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的学问

2018-10-22 10:36袁越
大众健康 2018年10期
关键词:骨骼肌神经元频率

袁越

睡不好肯定不行,醒不好同样是个问题。

俗话说,不怕睡着后做噩梦,就怕醒来后动不了。不信就请看一位“没醒好”的人对自己这段经历的描述:

昨晚经历了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我睡着之后,有团黑东西死死地把我的两条胳膊往下拉,然后我在挣扎中开始醒来。但我眼皮都睁开了却死活不能动,只能看着窗户。我有自己一部分清醒意识,却被更大的一团混沌控制着躯体。然后我就又被催眠,并在“梦”里去了一个地方,那儿有群姑娘,看着都疯疯癫癫的,她们的活动范围就是我这间屋子,期间有姑娘挠我,我居然会感到疼痛。最后我在巨大的死亡恐惧中醒来,黑东西消失。我恢复运动能力,感觉刚刚像极了一种“穿越”。当时我快被吓死了,我就想自己是不是成了外星人的实验品,它们要趁我身体最弱的时候夺走我的意识?

根据这段描述,这人一定是经历了传说中的“鬼压床”。这事不但中国人有,外国人也都经历过,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事实上,研究显示大约有4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鬼压床”,说明这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这个世界上当然没有鬼,所以这个“鬼压床”一定还有个更加科学的解释。心理学家相信,这和一个被称为快速眼动(REM)的睡眠阶段有关。如果一个人从REM阶段突然醒来,就有可能出现“鬼压床”的情况。

众所周知,人类的睡眠被分成了好几个阶段,其中REM阶段最有意思,此时虽然身体不动,眼球却会不停地快速转动,这就是“快速眼动”这个名称的由来。研究发现,人脑在这一阶段虽然并没有主观意识,但脑细胞却异常活跃,频频放电。如果处在REM阶段的人突然被叫醒,一定会报告说自己正在做梦,所有情节都记忆犹新,这说明眼球的转动很可能是梦境的一种反映。

有意思的是,处在REM阶段的人虽然眼球会乱动,但全身大部分骨骼肌却都处于瘫痪状态,完全不听大脑的指挥。人类之所以进化出这种机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想想看,如果此时骨骼肌仍然可以动,万一脑内的哪根神经搭错了,命令双腿胡踢乱蹬,或者双手四处乱抓,很容易伤到自己。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从REM阶段苏醒过来时,骨骼肌的瘫痪状态就会立即被解除。但是,如果两者没有配合好,比如突然被某个特别可怕的噩梦惊醒,骨骼肌还来不及恢复,这个人就会进入“睡眠瘫痪”(Sleep Paralysis)状态。此时他的意识是清醒的,但全身肌肉却不聽使唤,仿佛身体被某个巨大的妖怪压住了,动弹不得,这就是“鬼压床”的发生原因。

知道了原因之后,你还会因为“鬼压床”而感到恐惧吗?

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鬼压床”是被噩梦惊醒的,所以当事人会把那段经历和妖魔鬼怪之类的意念联系在一起。好在这种感觉非常短暂,肌肉的瘫痪状态往往只维持几秒钟就会被解除,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我们的祖先在野外睡觉时突然遇到危险,肌肉却仍然处于瘫痪状态而不听使唤,那可就麻烦大了。所以人类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睡眠机制,每隔大约5分钟就会醒一次,每次最多几秒钟就会再次入睡。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天晚上都会醒100多次,不过这不是真的醒来,只能算是“微觉醒”(Arousals),第二天早上肯定都忘了,也不会对睡眠质量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那么,到底是什么机制导致了“微觉醒”呢?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Bar-Ilan University)的物理学家罗尼?巴彻(Ronny Bartsch)博士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这是由神经元放电的同步性所导致的。

原来,大脑中有一组神经元专门负责维持睡眠状态,科学家称之为“促眠神经元”(Sleep-promoting Neurons)。与之对应的是另一组“促醒神经元”(Wake-promoting Neurons),负责将大脑从睡眠中唤醒。人在睡眠过程中肯定是前者占上风,但后者也没有撂挑子不干,而是仍然在缓慢地无规则放电,这就是脑电波图上显示的“白噪音”,类似于收音机没调准台时的状态。但是,巴彻博士经过计算后发现,这些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偶尔也会同步一次,这就是脑电波图上有规律地出现的波峰。此时“促醒神经元”的放电强度暂时超越了“促眠神经元”,于是大脑就醒来了,但因为此时“促眠神经元”的整体力量要强大得多,所以人很快就又入睡了。

计算结果显示,“白噪音”的本底强度越高,神经元同步放电并超越峰值的出现频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促眠神经元”和“促醒神经元”之间的平衡是由“白噪音”的强度所控制的。

此前已有实验证明,“白噪音”的强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强度越低。于是巴彻博士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实验动物“微觉醒”的频率会相应地下降,这个结果正是他的假说所预期的,间接证明了他的那套理论很可能是正确的。

巴彻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8年4月25日出版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巴彻认为这个结论有助于减少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的发病率,这种病在不满一岁的婴儿当中相当常见,巴彻认为原因就是此时的婴儿尚不具备调节体温的能力,婴儿保温箱就是基于这个理由而被发明出来的。但是,如果温度定得太高,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使得婴儿的散热效率过低(比如包裹得太严实或者卧姿睡觉),就有可能导致婴儿脑部的温度急剧上升,从而降低“微觉醒”的频率。

对于婴儿来说,“微觉醒”是非常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可以让婴儿经常性地醒那么一小下,借机主动调整睡姿,减少窒息的可能性。当然了,导致婴儿猝死的原因很复杂,上述理论很可能只是其中之一,但这已足够引起父母们的重视了。巴彻博士建议婴儿卧室的温度不要定得太高,让婴儿维持必要的“微觉醒”频率,有助于防止婴儿猝死的发生。

猜你喜欢
骨骼肌神经元频率
处理器频率天梯
AI讲座:神经网络的空间对应
振动与频率
仿生芯片可再现生物神经元行为
这个神经元负责改变我们的习惯
营养不良患者人体成分及能量代谢特点分析
研究人员精确定位控制饮酒的神经元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安石榴苷减轻大强度训练造成的骨骼肌损伤:抑制氧化损伤和线粒体动态重构的关键效应 
概率与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