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涅槃后的美丽

2018-10-21 11:17王益红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案自然段文本

王益红

“让学生爱上语文,引领学生学好语文”一直是我不懈的追求,但是在实践中却常有些磕磕碰碰,甚至有时找不到方向。上学期,我参加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执教了苏教版第六册教材《海底世界》一课。如今回首那如同凤凰涅槃似的艰辛又喜悦的磨课经历,我似乎对语文课堂教学,对引领学生学好语文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

一、心中有文本——真正爱上语言

接到任务,我首先是选定教材。我把语文书翻了好多遍,也读了好多遍,似乎选择多了,反而难以定夺。打电话求助老师,老师说:“挑你自己喜欢的课文,只有你自己爱上了,才能让学生们喜爱。”如此简单的话却蕴含着永恒的教学哲理。于是我再次阅读教材,发现苏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都是科普系列的课文,有《恐龙》《海底世界》等。这些课文描写的事物趣味性强,语言干净利落,是我喜欢的,于是我选定教材《海底世界》。

细读文本,发现课文内容是多么的有趣有序。畅游海底,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能看到各种特点的海底动物,更能欣赏海底多種多样形态各不相同的植物。读完,谁都会情不自禁地感概: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再品语言,是那么的有表现力。如“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这个句子写的多规范,先总的写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用一个冒号引领下文,用上“有的像……,有的像……”,一个个短句排得多整齐,就像学生排着队出来做操,最后还跟着个小尾巴——省略号。再如第四自然段,海底有数不胜数的动物,作者为什么就只挑了这几种动物来介绍呢?细读文本,发现作者笔下的这几种动物的活动是那样神奇无比。这些动物有的速度极慢,有的速度特别快;有的能迅速后退;有的自己不动,作者就是这样选取最有特点的、最突出的动物来具体体现。

是的,我爱上了海底世界,爱上了《海底世界》。

的确,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硬的符号,它由作者赋予了生命,我们可以通过韵味浓烈的语言世界去体验五彩缤纷的生活,去实现心与心的沟通……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老师先要与文本对话,做到心中有文本,真正爱上那些文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语文的课堂”。这是何等的境界啊!一篇优秀的文章,其人物形象的鲜明、作品意境的深邃,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形象。教师当然要心中装有文本,用心去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去爱上那些语言。当你爱上它,在课堂上你才会树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信心;当你爱上它,你才会不负众望地成为众人中的首席;当你爱上它,你的学生才会爱上它。

二、心中有方向——真正实现目标

选定了教材,研读了文本,接下来当然是给课堂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位,就是确定课堂训练目标,确定老师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点,培养的能力点。就平时每一课时的目标定位,我力求做到两点:阅读写作,言意兼得;重锤出击,一课一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让我动力十足,我坚信,我这么做,学生是会有长足进步的。

本着这样的信念,我再次研读课文,去发现适合学生的训练点。《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文章,教材在结构上有一个特点——凸显总分结构,具体体现在:(1)全文凸显。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第二至五自然段紧扣问题具体生动地描绘,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揭示中心。(2)段落凸显。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具体体现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同时,这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都是先概括后具体写。再钻研文本,我发现每一个段落的具体描写,作者采用的方式与角度也不同。因此我给本课设立了一个全局目标:学生通过揣摩体悟,走进文本,加深认识先概括后具体的典型段落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作者具体描写的不同方式,并尝试运用。

教材中的文本有两个价值:原生性的阅读价值、创生性的教学价值。“爱上文本”意味着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也意味着我们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语文老师的功力更是体现在教学价值的发掘上,发掘课文的言语表达对学生积累语言、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防止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以及语文知识的庞杂化,我们对教材的教学价值要进行发掘与提炼,其实这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逐步融合与定位的过程。我们时刻要在心中明确方向,真正去实现这些目标。

三、心中有学生——真正关注孩子

在课堂目标的引领下,我精心设计教案,然后一次次地进行磨课。每次课后,我认为最大的不足就是总感觉学生没能进入状态,课堂教学没有那种“畅态”,为何?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了,已经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了,已经把多媒体课件做得无比精美了,可是,为什么学生们一个个兴奋不起来呢?我不停反思着,脑海中一直重现着许多特级教师上课的画面:学生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那样的课堂才是我追求的语文课堂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办公室一位老师的话让我顿悟。她说:“王老师,你的课上的很好了,课堂教学很流畅,看来教案全在你心中了。”这样一句鼓励的话,让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是的,我明白了,我放在心中的是我那设计的环环相扣的教案,我更多地追求“预设”环节的流畅。在我的课堂中,我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教学内容的“最大化”,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我口若悬河、激情澎湃,却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甚少。

有很多专家在听课后会这样来评课:在你的课堂上,你“眼中无人”,典型的“走教案”。只看一个细节动作:课堂教学时,你通常只是低头看放在讲台上的教案,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很少。我们也常听特级教师的课,你会发现,他们都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在黑板上写完板书后,并不是急着下一个环节,而是转过身来慢悠悠地从不同角度扫视教室里的学生,中间约有10~15秒的停顿时间。这么做是否浪费教学时间?这么做是因为在想后面的预设环节吗?不是,这就是“眼中有生”啊,这短短的十几秒,是来观察学生的,是来分析学生的投入情况,而他看到的就是下一个环节的学情基础,这是在课堂中发生真正学习的保证。

这些都是课堂细节,我们的课堂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构成的,这些细节折射出老师对待课堂的态度——是否眼中有学生。的确,教师发展到不同阶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关注点也会不同。也许还是新教师的时候,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顺利,而对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却无所顾忌。但是,随着在讲台前的不断历练,我们真的要改变自己,我们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只有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我们把期待的目光射入学生的心田,把由衷的鼓励送给学生,学生会在课堂上乐此不疲地阅读、探究,达到课堂学习的“畅态”。赞赏是一种关注,宽容是一种关注,等待也是一种关注;对视是一种关注,微笑是一种关注,瞪眼更是一种关注。让我们心中有学生,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的眼中才会有你!

我回首磨课的过程,那是一次次的思考,一次次的升华,更是蜕变。我明白了:心中有文本,真正爱上语言;心中有目标,真正实现目标;心中有学生,真正关注学生。相信,伴随这“三有”,我们一定会构建出智慧迸发的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教案自然段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秋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