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剑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师开始不再缺少培训与学习的机会。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师可读的专业书籍越来越多,琳琅满目、良莠不齐。一年到头,若想学习,教师几乎可以“一直在路上”。
然而我经常能听到老师们有这样的疑惑:
“我听了很多的讲座、很多的优质课,参加了很多的培训、很多的会议,阅读过大量的教育著作,可为什么我的工作依然没有什么起色呢?”
“我一直在努力实践,用心工作。名师们的教育方法我几乎都努力实践过,可为什么就达不到书中名师们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呢?”
“为什么名师们能想出这么好的方法来?他们的教育国度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灵感?是他们比我更努力,还是比我更聪明?”
10多年前,我的一位学生向我倾诉了他的困惑:“老师,我上课听课非常认真,您讲的题我都懂,听了您讲的那么多题,为什么我自己去做的时候,总是做不出来呢?”
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学习者的角度,教师与学生的困惑何其相似。
学生的这个问题,几乎彻底改变了我的数学教学风格。
我首先反思了我自己教学的问题,在那之前,我沉溺于炫技式的教学方式中不能自拔:
“看,老师是这样解的,厉害吧?”
“我还有其他方法,惊喜吧?”
“不止这样,我还能这么解,意外吧?”
在台下一双双仰慕崇拜的眼睛注视下,我神采飞扬、激情四射、光芒万丈;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如饥似渴、如饮甘泉。多么精彩的课堂呀!不是吗?
然而,这样的方式除了让学生在台下惊呼“老师好厉害”,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之外,并没给学生留下什么。
于是,我做了一些调整:建立健全课堂的评价机制,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精彩思维的表扬与肯定,让学生体验认真思考之后所收获的成就感与愉悦感;放弃对于“老师好厉害”的追求,给学生以“我也很厉害”的体验,让学生更加激情澎湃地参与到课堂上来……
我闭上自己喋喋不休的嘴巴,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的中央,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压制自己急于展示自己风采的躁动内心,给予学生展示自己思维与能力的机会;注重引导式问题设置环节的备课,甚至不再提那些让学生能“直奔主题”的问题;不再关注“此题怎么解”,重点关注知识点、同类题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数学问题进行课程化整理,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路与解题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进而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于我而言,那是我教师生涯的一次顿悟。
让我们再次回到前面我提到的老师们学习的困惑。
我们在敬佩名师的教育情怀、赞叹名师的教育艺术与智慧之时,我们满怀激情,充满能量,然而回到现实工作中,我们又依然安于现状,止步不前。
我们听说了许多道理,然而我们却很少付诸行动。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意即知道却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我们知道一个道理,并不代表自己真的会了,很多时候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依然是那个只知道道理的人。做到了知行合一,让道理深入自己的骨髓,甚至让这个道理变成自己的本能反应,我们才能真正学会道理。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迈出勇敢的第一步,去尝试改变、行动。
然而不止如此。
大多数的教师在用心学习之后,也可以成为学以致用者。而现实是我们同样不缺乏这样的疑问:
“我一直在努力实践,用心工作。名师们的教育方法我几乎都努力实践过,为什么就达不到书中名师们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呢?”
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听说过的大多数的“道理”,都是在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知道在遇到某种问题时,应该用哪一种方法来解决,它强调问题的相似性及应对方法,从而导致我们对一类相似的问题使用千篇一律的应对方式。
名师们的教育智慧与艺术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更何况,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业务能力有高低之分,若我们盲目模仿,难免不会出现东施效颦的问题。这并非是因为“道理”不正确,而是因为那些“道理”不太符合你所遇到的问题。只有基于“你的问题”的道理,才能解决“你的问题”。
我们在折服于名师们的教育智慧与艺术时,也许会出现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名师们能想出这么好的方法来?他们的教育国度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灵感?是他们比我更努力,还是比我更聪明?”
问题又在哪里?
我們不能否认,这世界上有那么一类人,他们天生就适合为人师表。我们也不能否认,名师们在其成长的路上不断积累、主动思考、积极学习,长期的坚持让他们具备了超乎常人的专业素养。
事实上,很多的教育道理并不需要学习,在我们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之后,我们都可以悟出来。现实是,我们喜欢询问别人详细的做法、模仿别人书中的教育行为、拷贝名师们的课件、沉浸在别人的理想的教育国度里不能自拔。
基于名师的光环,我们容易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容易盲从,不能辨析,简单模仿。我们往往不愿意独立思考,只期望能够有一个人指给我们一条明路,只需要按照他(她)所说的方法去做就足够了。
似乎我们都陷入了一种群体性的思维懒惰:我们迫切希望别人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先该怎么做,再怎么做,最后怎么做。我们甚至希望从别人那里学到能解决我们自身问题的近乎万能的方法,却忘记了“怎样才能想出那样的方法”这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这让我们错过了太多思考与成长的机会。
知道“怎么做”和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名师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与逻辑而非表象的方法。那些看似高大上的理论与方法背后,其实最终回到的依然是教育的原点:把学生放在我们教育行为的中央,尊重本该遵循的人的成长基本规律,为学生营造一个真正适合其成长的教育生态。
也许那些“讲道理”的人,并不拥有更多的真理,而是拥有卓越的思考能力。我们听了他们的道理还不行,得要明白为什么是这个道理,怎么才能自己悟出这些道理。
最为重要的是:无论何时,请保持作为一个自然人应该有的独立的思考的能力,请永远保持你那颗敢于质疑的心。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