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睿
(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山东 莱州 2614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要求人们“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从2016年开始,地平线报告也拓展了形式和内容,不仅预测了关键技术,还预测了技术融入教育之中将出现的六项趋势和六项挑战。这样的报告形式也侧面地表明技术在教与学的应用中,已然不是“用不用”哪些技术的讨论与展望,而是重点探讨“如何用”的实践与反思。2017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更是将创客空间、机器人、分析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定位为影响教育发展的六大关键技术。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使人类的智慧联结成一个奇妙的神经系统,信息技术已不再只是一门学科,而是成为了一种通用的技术工具。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着一次新教育革命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环境和渠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迫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模式的改革。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山东省教育厅对基础教育提出要求: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进一步完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电子管理系统,其中包括学生每个学期的标志性成果等。为此,对每名学生各科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开发便于操作的评价系统”,建立完善的过程性评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世纪的发展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因此,要求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可以使基础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变为现实,让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推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BORD(Bring Your Own Device)模式进课堂是数字化学习发展的趋势,将师生自带的移动终端应用于教育、进入学校课堂,充分利用信息环境进行教与学活动,这也为创建新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借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课堂评价管理的主旨在于:进一步明确新课程改革体制下对学生评价的目标,明确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学习评价的创设,进一步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学习评价体系。
通过完善评价体系的研发,可以有效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为各学科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在应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重组评价项目,从而能够灵活满足各学科教学评价的需要,带动和发展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现有评价机制的调查研究。对基础教育教师目前采取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进行广泛的调研,对比先进的评价经验查找不足。查阅文献,观摩考察,听取意见,汲取长处,研讨总结。
制定试行评价指标,开发辅助应用软件,在“互联网+”试验班级中使用,并小范围在其他班级中试点,进行测试、反馈、修正。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分析各指标的具体数值,确定其权重,听取反馈意见,反复进行修正和完善。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通教育专网的家校联系平台,将学生在校表现通知家长,家长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反馈给学校,共同协作;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各学科建立评价的板块,同时设立教师交流的空间;采取“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等,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在线测试系统,实时获取课堂学习及课后练习的情况反馈,减轻教师的批阅量;开发课堂管理系统,将学生在学校内的行为习惯:包括课堂表现、友爱他人、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进行师评、自评与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实现学习成果的长期保存,同时有利于优秀成果的展示。
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为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力,因而评价一定要科学、公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评价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而使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过去几年,随着慕课(MOOC)、网络公开课、网校、微课堂等多种基于互联网学习形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开始广泛地使用在线学习,并将其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基于此而产生的“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教育采用的则是一种混合学习方式,是“在线学习方式”与“面对面学习方式”互补,从而满足学生更加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借助数据库技术做支持,从而灵活地将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方式有效整合,巧妙地安排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合理地将一些教前预习与实践活动安排在课堂外,借用信息技术条件将开放机动的多样化教学设计有效整合到一起。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评价,是指在课堂上突出主体思想,遵循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将评价过程分为“课前签到评价(课前投入)——课堂过程性学习评价(探究交流)——课堂总结性评价(训练实践)”三步,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可以快速、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以便进一步进行后续教学。
第一步:自主学习评价(时间:5—10分钟)
要求教师为学生准备好网络环境、学习资源、导学案。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新知提出质疑,并根据个体需要取用学习资源,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此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签到形式可以建立完善的电子成长档案。
第二步:课堂过程性评价(时间:15—20分钟)
课堂过程性评价主要是促进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思维架构,形成较为扎实的知识体系。交流的形式应多样,交流过程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评价、引导、讲解、释疑的作用,使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高涨,参与面广。
探究交流阶段主要是集中于课堂教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上课阶段。主要有三个内容:
1.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是主要内容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课前投入,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对学生提交的课堂质疑可以先由小组互助解决,教师针对共性的、难度大的问题进行少讲、精讲,主要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指导,并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主要形式
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学生“爬黑板”的方式,通过移动终端把展示机会让给每个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把讨论的机会让给学生,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有锻炼的机会,有发现的机会,有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有确定学习方法的能力,有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有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有分析归纳的能力。具体措施是利用学科专题网站,实现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
3.使学生完成意义构建是最终目标
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记录评价各个小组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堂不是工厂,不是设备,是观念诞生的摇篮,是思维碰撞的长廊,教师的存在,不只为传递知识,而是为学生点燃心中的火焰,为每一个学生打造最适合的学习方式,用心陪伴。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境,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才会真正有用,才能克服传统方式下课堂提问只能为个体学生提供展示机会的弊端,才能以即时的方式实现评价与交流,使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得以落地,真正体现真教育的价值所在。
第三步:课堂小结性评价(课上时间:10—15分钟)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参考各种检测、练习、生活问题或日常现象等信息,筛选、自编训练题目。训练题目要分层次,重点突出,避免平均用力。训练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不仅检测达标,还要激趣学习。教师要设计足量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分层次进行变式训练,对优秀学生和个别不达标的学生自动跟踪指导。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多交流、多创新,重视思考过程,及时总结题目中隐藏的规律,最终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经验之中,并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实践证明,三步教学评价模式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逐步在课堂上敢于表达,敢于说话,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
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三步教学评价,实施独特的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管理以及教师教学的改革模式,成功实践适合基础教育学生学习评价模式的教改策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课堂效率高、学生学习能力强、评价模式好。积极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开展多维度、多层次、多类别的评价,完善教学过程:
前些年,中小学校评价体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基本是“静态”的,没有后台数据库支持,或者只有简单支持功能,这种情形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随着数据库技术和web技术的发展,对原始数据进行整合、多媒体数据入库、网络动态信息处理等已成为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全方位、实时的、多方参与的交互提供了平台,在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下,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与评价成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评价体系涉及到的信息数据量大,类型多,而且有大量的统计和输出要求。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执行速度快、操作方便、处理准确的评价信息系统,才能根据教学目标对评价题目做出简单更新,实现对复杂信息的组织、存储、传递,体现人与计算机的有效交互、人与人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全方位的互动。
1.在进行动态评价时,不能完全使用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有些涉及情感、态度、体验的内容,无法由机器代替教师进行评价。信息技术手段的评价实现不了教师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所创造的价值。
2.评价量规的制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指标太细不容易操作,太粗又不能达到目标,分层评价时对学生层次的确定,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
首先表现为许多学校教育装备投入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研究再完备,离开了基础设施的支持一切都是惘然。
二是在应用开发上,由于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同,对信息技术评价应用系统认识的不同,使评价方式的推广面临困难。解决该问题还需要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不仅对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还需要对每个正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授课、但却未将信息技术评价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培训。
三是评价系统的使用难度偏高。因此如何能够让一般技术水平的老师较容易地驾驭评价系统,方便地自主修改资源库、调整评价指标,成为全面推广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对各学科学生学习评价必须解决的问题。
评价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是一项漫长而浩大的工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特点,不同的老师又有不同的授课风格,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因而要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开放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还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