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存在问题及反思

2018-10-21 05:15邓武林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8期
关键词:师资培养课程评价课程开发

邓武林

摘要: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多数学校的关注,并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受着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在笔者所在区域呈现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质量不高,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势必也就导致了学生痴迷热衷游戏,缺乏对信息化设备的正确使用。面对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问题出发,用反思作答,希望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问题,反思,课程开发,师资培养,课程评价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1.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计算机课,最初在小学阶段也开设过。作为计算机课的时候,因普及程度不高,学习起来晦涩难懂。随着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更多时候是以游戏消遣娱乐的方式呈现,让人感觉无用。如果校长不加以学习了解,不能清醒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素养和技能对于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就很难得到重视。

2.受教学评价的制约。在小学生的学业测评中,还没有完全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测评内容,更没有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一致的严重不够。

(二)课时充足但教学内容开发不够。在《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指导下,学校从三年级开始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按全年教学时间39周计算,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毕业,总共要学习156学时,这个课时量是远远超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建议的上限课时量102学时的。实际上,现在学校使用的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的《信息技术》教材每册完成学习理论上只需15学时,如果教师不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挖掘,将有约23%的课时无内容可教。由此可能产生两种情况,一是教师让孩子自由玩游戏,二是被其他课程的老师挤占。

(三)信息技术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在小学教师培养体系中,少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大多数教师是转岗培训,也有部分是学习计算机专业,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后入职到教师队伍的。相比过去,教师的信息技术业务素质有所提高,但也不能完全满足现行教学的需求,整体比较薄弱。有的学校连一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没有,全由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

(四)信息技术课教师工作精力被严重挤占。随着学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信息设备的管理、维护上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机房管理、网络管理、多媒体教室管理、学校演播室管理、大小会议室音响管理、班班通设备维护、校园网站管理……信息技术教师承担了教学之外的大量服务工作,各类公开课上有他们调试课件的身影,大小会议中有他们调试话筒、录音录像的身影,日常工作中有他们调试网络和计算机设备的身影,不知不觉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重心从“教学”转到了“服务”,沦落为“杂工型”教师,课堂质量不高,教师专业发展困难。

(五)学生认知水平不一致导致教学难度大。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认知水平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果家庭信息技术设备及环境较好,父母的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学生在信息素养上也有较好的基础,反之亦然。小学信息技术课起始于三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尽相同,给教师班级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课=游戏课”,说起游戏精神百倍,听起信息技术知识就萎靡不振。

二、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学校应更新课程观念,完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性、普及性课程之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把信息技术课抓实抓好了,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培养才具备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會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的培养和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这门学科的教学。同时,学校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要考试的才重视,不考试的就忽视。学校可以在校内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入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考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师教学业绩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起教师和学生对该门学科的高度重视。

(二)校本化实施信息技术课,提高教学实效。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的《信息技术》教材充分考虑了全省实际,但具体到每个学校,也有需要调整、补充和完善的地方。为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实效,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就需要信息技术的骨干教师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选取学习素材,确定学习内容,让信息技术课堂呈现出校本化的特点。同时,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参与体验中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

(三)整体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减少专职教师服务性工作。学校充分利用校本研修项目、教师业务培训、教职工暑期学习等时机,着力开展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行动,提高普通教师使用、管理、维护、调试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能够很好地胜任教育信息化中的各项工作,解决和处理简单问题,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从各种各样繁琐的服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思考教学、研究课堂,更多地培训和指导教师。同时,作为专业性很强、要求较高的信息技术设备维护调试工作,学校可以采用外包服务的方式处理。

(四)探究“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式教学,培育一批业务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仔细研究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我们发现当中有很多是可以和其它学科的学习相整合的。比如:三年级下册中,“电脑简笔画”一课,就能与美术课教学相整合,“用拼音写汉字”就可以和语文课教学相整合。再如:四年级下册中“用word制作月历”就可以和数学课教学相整合。在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让不同学科知识间建立起横向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学习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相长,让“非专业”老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五)扎实开展学生信息技术社团活动,营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氛围。如果说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一个学科知识的普及和夯实基础,那么对应的学生社团则是让学有余力的孩子有平台、有阵地、有机会深入发展,纵向提高。对于孩子而言,最好的教育就是榜样的力量,当身边出现书法高手,那么这个班级的整体书写水平都会提高,当身边有绘画高手,那么这个班级的整体绘画水平都会提高,当身边有电脑高手,那么这个班级的信息技术水平都会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社团活动,如:电脑绘画、动画制作、机器人操作等,让有潜力的孩子得以提升,让他们成为带动孩子们深入探究信息技术的力量,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式。

不管接受还是不接受,信息化时代已以势不可挡之势向我们走来,不去适应,就被裹挟。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不能顽固不化,应该用积极的姿态去审视和思考,把孩子们从“信息技术课=游戏课”错误观念中拯救出来,去教给孩子们真正有用的东西,让他们具备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信息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邢云阁.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年第04期

[2]叶巨干.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的问题和反思[J].《师道·教研》2016年第10期

[3]那明明.小学教师有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猜你喜欢
师资培养课程评价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校园足球师资培养途径探究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欧美出版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三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