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选穴规律分析❋

2018-10-23 11:37唐纯志田小婷赖新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任脉中脘腧穴

王 坤,唐纯志△,田小婷,赖新生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405; 2.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重庆 401331)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自开展纤维和电子胃镜检查以来,CAG检出率占胃镜受检患者总数的7.5%~13.8%,而CAG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有报道,CAG每年的癌变率0.5%~1%,伴有异型增生时癌变率更高[1]。目前公认的胃部病变模式是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根据这一模式的演变过程,如何有效控制胃黏膜的萎缩、炎症病变,从而防止其向胃癌转变,一直都是临床研究热点和难点。目前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其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评价。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针灸治疗CAG疗效显著[2],为进一步把握针灸治疗CAG的选穴规律及核心穴对,笔者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CAG的文献进行整理,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由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年限为1980年1月至2017年5月。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检索与自由词检索相结合方式,检索词为(针刺or艾灸or针灸or穴位注射or埋线or埋针)and慢性萎缩性胃炎,模糊匹配。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所有在上述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CAG的临床研究、专家经验和个案报告文献;必须证实针灸有效且有明确针灸处方的文献;针灸可以单独起治疗作用也可以和药物结合起治疗作用的文献;治疗方法限定于针刺、电针、艾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埋针及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的文献。

2.2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任何一项的文献;动物实验类、综述类、重复发表的文献;相同针灸处方的文献只取1篇,并按照针刺、电针、艾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埋针的顺序进行取舍,如针刺与艾灸处方相同则只保留针刺处方。

2.3 数据提取与处理

按照以上标准共纳入文献138篇,其中专家经验、个案报道6篇,临床研究文献132篇。在132篇临床研究文献中,针灸单独起治疗作用的文献83篇,针药结合的文献49篇,52篇文献在一主穴的基础上,采用辨证分型和灵活组方,故采用1组主穴+1组配穴=1条处方的原则,提取221条处方,有6篇文献采用针刺、艾灸、埋线等综合外治方法,且选穴各不相同得17条处方,另加其他80篇文献的80条处方共得处方318条。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Access2010建立数据库,腧穴的定位、归经、特定穴等均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刘清国、胡玲主编),采用Access2010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Clementine 14.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tata软件对腧穴进行聚类分析。

3 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结果

3.1.1 辨证分型分析 表1显示,共有210条处方涉及辨证分型,前5位依次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表明CAG虽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其病机可分虚实两端,虚证多属气阴两虚,实证不离湿热、气滞、血瘀。

3.1.2 穴位频次分析 表2显示,318条针灸处方共涉及穴位63个,总频次2067次,应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等,频次前20的腧穴中除气海外均为特定穴。前20位腧穴累计频次1717,占总频次的83.07%,可见针灸治疗CAG腧穴应用相对集中。

表1 辨证分型分析表

表2 频数大于20次穴位表(%)

3.1.3 穴位归经分析 表3显示,5个腧穴为经外奇穴共计17频次,其余均为十四经脉腧穴,共涉及10条经脉,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胃经、膀胱经、任脉、脾经。

表3 腧穴归经分析

3.1.4 特定穴应用分析 表4显示,63个腧穴涉及所有类别的特定穴,频次最高的依次为五腧穴、交会穴、募穴、背俞穴、八会穴、下合穴等,排除重复者共计穴位46个,总频次1955次,分别占比73.02%、94.58%。常用的五腧穴为脾胃两经的合穴,常用背俞穴为胃俞、脾俞、肝俞,交会穴所涉及的经脉多为胃经、脾经、肝经、任脉、阴维脉、冲脉。如中脘为任脉与胃经交会穴,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期门为肝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表4 特定穴分析表

3.1.5 腧穴部位分析 表5显示,63个腧穴部位频次最高的依次为下肢、胸腹、背部,其中下肢部的腧穴除血海外均为特定穴,背部腧穴多为背俞穴。

表5 腧穴部位分析表

3.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表6显示,采用Clementine 14.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选取置信度≥90%、支持度≥10%的关联群列表。置信度表示前项出现条件下后项出现的概率,支持度表示前后项同时出现的概率,即前后项同时出现的处方占所有处方的比例。如内关-中脘同时出现时,足三里出现的概率是98.970%,三者同时出现的概率51.32%,即三者同时出现的处方占所有处方的51.32%(约有163条处方三者同时出现),在所有关联群中为最高。

