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10-22 11:30张亚玲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雷贝拉唑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

张亚玲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复发率以及再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溃疡愈合率以及Hp根除率,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复发率以及Hp再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以及Hp根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复发率和Hp再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雷贝拉唑治疗HP 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可以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溃疡愈合率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复发率及HP再感染率低,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雷贝拉唑;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7-03--02

消化性溃疡指的是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性疾病,主要的病因是感染幽门螺杆菌(Hp),病情迁延不愈,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以免发生严重的后果。研究表明[1],根除Hp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降低复发率和再感染率。本文采用雷贝拉唑治疗了7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复发率和再感染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9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确诊,均经快速尿素酶试验以及14 C呼气试验检查证实为Hp阳性,均未接受过Hp根除治疗。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7.42±9.55)岁;GU 12例,DU19例,复合性溃疡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7.60±9.51)岁;GU 12例,DU19例,复合性溃疡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20mg/次,每天1次;阿莫西林胶囊1.0 g/次,每天2次;克拉霉素片0.5 g/次,每天2次。共治疗4w,后2w单独应用奥美拉唑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10 mg/次,每天1次;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片的用法同对照组。连续用药4w,后2w单独应用雷贝拉唑。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②HP根除率:快速尿素酶试验以及14 C呼气试验均显示阴性,则表示Hp已根除。③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复查胃镜并检测Hp,比较两组的溃疡复发率和HP再感染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为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显示溃疡愈合处于瘢痕期(S期);有效为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基本消失,溃疡面积较治疗前缩小超过50%,处于H期;无效为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溃疡愈合面积缩小不足50%,处于A期。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97.1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86%和80.00%。观察组复发率和Hp再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較高,可以导致穿孔、出血、癌变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已证实,消化性溃疡发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是Hp感染。因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措施是抑制胃酸分泌、根除Hp,防止疾病的复发。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2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治疗效果十分显著。PPI可以阻断Hp的SH残基,抑制尿素酶的产生,有效的根除Hp,促进溃疡的愈合,降低复发率。奥美拉唑是第一代PPI,可以不可逆的结合质子泵,起效慢,停药后容易出现胃酸分泌的失调,溃疡的愈合较慢,疗效不太稳定[2]。雷贝拉唑是新一代的PPI制剂,无抗胆碱能和抗H2组胺特性,可以抑制H+/K+-ATP酶系统,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该药物结合靶点最多,因此发挥作用快而持久[3]。抑制胃酸分泌特性:在口服雷贝拉唑钠20mg后一小时内发挥药效,在2~4小时内血药浓度达峰值,在初次用雷贝拉唑钠23小时后可抑制基础胃酸量和由食物刺激产生的胃酸量,抑制率分别为69%和82%,且时间可长达48小时,此作用时间明显长于药代动力学中的半衰期(约1小时)。作用机制为抑制H+/K+-ATP酶。雷贝拉唑钠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可轻微增强,但在三天后可达稳定水平。即使在停药后,此稳定水平也可保持2~3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以及Hp根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和Hp再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综上所述,雷贝拉唑治疗HP 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可以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溃疡愈合率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复发率及HP再感染率低,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徐嘉利,周西汉,张慧,等.含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68例[J].中国药业,2016,25(3):113-115.

陈伟荣,曾安祥.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在幽门螺杆菌性消化性溃疡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8):143-145.

齐秀荣,赵景成,宗湘裕.雷贝拉唑钠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4,20(12):2294-2295.

猜你喜欢
雷贝拉唑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
咽异感症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研究
活血愈溃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45例临床观察
湖州地区651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调查分析
“幽门螺杆菌”那些事儿
胆总管结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雷贝拉唑、莫沙必利和铝镁加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
雷贝拉唑、莫沙必利和铝镁加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