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2018-10-21 03:39殷涛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

殷涛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功能。法治,就是发挥法律规范作用,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用法律准绳规范社会行为、社会生活、国家治理。德治,就是发挥道德教化作用,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思想道德觉悟,用道德引导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向前发展的,这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逐步从野蛮世纪走向文明时代的过程。自从国家产生以来,古今中外,历朝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逐渐发现单单依靠残酷的法律和残暴的国家机器,不但不能使国运长久,反而激起了广大被统治劳動人民的激烈反抗,最终这些统治阶级在一次次的人民起义和人民战争的狂风巨浪中灰飞烟灭。如汉初的统治者便是在秦王朝的覆灭中汲取了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实这就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治理国家的古代版本。纵观浩若云烟的人类历史,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两者紧密结合,一个国家才能治理有序,人类社会才能健康运行。

二、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纵观历史,曾有不少开明的政治家或思想家逐步认识到并提出过治理国家既要依靠法治又要依靠德治的思想,认为只有二者并用才是治国之道。比如,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无为而治”,认为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是行不通的,要对百姓宽厚,这样民风就会淳朴。孔子则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严刑只能使百姓害怕而不敢做坏事,但不能使人们自觉知耻而守法;相反,以道德治理国家,以礼乐教化人民,则可使百姓自觉知耻,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到了汉朝,儒学大家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唐朝时又提出“制礼以崇德,立刑以明威”,一直到宋元明清时期,都在延续着法德合治的统治理念,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实践证明都是行之有效的。在西方国家,同样有人提出“法治”与“德治”的治国思想。凡是社会治理有成效的国家,大都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注重德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人类社会优秀文化遗产的吸收和借鉴,也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比较高级的一种社会形态,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带领全国人民在深刻总结世界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人们对法律的认同,根本的是对其蕴含的道德价值的认同;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于思想觉悟的提升。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要发挥道德对人良知的教化作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法治创造良好人文环境。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保障实现善有善报、恩将德报。立法与法律实践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在实践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统筹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

法治和德治同属上层建筑范畴,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属于政治文明或者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后,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为我党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提供了政治基础和理论基础。

严格说来,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党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是重视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社会主义法治在发展中也曾经历过曲折。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缺少甚至没有法治,最终酿成“十年动乱”的历史悲剧。这时期的实践从正反两方面,为我党在新形势下探索治国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鉴于“文化大革命”的經验教训,深刻认识到“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么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他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抓法制建设,又要抓道德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为我党拨乱反正,减少失误,正确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处于一个新的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法律和道德、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又使优秀传统道德受到冲击和侵蚀,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和形成,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思想和道德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发展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道德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道德;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因此,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我国目前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法治道德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参考文献:

[1]刘景春,史伟.论语精华——孔子的智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立良法 谋善治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