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涉入”与“社会支持”
——基于积极心理干预的大学校园健康支持性环境实现途径研究

2018-10-22 06:06
中国园林 2018年9期
关键词:支持性校园环境心理学

冯 晨

严永红*

徐华伟

经历了21世纪初大规模新校区建设热潮之后,中国大学校园环境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巨大提升。然而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是一个动态延续的过程,面对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性化、健康化诉求,校园环境建设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大学阶段既是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心理压力与矛盾的多发期。面对越发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其中表现突出的就是无目标追求、无兴趣热情、无积极行动等大量消极情绪的产生。而相关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干预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能够帮助个体积蓄成长和发展的正能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寻以心理干预为导向的校园景观建设策略与方法,关注个体的积极体验,使大学生在面对心理压力时能做出很好的回应,对于健康校园环境的合理构建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 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健康支持性环境研究

1.1 健康支持性环境研究进展

创造健康环境一直以来都是风景园林设计学科关注的焦点,其理论构架也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而不断提升。如今研究已经由疾病转向健康,从医疗环境扩展到日常生活场景。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精神与社会安康之完全健康状态”[2]。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支持性环境定义为:提供大众免于遭受健康威胁并使其可发挥能力与发展健康的自主性环境。社区、学校、工作场所、体育休闲等地方,都应为大众提供健康的资源及赋权的机会。

健康支持性环境设计旨在根据不同人的行为心理特征,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充分发挥环境中的有益影响元素,帮助人们消解各种不良心理情绪和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和巩固人们获得与保持健康的能力(表1)。

1.2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健康支持性环境研究的影响

长久以来,心理学习惯于进行对问题的修复研究,期望通过缓解消极情绪和治疗疾患来实现心理健康,即西方主流心理学曾倡导的“病理心理学”。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修复损害已不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出路,挖掘和建设人积极的能力和品质为此提供了另一个可能。

1997年,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Seligman)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促成心理学的焦点转向,由关注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事物转向同时建设积极的品质”[8]。积极心理学将价值重心转向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发掘普通人的积极潜力和情绪体验,重视来自于个体内部心理系统的塑造能力。它在心理疾患和心理健康之间划分出一个中间状态,认为心理疾病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两者是一个联合的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更完整地解释生活和健康的复杂性。

随着当前医学研究从消极被动治疗到积极主动预防的转变,健康促进这个一级心理干预环节开始更为大家重视。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之下,路桑斯(Luthans)曾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心理资本干预(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PPCI)模型[9];霍纳(Horner)等人提出了积极行为支持理论(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PBS)[10];弗雷德里克(B.L. Fredrick)也提出过积极情感扩张建设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11],希望通过特定的干预方法,有计划地对特定对象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使之朝向积极心理状态转变。

在此影响下,临床心理学领域也开始重视如何利用环境要素激发积极行为,以及怎样帮助大家获得控制环境和行为的技巧等问题[12]。以积极干预为目标的健康环境设计相关研究进展迅速,健康支持性环境研究逐渐将目光聚焦在强调人对环境的积极体验以及借助环境唤醒人性积极面等方面(表2)。

2 基于积极心理干预的健康大学校园环境的重要实现途径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生活在有多样性、适度的环境刺激之中,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此类环境能够激发灵感,让人产生兴趣、充满能量,从而提升积极情绪。而当前我国的大学新校园环境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往往由于尺度过大、社区融合度不高等问题造成了环境单调雷同、可参与度低等现象。总体来看,校园环境的健康支持性功效并未得到很好展现。

表1 健康支持性环境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表2 积极健康支持性环境研究新取向

积极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发现:只有外部环境干预与增强幸福感的精神或身体活动联系在一起才会发生持久促进的作用,让使用者保持高频率的正向情感波动[13]。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休闲涉入”与“社会支持”2种积极心理环境干预途径,强调个体对空间环境的积极涉身体验和参与,以改善校园环境刺激不足及交往缺失等问题。

2.1 休闲涉入:激发主动式健康空间体验

“涉入”一词来自于行为学研究,指的是个人对于外部情境刺激所感受到的与其自身相关的程度。当个体以自我兴趣去投入到喜好的活动之中时,参与过程中就会兴奋、自由而专注,以此衍生出积极态度与正向情感。

休闲也是一种身体性的涉入活动,可提供个体日常其他活动所不能获得的自我体验,主要包括“专注于技巧执行、享受活动乐趣或从结果收获成就感”[14]。休闲涉入作为引导行为发生的前端因素,其发生主要源于3个要素:一是吸引力,指感受活动的愉悦度、重要性;二是中心性,指体验活动在生活中的价值;三是自我表现,指从活动参与中认同自我的程度。

