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喆清
【摘 要】课堂教学行为指的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教学行为分为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教师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老师来指导,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老师来提高……所以只有增加课堂有效的教学行为,减少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柯达伊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音乐教学法,引进我国已近30多年,该教学法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通过近五年的柯达伊教学法进课堂的实践运用,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分析了柯达伊教学法节奏能力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的中运用,构建有效音乐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稳定节拍 节奏分离 课堂实践 音乐能力
如何在小学课堂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节奏能力,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以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与应用体会。
一、稳定节拍的培养 发展学生感知能力
小学生感知事物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这个时期,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课堂中利运动柯达伊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节奏的基础是稳定、均匀的律动,所以要首先进行稳定节拍的感知练习。稳定节拍是有规律出现的固定拍,每个稳定节拍的律动在学生的歌曲中相等于一个四分音符时值。在教学中,有规律的节拍连续可以刺激学生体验稳定、感受节拍,为培养节奏感打下基础。方法有:一是根据语言和歌唱一样具有节拍节奏的特点,利用童谣诗歌引入练习。如教师学生一起边读歌谣边持续有规律地上下或前后摇动身体,让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感觉稳定的节拍律动。二是选择由相同时值音符构成的、节奏单纯的歌曲练习。学生伴随动作歌唱,感觉稳定节拍的运动。如湘版教材一年级《蓝鸟》 《月亮》等歌曲,练习先是教师歌唱,学生跟着教师或音乐节拍轻轻走动,然后学生逐渐跟唱,通过身体动作使学生感觉、体验持续稳定的律动。三是在游戏中通过动作使节拍的连续得到加强。既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一些赋予某种意义的动作加入歌曲的演唱表演。例如,伴随着歌曲的节奏,可以组织一个想象的乐队:小提琴——臂的动作,长笛——手指的动作,吉他——手的动作,钢琴——用指在膝盖上的动作,吹号——两手做成喇叭形,鼓——手指轻击另一手掌等等,让学生对多样性的空间形式的感觉也得到了发展。
二、节奏的分离和模仿 构建内心听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因此,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共同参与学生的探索,引起学生间的交流、质凝,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识结构。
内心听觉和音乐形象的联想是节奏感发展的重要方面,活动中可以练习从学生已知的熟悉的歌曲中仅仅从节奏来识别歌曲,如师出示几首学生熟悉的歌名,拍击其中一首节奏,让学生识别师所拍击的是哪首歌曲。在学生的头脑中,一首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是作为整体存在的,做分离节奏的练习,学生就需在头脑中分离开这些因素,并且抽象出其中的一种,和记忆中储存的节奏形式相比较,判断、选择出符合特定要求的歌曲节奏。这是一项很好的内心听觉和节奏记忆训练。如学生学生回答的是类似的歌曲时,教师要启发他们发现哪些地方有区别,然后分别进行歌唱,加深學生理解。
例如在湘教版《爷爷、爸爸和我》一课中,首先,采用节奏回声游戏,教授这首歌曲里面的三个典型的节奏“X X|(ta ta)、XX XX| ( titi titi、)、X-|(ta-a),师生一起练习两三遍以后,一人拍其中一个节奏,下一个同学模仿前一同学,边拍节奏边读出前一人拍的节奏音节读法,再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拍前一人的节奏后紧接着创编一小节给下一个同学,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巩固这三个节奏型;其次,在学生掌握这三个节奏后,采用节奏模仿,要求学生回忆在已知的歌中有哪些节奏是与它一致的,学生会联想到《小青蛙找家》等歌曲中有出现相似的节奏X X|X X|等等,提炼、分离节奏是一种迁移学习的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节奏训练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节奏练习,调动积极性,再次加深巩固这三种节奏型;最后,还可采用多声部节奏训练的形式,把学生各分为三组,每一组拍一个节奏,教师给稳定拍,全班进行合作,这样节奏训练不仅仅为了学习节奏型、解决歌曲中的难点,而是包涵对音乐记忆力、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
三、变化的节奏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柯达伊认为,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节奏活动发展对于节奏的感知、分离、记忆、多声部的协调配合等,发展基础的节奏能力。
初学阶段,不进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全音符”等名称和概念的讲述,而是通过音节的声音使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验和识别。把节奏分离出来,配合身体律动进行练习,使学生在运动中获得对节奏的音响、韵律、符号的体验,逐渐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如利用象声词、动作、图象和节奏音节读法等设计一个个孩子们喜欢的节奏游戏,帮助儿童感觉节奏的区别。在一年级上册《火车开了》一课,设计了开着火车的场景游戏,利用火车开动汽笛声呜-、轰隆声(四份节奏)、咔嚓声(八份节奏)等象声词,结合形态动作等,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感受四份、二份、八份节奏韵律,并在开火车游戏中发展学生的节奏能力。又如四分音符符合行走的节奏和速度,八分音符符合跑步的节奏与速度,结合着节奏读音,使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验、识别。教学中,配合以丰富多样的单声部的、多声部的训练形式,使学生不但不觉得节奏训练枯燥乏味,反而是他们极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游戏中、愉快的情绪里加深了对节奏的感觉和理解。
又如中高年级的课堂,可以扩展节奏内容,丰富节奏练习形式。如一个变换重音的练习过程:首先,教师写出一个连续八分音符时值的节奏谱。教师给出一个速度后,要求学生按节奏谱用手拍击。这段节奏看似简单,但是单一类型的节奏反而不容易掌握稳定和准确,学生的集体拍击容易使速度越来越快。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突出节拍重音,以此来稳定和统一学生的节奏。然后,教师在这段节奏谱上略作改变,成为不规则的重音标记,学生拍击。这个练习只改变了重拍音的标记,就又为这个练习赋予了新的意义。要求学生手拍、口读节奏,在节奏音节读作“ti titi ti”时,重拍音读作砰”,以示区别。再进一步取消口读,只用手拍击节奏,但在重拍音时拍击桌子,以强调、突出重拍音。这种游戏形式的练习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也启发他们进行重新组合、变化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天生具有活泼好动、好玩的天性。而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参与,在“玩”中悟、在“玩”中学。通过丰富的节奏活动发展对于节奏的感知、分离、记忆、多声部的协调配合等,经过经常的练习,儿童可以很容易地完成从歌曲中,甚至较长段落的歌谣中,进行背诵、敲击,或是从节奏识别歌曲,这对于培养儿童的内心听觉和节奏记忆都是很好的练习,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很好地解决了二声部节奏训练和卡农节奏练习,较好地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变化的节奏游戏,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3]《儿童心理学》方俊明,雷江华 主编 /2011-05-01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