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法和飞行时间质谱法在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筛查中的应用比较*

2018-10-23 08:18付华钰许涓涓黄萍丽陈碧艳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年20期
关键词:杂合质谱法耳聋

付华钰,李 娇,李 萌,许涓涓,黄萍丽,陈碧艳,杜 娟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南宁 530003)

我国每年约出生2 000万个新生儿,据资料显示,约有1‰新生儿患先天性耳聋[1],每年将新增约2万名听力障碍新生儿,其中60%与遗传因素有关[2-4]。韩明昱等[5]研究显示,我国常见耳聋基因携带率为5.3%。周怡等[1]对北京地区新生儿筛查,耳聋基因的携带率为3.6%。耳聋对患儿的认知、学习、交流能力有严重影响,在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治疗等费用支出巨大,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因此,开展孕前和孕期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并对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和医学干预,才是早期预防、减少耳聋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非综合征性耳聋是指以耳聋为唯一症状的疾病,多为中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6]。目前国内常见导致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为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等[7]。目前用于耳聋基因筛查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测序法、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限制性酶切指纹-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芯片法以及飞行时间质谱法[8]。前3种方法成本高、操作复杂,不适于临床应用和大规模筛查。芯片法可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耳聋致病基因的9个位点。飞行时间质谱法的全称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该技术可检测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的20个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芯片法和飞行时间质谱法在耳聋基因筛查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耳鼻喉科、儿科、遗传门诊就诊并自愿接受耳聋基因筛查的儿童、成人及胎儿,共710例。其中男371例,女335例,胎儿4例;年龄1~44岁,中位年龄21.6岁。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 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4 mL、抽取胎儿羊水10 mL。

1.2.2提取DNA 将外周血和羊水离心后的沉淀细胞按照Qiangen公司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经裂解、吸附、洗脱、溶解的步骤,提取标本DNA。并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溶液的浓度和纯度。

1.3基因检测

1.3.1芯片法 采用博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进行检测。主要仪器、设备:聚合酶链反应(PCR)仪、晶芯BioMixerⅡ杂交仪、晶芯Slide Washer芯片洗干仪、晶芯LuxScan 10K-B芯片扫描仪和数据判别系统(博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该微阵列芯片包含9个检测位点,具体位点见表1。根据试剂盒说明进行核酸扩增、杂交、洗片、扫描及信号读取。根据说明书进行结果判读。

表1 芯片法的检测位点

1.3.2飞行时间质谱法 与华大基因公司合作,借助其飞行时间质谱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基因检测。仪器设备:Mass ARRAY DNA质谱阵列基因分析系统、ABI 3130XL测序仪、PCR仪、Mass ARRAY微量点样系统以及试剂盒。样本DNA进行提取、扩增、消化、延伸和纯化,产物质谱检测(详细步骤参照Sequenom Spectro CHIP Arrays操作说明书),最后测序和数据分析。检测20个耳聋基因位点,具体位点见表2。

表2 飞行时间质谱法的检测位点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710例研究对象中,芯片法检出异常37例,其中杂合突变25例,纯合/同质突变11例,235delC杂合突变复合1555A>G同质突变1例;飞行时间质谱法检出异常45例,其中杂合突变32例,纯合/同质突变11例,235delC杂合突变复合1555A>G同质突变1例和1229C>T与 1975G>C双重杂合突变1例。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表3 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n)

续表3 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n)

表4 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比较

3 讨 论

中国人群中常见的非综合征性耳聋致病基因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中,GJB2基因突变发生率最高,占26%~33%,其中主要为235delC、299delAT、176del16;SLC26A4基因常见突变为IVS7-2A>G,本研究的结果与文献[9-10]报道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中应用芯片法和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耳聋基因筛查,芯片法的检测结果中,GJB2的检出率为3.24%,其次为SLC26A4,检出率为1.13%。飞行时间质谱法的GJB2的检出率与芯片法相同,SLC26A4基因突变的检出率略高,为2.11%。飞行时间质谱法包含的检测位点多,检出的基因携带者例数较芯片法高,但以上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种方法均包含了以上常见基因及其位点,虽然飞行时间质谱法所含的基因位点更多,但芯片法的9个突变位点已经可以满足临床普通筛查的需要,这与统计学的结果: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相符的。

耳聋基因筛查的目的是发现高危人群、预防疾病发生、降低出生缺陷。若儿童筛查的结果为基因纯合突变、双重杂合突变或线粒体同质突变,可进行相应的治疗改善其听力,或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患儿听力受损。对于双方均为基因携带者的夫妇,可进行相应的遗传风险咨询和婚育指导,必要时进行产前诊断,可避免耳聋患儿出生,以降低耳聋发生率。不同的基因发生突变,其导致耳聋的机制是不同的,预防和治疗的措施也是不同的。

GJB2位于染色体13q11-12,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编码连接蛋白CX26,负责细胞间的信号传导,维持耳蜗内淋巴液高钾形成的正电位,保证细胞的正常功能。当GJB2基因发生突变后,编码连接蛋白CX26产量下降,直接影响K+进入淋巴系统循环,从而导致神经性耳聋[11]。GJB3位于1号染色体1p33-35,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编码缝隙连接蛋白CX31,该基因发生致病性突变可导致高频听力损失[6]。SLC26A4位于7号染色体7q22-31.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编码蛋白质Pendrin,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可导致Pendred综合征或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迟发性语后聋。12S rRNA为中国人群中常见的线粒体耳聋致病基因[11],为母系遗传,携带该基因的个体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致病突变在12S rRNA的A区形成一个新的结合碱基对,使12S rRNA的二级结构与细菌的16S rRNA更为相似,新结合碱基对促进了氨基糖苷类药物与线粒体12S rRNA相结合,抑制线粒体蛋白合成、使ATP产量下降,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失衡,导致细胞损伤或凋亡[7],使得携带该类突变的个体在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后会发生听力缺失[11]。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比线粒体12S rRNA、SLC26A4、GJB2、GJB3 4个基因致病位点的检出率,探讨芯片法和飞行时间质谱法在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筛查的优劣,为临床疾病筛查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我国人口众多,耳聋基因的携带率和耳聋发病率均较高,因此开展耳聋基因筛查、降低耳聋发病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研究中应用的两种筛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芯片法包含了常见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该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少,成本低,操作和数据读取简单,适用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常规筛查。飞行时间质谱法涵盖了4个常见基因的20个位点,可检测范围广,检出率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漏诊率,可应用于大规模人群的筛查和研究[12]。但该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成本较高,且操作流程复杂,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读取数据,推广至一般的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困难。

随着人们优生优育意识的提高和医学的不断进步,耳聋基因筛查将会广泛地进行开展,各医疗或研究机构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筛查的方法。总之,医务工作者的目标是通过耳聋基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地保护患儿听力,降低耳聋发病率及出生率。

猜你喜欢
杂合质谱法耳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聋人家庭及高危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生育指导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