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目前已确立了城市发展的TOD模式,这方面有不少的论述和专项规划。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发展特点,在短时间甚至很长的时期内,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一、城市结构固化,且全国各大城市的地理、人文、经济等发展各不相同,工作、学习、娱乐、居住、生活地点的随机性极大。这都给TOD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形成了极大的困难;二、不断增加的路网密度和公共交通线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学、工作、居住等的交通需求问题。但路网密度再高也是有限的,公交线路再多也不可能适应大部分人各个地点直达的需求,而换乘耽搁了太多时间,比如:为了让孩子多睡半小时,只能家长驱车送孩子上学,从而挤出因等待公交而浪费的时间给孩子睡觉;三、现在各种租赁交通工具:出租、网约、共享等,从各个方面满足了大部分的交通需求。但出租难打、网约难等(线路不理想还存在有单没人接的情况),影响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共享虽好,但大规模的共享上线,对城市交通是疏是堵还有待时间考验,上了规模人人都有唾手可得的廉价交通工具,使用频率大大增加,可能反而造成拥堵,不上规模则会出现取用、归还不便等情况,又达不到共享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不定线运营模式;探索
通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本人工作、生活经历,以及现阶段国家科技发展的情况,我提出以下公共交通(本文专指传统公共汽车)不定线运营模式的构思,欢迎大家批评、参考:
一、不影响现阶段公共交通的布局:公交停保场、候车站点不作任何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各城市需建立高度智能化的、统一的、连接所有停保场和所有公共汽车的大数据分析和指挥中心;
二、市民通过手机APP、电脑、各个站点设立的公交专用人机交互中心等,预先或即时自主设定起始和终点,以及大概的时间范围,指挥中心接到各个市民发出的需求指令(可以预见,是非常庞大的数据指令),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各停保场的位置、保有车辆数、单个公交车辆的乘载量、各路段的通行要求(如是否单行)等因素,计算得出即时的优化线路和发车时间,并对停保场的具体车辆发出始发指令,同时对此车辆进行随机编号,显示在现在此公交车辆前面的原线路LED指示牌上,然后反馈至用户手机、电脑、公交人机交互系统上,并提供多久到达该站点的信息,市民在候车点根据返回的车辆编号上车;
三、如市民需求的线路上正好有相应的公交车辆经过,且车辆还没有到达市民的候车点,则指挥中心将该车辆编号直接发送给需求者,并提供车辆预到达时间,市民按给定的车辆编号信息乘座;
四、此模式的其中一个优点是,可随意增加和减少站点设置,不受具体的线路、地点的影响;
五、公交车辆不设固定停保场,最终下班后停哪儿,指挥中心电脑根据运行情况,结合附近的停保场车辆保有情况,下达在指定停保场停车指令。
六、每个车辆运行编号在运行完一个单程后刷新(单程的长短、范围都可以事先设定),并接受下一个单程的运行指令。
七、驾驶员信息录入电脑,指挥中心根据制度安排车辆和驾驶员的作息时间;
八、对于收费问题,在现有公交条件下无须作任何改变,乘客约定的车辆到达后,乘客上车刷卡或交现金(虽然是不定线运营,但是单程长短有限制,大致和现在公交一个单边相当,成本也基本不变。单程结束则与所有乘客的合约全部结束,车辆乘客全部清空,不存在乘客赖座的问题)。在无人公交时代,则可以在手机、电脑、候车点自助终端上预交费,刷身份证或APP非接触式刷卡乘车。
九、不定线模式可以提高车辆利用率,规避定线车辆在低峰时期的空载率。并且在满足车上乘客要求的前提下,车辆可随时变线,接送冷僻站点的乘客(尤其夜间)。
十、此模式更适合将来的无人公交,且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营。
本人大学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毕业,个人能力有限,提出这个解决方案可能有些贸然。但是本着解决人们交通直达、节约时间成本的基本思路来展开,是否切合实际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愿意共同探讨更多技术细节。
(作者单位:贵阳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罗杰(1970~),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交通热点问题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