3.3 聚类分析结果

图1表7显示,采用Stata软件对频次前30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得树状图。分析树状图可知,腧穴被分为两大类,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为第一大类,其余诸穴为第二大类,第一大类又可分为3小类(1-3),第二大类又可分为9小类(4-12),故得出12组聚类群,可视为核心穴对。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属于中医 “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频次居前4位的腧穴为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是治疗脾胃要穴,从《黄帝内经》对该穴主治特点的论述中可以清楚看出这样一个特点,即本穴的作用部位皆在于脾胃,只要是脾胃病症无论虚实寒热皆可调于足三里[3]。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述:“胃病者,腹嗔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募穴为脏腑经气汇聚之处,募穴在解剖位置上与所对应的脏腑有着密切关系,故为治疗脏腑病的要穴。胃俞为胃经的背俞穴,现代解剖发现,背俞穴的位置与脊柱旁节段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的位置相近,因此刺激这些区域可以调节胃肠功能。有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胃俞穴可使 CAG 模型大鼠 PGⅠ、PGⅡ含量增加,从而保护胃黏膜,以达到治疗CAG的目的[4]。内关为八脉交会穴,可以调节冲脉、阴维脉的经气,冲脉、阴维脉与胃腑疾病关系密切。“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阴维为病苦心痛”,故内关穴为治疗心胃病痛的要穴。如《循经考穴编》:“主翻胃膈气,脾胃不和。”《针方六集》:“主心腹一切痛苦。”

表6 关联规则分析表(%)

图1 聚类分析树状图

序号聚类群1胃俞-脾俞2内关-中脘-足三里3内关-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4上脘-下脘67章门-关元合谷-太白891011血海-膈俞公孙-内庭-阴陵泉胃脘下俞-胆俞梁丘-建里-神阙12肝俞-太冲-天枢

一般认为,五输穴是标本,是根结理论的具体体现,四肢为本为根,胸腹为标为结,且五输穴中“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故治疗CAG应选用五腧穴,特别是脾胃两经的合穴足三里、三阴交,这也可以解释下肢部腧穴的总频次高于胃脘腹部的原因。交会穴所涉及的经脉多为胃经、脾经、肝经、任脉、阴维脉、冲脉,上述经脉均与胃腑疾病关系密切,故选用交会穴有一穴多经、事半功倍的效果。

腧穴归经前三位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本病病位在胃,故治疗应首选胃经。膀胱经与督脉关系密切,两者经气相互交汇,督脉为“阳脉之海”,膀胱经为“诸阳之属”,且背俞穴分布在膀胱经上,任脉为“阴脉之海”,故取膀胱经与任脉之穴可以交通阴阳,从而治疗脏腑疾病。此外本病还与肝脾关系密切,故肝经、脾经的腧穴也应用较多。

笔者采用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来揭示所选腧穴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针灸治疗CAG特别注重特定穴的应用,尤其是募穴、背俞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的配伍应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募配穴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如《难经本义》言:“阴阳经络,气相交灌,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这与气街理论不谋而合,气街理论特别是胸腹气街的存在进一步加强了“募穴-脏腑-俞穴”的前后对应关系, 为俞募穴与脏腑的联系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经络学理论依据[5]。《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明确指出“合治内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是六腑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有“上病下取”之意,所以胃腑的病变要重用其下合穴足三里治疗[6]。在主治上,下合穴与募穴都偏重于内腑疾病,故合募配穴可增强疗效。内关与公孙配伍为八脉交会穴的对穴之一,脾经的公孙穴与冲脉交通,心包经内关穴与阴维脉交通,二者同会于胃、心、胸部位,故内关与公孙配伍常治疗胃部疾病[7]。CAG与肝脾关系密切,故应注重肝脾同调,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故选穴组方时应适当选用肝经、脾经的特定穴,特别是背俞穴、募穴。此外,关联群对于辨证选穴也有借鉴意义,如肝气郁结可选用足三里-太冲-内关-中脘,脾胃气虚可选足三里-气海-内关-中脘。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腧穴被分为两大类,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为第一大类,可作为治疗CAG的主穴。第二大类又可分为功能各有侧重的9小类作为辨证配穴,如饮食伤胃可选上脘-下脘,消化不良可选合谷-太白,脾胃气虚可选章门-关元,肝气郁滞可选期门-阳陵泉,瘀血阻络可选血海-膈俞,肝胃不和可选肝俞-太冲-天枢,胆胃不和可选胃脘下俞-胆俞,中焦湿热可选公孙-内庭-阴陵泉,胃脘痛甚可选梁丘-建里-神阙。主穴加配穴可得到新处方,如中焦湿热者可得新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公孙-内庭-阴陵泉,其余以此类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经、膀胱经、任脉、脾经、肝经腧穴为主,注重五输穴、交会穴、募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的联合运用,起到肝脾调和、升降有序、气阴得补、湿热得清、瘀血得散、食积得消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只筛录国内文献,未对国外文献进行分析;二是纳入文献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文献针灸单独起治疗作用,有些文献针药结合起治疗作用;三是在有辨证分型的文献中,采用1组主穴+1组配穴=1条处方的方式提取处方,这样会无意增加某些穴位的频次,可能会影响结果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汇总临床各家经验,不仅可以总结出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取穴规律,而且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能够得到核心穴对,其结果可为临床和科研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从而构建既从临床中来又到临床中去的良性循环模式,保证其准确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任脉中脘腧穴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旅途止泻按脾腧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