休闲涉入在疏解压力与增进健康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多项研究证明,“身体活动能缓解抑郁心境”[15]“可能会降低倦怠中的情感耗竭”[16]。赖克(Reich)等认为,“持续参与某项特定的休闲活动可以缓解生活压力并获得较为显著的心理幸福,休闲涉入的程度越深,整体幸福感就越高”[17]。

研究也显示,当前大学生的休闲性身体活动远低于“充分”标准[18]。由此可见,休闲涉入能够引导大学生借由持续参与的身体性休闲活动培养习惯性的正向情绪。

2.2 社会支持:促成交互式情感体验

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概念由卡塞尔(Cassel)和科布(Cobb)于20世纪70年代在精神病学文献中首次提出,主要指大量个体之间的社会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体才可以维持身份认同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互动背景下人的交往体验。弗莱厄蒂(Flaherty)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此过程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与完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19]。一定的社会网络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人们缺乏由朋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通常会感觉焦虑及忧郁。容易感到寂寞,对生活不满,进而产生不幸福感”[20]。

研究显示,“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现象的首要原因”[21],“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22]。 社会支持能促进个体正向适应、缓冲压力,是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人格发展和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原因。提供合适的社会支持获得机会是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必备因素之一[23],在其中寻求社会支持也是个体不断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情绪智力的过程。

3 设计实例及启示

以积极心理环境干预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学校园环境,可发现约克大学、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校园极具心理关怀及健康支持性,并蕴含了多种以强化休闲涉入及社会支持为出发点的积极干预方法,对当前提升我国大学校园环境的健康支持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1)。

3.1 约克大学——可食校园

英国约克大学开展了“可食校园”(Edible Campus)活动。该活动将各学院前的多片空地布置为园艺种植园,定期开展园艺课程,传播趣味性的园艺知识,园内成熟的食物可供公众免费采摘。这种群体参与型的休闲涉入,具有情绪性涉入和社会心理性涉入等特点。包括心流体验、共情训练以及感官刺激等积极心理干预(图2)。

图1 基于“休闲涉入”与“社会支持”的积极心理干预(作者绘)

图2 约克大学的可食校园项目(根据校园网站以及https://www.facebook.com/EdibleUni等相关资料整理与改绘)

3.1.1 心流体验

园艺学习与操作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体验活动难度适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平衡“挑战”与“技巧”之间的关系,更易获得“心流体验”。即参与者被活动或任务吸引,全身心投入所产生的一种完全沉浸其中、高度兴奋充实的独特心理状态。

3.1.2 共情训练

共情即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积极心理资本的重要构成因素。可食花园吸引学生主动走进户外空间、参与社会活动。在这种集体环境中,互动咨询让交往变得更轻松随性。成员协作激发了大量情绪化的交流活动和信息分享,使学生们拥有更多的情绪控制感。个体还会通过观察和想象对他人心理状态或情感进行模仿,产生共情体验[24]。

3.1.3 感官刺激

利用近距离接触景观来刺激使用者知觉可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通过栽培可食植物,参与者可以更真切地感受植物的质感及顽强生命力。可食花园能为参与者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积极信息,身体知觉体验激活了心理感觉[25],身体在环境感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到加强,由此带动了体验者的好奇、探究、满足等积极情绪。

3.2 约克大学——寻景步道

约克大学在2个校区分别设置了以“寻树小径”(Campus Tree Trail)“自然小道”(Nature Walk)为主题的绿色锻炼步道。步道蜿蜒经过了特色树木以及野生动物的聚集区,作为一种主动探索型的休闲涉入情境,它包含了行为性涉入以及认知性涉入等特征,实现了行为激活、希望干预、绿色锻炼等积极心理干预方法(图3)。

3.2.1 行为激活

行为激活指通过安排可产生较高愉悦感和掌控感的活动来激活人们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回避。寻景步道利用增强空间的游戏性,通过为参与者提供一定的线索来加强身体在空间活动中的参与性,强化休闲涉入动机。有效地将参与者引导到自然环境中,改变了大学生久坐等不良行为习惯,对个体的行为认知发生影响,并带来满意度、成就感、心理轻松、愉悦、充满希望等方面的多元效益[26]。

3.2.2 希望干预

积极心理学认为,希望干预有利于增强休闲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校园生活的意义感。干预的过程可以分为灌输希望、确立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加强动力思维4个方面[27]。当学生们沿着寻景步道主动寻找景点时,便进入希望干预模式。开始以明确物体目标为导向,借助路径指导进行行为途径认识,运用动力思维去加强前进的必要动机和信念建设,坚持对景点目标进行追求。

3.2.3 绿色锻炼

自然环境有着无可比拟的疗愈效果,结合自然环境和身体锻炼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协同促进效应,更有利于锻炼兴趣、动机和坚持性,带来积极的身心健康效益[28]。绿色锻炼易于促成涉入行为从情境性向持久性转化。约克大学校园内各种特色动植物及水体绿地构成了典型的“恢复性环境”,在此环境中进行低强度的绿色锻炼(green exercise),能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获得更高的锻炼效果[29]。

