管理者表示“目前全省无温泉行业协会,只有温泉企业之间的私人沟通”等。
综上而言,当前温泉旅游资源开发面临两大类问题:一是温泉大旅游产业链设计缺乏,二是相关制度建设滞后。因此,需要秉承资源集约理念,面向存在的问题探索资源开发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运用集约理念,提出两条路径:一是以提升温泉吨水产值为资源紧凑、高效开发的衡量标准,构建温泉大旅游产业链;二是制度建设,保障资源管理利用和产业发展的有序性。最终以资源紧凑、高效开发为目标,制度有序安排为支撑,两条路径双管齐下,达到资源集约目的(见图1)。
1.资源高效利用衡量标准
提出资源紧凑、高效开发的衡量标准——吨水产值。温泉吨水产值指单位(吨)温泉用水量产生的经济效益。围绕这一目标,需要延展温泉旅游产业链,提高温泉旅游资源价值,摆脱粗放式的资源发展模式。
2.延展温泉大旅游产业链
产业链构建上,传统研究多从微观消费层面展开,强调消费链功能上的完善和丰富[21-22]。本文强调温泉大旅游产业链的构建,既包括与相关产业融合,拓展温泉旅游的新业态,丰富温泉旅游生活服务业层面的产品供给,同时沟通温泉旅游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实现温泉大旅游产业链的整体延展,经由顶层设计和知识输出,以此指导相关制造,并输出到生活服务业层面,最终面向企业和游客消费。
温泉旅游生产服务业主要指与温泉旅游相关的研发设计和知识创造等。即各地区结合自身特色资源,开发美容产品、高品质的洗浴用品、系列温泉旅游装备制造、创意商品等四种研发类型。以安徽省温泉旅游资源为例,整合新安医学、中药材和茶等资源,将其纳入研发系统,提升资源价值,放大资源效益。同时在研发基础上,形成温泉健康服务、规划设计服务、温泉教育培训和经营输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输出。
图1 温泉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温泉旅游制造业。依托人才、交通、地理位置、温泉等资源要素集中的位置,在研发成果基础上实现实物制造,包括采水输水设备、温泉水质监测设备、温泉泡泳池设备、温泉度假村设施设备、温泉旅游洗浴用品、温泉美容用品和温泉创意商品生产。以安徽省温泉旅游为例,可利用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的资源和位置优势,在巢湖半汤温泉建立集装备研发、文化创意、加工制造于一体的温泉科创中心,打造温泉旅游制造业基地。
温泉旅游生活服务业。王新研究指出,温泉旅游除了自身的优势外,通过与其他旅游资源融合,在经营上互补,可有效放大拉动经济作用[23]。实施温泉旅游产业“温泉+”战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温泉旅游生活服务业可提供的业态和产品。以安徽省温泉旅游为例,结合会议、度假、疗养、养生、养老、运动、游乐、农业、文化、教育、商贸、地产等12类产业,在温泉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温泉养生和温泉农庄五大传统温泉旅游产品基础上,打造会议会奖、温泉养老、温泉民宿、温泉游乐、温泉演艺、温泉研学和温泉营地等新业态旅游产品。新业态产品的打造,一方面为温泉旅游企业集聚人气,强大的内需保证了上游生产的各类服务与产品的消费渠道;另一方面可缩小淡旺季差异,有利于构建全季温泉产品,实现温泉旅游地的集约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载体——项目建设。在构建产业链的基础上,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协作,搭建产业链载体——重大建设项目。如温泉小镇项目,注重市场大资本的进入,将温泉旅游产业链上的知识创造、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游客消费等整合,实现空间集聚和产业重塑,最终促成产业链的形成。基于上文构建的温泉大旅游产业链,提出十个重点建设项目,见表3。
以安徽省为例,结合编码析出的问题,从资源管理利用和产业支持政策两方面提出政策制度。资源管理利用的有序性是资源紧凑、高效开发的基础,产业支持政策将有序引导温泉大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同时辅以相应的组织机构,以健全制度体系。
表3 温泉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一览
1.组织机构
成立温泉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联合省旅游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住建厅等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全省温泉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对全省温泉旅游的领导监管工作。温泉资源丰富地区可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温泉管理机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温泉资源开发利用事务。
成立温泉旅游行业协会。增强温泉旅游行业协会在市场监管、等级评定、人才培养、环境监管、法规宣传、资源配置、信息咨询中的作用,加快温泉旅游规划编制工作。
2.资源保护制度
从资源源头和使用终端提出相应保护制度,既控制资源过分开采的情况,又达到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的目的,实现资源保护管理利用的有效性。
(1)资源保护监测制度
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制定《温泉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和古温泉保护计划,严格控制开采量,对温泉企业的水资源利用率界定范围。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设立地热温泉水资源保护区,严格限制在温泉水资源保护区及周边从事污染资源的各类活动;对影响温泉资源保护利用的产业项目要进行异地安置或关闭;温泉带周边2公里范围内不得建设高污染排放项目;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地热动态监测制度。对地热资源的开采量,开采中的水质、水位、水温、水量动态,以及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监督管理。
(2)监督奖惩制度
资源利用动态监测制度。建立温泉旅游动态监测平台,加强对企业的温泉水质、水量的动态监测;开展温泉质量认证,对使用单位的温泉水资源进行认证、检查,定期通过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示认证、年检结果;加强温泉旅游业用地服务监管,政府部门要与取得温泉土地使用权的相关企业或个人签订建设温泉旅游项目协议书。
资源环境举报制度。制定《温泉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办法》,明确举报范围、举报方式、举报办理原则、举报人的权益保护等。
温泉旅游发展奖惩制度。建立温泉旅游发展的奖惩机制,通过对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经营、废水处理等过程的综合考察,给企业打分。对资源保护、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大的企业实行奖励,在全省范围内公示,形成示范;反之,对不达标单位提出整改,对于长期把控资源、“开而不发”的企业实施强制退出。
3.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制度
根据编码内容,从人才、财税、土地和金融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同时严格行业准入制度,为温泉旅游资源集约高效提供保障。
(1)政策保障制度
人才供给制度。设立全省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信息库的温泉专栏,制定吸引优秀温泉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创业、就业的鼓励政策;重点温泉旅游市县出台温泉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政策和创业政策;建立全省温泉旅游相关专业服务技能人才信息库;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与旅游企业、旅游院校之间建立合作共建机制。
财税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优先申报国家或省级旅游度假区,优先使用中央、省和市专项投资政策;对温泉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给予一定的期限贴息;省国土资源部门要帮助解决完全旅游矿权设置等问题,并列入勘探资金补助项目予以支持。
土地供给制度。对市场前景好、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的温泉旅游项目,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按需要拨付用地指标;各市县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将温泉旅游开发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鼓励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供应温泉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金融扶持制度。鼓励国内各类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温泉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配套工程建设;成立温泉旅游融资担保基金;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融资平台,支持旅游企业海外投资,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筹建跨界融合的温泉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2)行业准入制度
企业准入考核制度。要求进入企业提供温泉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依托温泉行业协会,就资源勘探或开发技术、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资金投入、安全救护保障、开发的业态类型和团队人员结构等进行评价考核。
相关规划指引制度。要求批准进入的企业依据上位规划,选择高资质、高水平规划单位对温泉旅游地作规划设计,以规划指引旅游地开发和项目建设。
标准化建设制度。要求全省温泉旅游企业按照《温泉资源开采、管理标准》《温泉旅游行业标准》《温泉旅游服务标准》等文件,建立企业资源利用标准和服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