图3 约克大学的寻景步道设置(根据校园网站相关资料改绘)

图4 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全球村项目(根据校园网站以及https://inhabitat.com/rochester-institute-of-technologys-globalvillage-is-a-green-social-hub/rit-global-plaza-arcusa-2/相关资料改绘)

3.3 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校园全球村

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全球村(Global Village)是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休憩综合体。它拥有可容纳200人的室外咖啡座、小型表演台,以及带有篝火堆的户外会客厅等设施。在寒冷的冬季,户外会客厅还会注水作为小型溜冰场供大众使用。全球村的设计强调情感型社会支持方式,包含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等特点。可搭载情绪感染、艺术疗愈、场所依恋等积极心理干预方法(图4)。

3.3.1 情绪感染

情绪感染是一种群体内部的情绪同质化体验,是群体心理的重要发生过程。户外活动及社会交流互动场所,对于年轻人而言具有极有效的健康恢复力[30]。全球广场为青年提供了一种健康积极的“非正式公共生活”[31]。在这里,大学生除了学习休息外有了结识他人、了解社会的缓冲性交流空间,能够感受到理解尊重并领悟到社会支持。该场景所具备的情绪感染特征能促进参与,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飞跃。

3.3.2 艺术疗愈

艺术疗愈的魅力在于其能启发个体的想象及灵感,促进创造力及洞察力的产生;有助于个体开放自己、降低防卫心理;也有益于认识自我,引导洞察、学习和成长的产生。全球广场设置有小型表演舞台,支持活动举办。周边的原创画廊也经常开放展览。学生们欣赏或参与这些艺术活动,便能以艺术的力量释放情绪,实现自我表露。

3.3.3 场所依恋

场所依恋指个人与环境之间产生的一种积极情感联系,能引发人们极富情感的回忆,触动心灵。全球村拥有邮局、沙龙等一系列便利设施,能够将学生生活与餐饮、购物、学习和活动结合起来。学生长期活动于此,即会产生场所依恋,既包括对物理特征的依恋,也包括对促进社会互动、人际关系以及群体认同的社会特征的依恋。它可以放大环境的健康效益,同时又可增强涉入行为的忠诚度及持久性[32]。

3.4 悉尼科技大学——长凳计划

图5 悉尼科技大学的长凳计划(根据校园网站以及http://www.yuanliner.com/2012/0628/2825.html#p=2等相关资料整理与改绘)

悉尼科技大学在校园的核心位置,设置了一处极具互动性的开放空间区域供学校和周边社区共同使用,力求打造一个“吸引人停留的校园”。该景观最大的亮点是环绕开放草坪的多条连续宽敞的特色座椅。它凸显了交互型社会支持方式,包含了信息性支持、网络性支持等要素。可解读出活力激发、信息交换以及群际互动等积极心理干预方法(图5)。

3.4.1 活力激发

有活力的东西能激发人们积极乐观的天性,带来愉悦感和放松感。为了增加使用者对空间的访问及使用率,该项目设计建设了多种社交设施和机会空间,所有景观要素都围绕“互动”“停留”主题展开,如草坪中可移动的遮阳伞、座椅等景观家具,小花园中配置有临时性小品、桌椅、烧烤架及电源插座等,增强了空间活力,为人群的停留交往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4.2 信息交换

作为一种反复进行的社会性活动,人们在交流和交往过程中可维持联系、实现信息传递并获得自我满足。通过来自不同群体的、连续的多渠道信息交换,个体能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从而扩展积极情绪。悉尼科技大学不设围栏的校园绿地设计,不仅吸引着校园内的学生和职工前来,还吸引着周边社区的人们。它运用空间环境的物质属性极大地丰富了场景信息,为使用者提供了积极持续的信息交往事件发生舞台。

3.4.3 群际互动

群际互动能增进合作,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进而获得自信以及身心健康等层面的生活满意感。悉尼科技大学内多种类型的交往空间满足了对象间沟通交流所需的各种场所需求。这类小型社会化的校园空间通过向公众提供大量可休憩的基础服务活动设施,改善了学生的社交网络。学生在这种能够激发交流的场所中相遇、交往,自我意识由此得到增强。

4 结语

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积极心理学重在研究和培养个人的积极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它对个人福祉的关注与健康环境设计的核心高度一致,可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而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环境营造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然优美、更具健康支持性的日常生活休闲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情绪智力、积累积极心理资本,并形成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从而更好地应对面临的压力与困难,实现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值得设计研究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支持性校园环境心理学
迎接新学期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智慧校园环境下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提高材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支持性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校园环境与人文建设的关系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在就业中的支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