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淼 高贺胜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微媒体的使用越发的普及,大学生作为微媒体的年轻使用群体对微媒体的使用有双刃剑的作用。如何合理合法的使用微媒体达到日常社交与学习沟通的机会是媒介使用者们关注的要点。本文章将结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当今微媒体视域下年轻学子们的媒介的正确使用与准确判断进行论述,希望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与网络文化能量传播做出贡献。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
2017年1月22日,第39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统计报告。到2016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比亚洲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1]2016,中国新增网民总数增加到4299万人,增长率为6.2%。当今处于21世纪的信息爆炸时期,大学生作为微媒体的最早普及群体已成为网络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群体。
一、微媒体的概述与普及原因
微媒体是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新型媒体形式。与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相比,微媒体生动地被称为“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媒体借助其新科技平台的帮助下实现了在短时间将碎片化信息截取高潮内容进行算法推送至受众平台的过程。受众,即用户实现了在后台对平台传播内容进行即时有效的互动,这种互动区别与传统的电影、电视的传播形式。尤其在借助3R技术可实现影像、声音与触感的真实体验,极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度。微媒体也以其传播速度块、影像效益大等特点即时性的传播于网络社交环境中,并强效影响着敞开式的网络空间中,呈现出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
微媒体的运用普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娱乐消费方式、生活行为方式。同时微媒体对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有着引导作用,推动了高校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微媒体时代下,用户兼备着消费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三者身份。在微媒体客户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得更多的用户能够更加便利与快捷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其中大学生以高关注度、高活跃度以及对信息的高敏感度成为最主要的微媒体使用群体,诸如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梨视频等客户端的用户群体,大学生占到很大的比重,所以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认识与使用影响着中国网络文明的进程。
二、微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大学生群体作为微媒体使用的主要人群,其使用率超过总人数的近八成。但在笔者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于微媒体的使用缺乏控制与引导,极容易沉溺于微媒体传播的大量碎片化且无效化内容中。甚至在不经意中大学生会成为社会谣言的传播者与网络暴力的滥用者。根据石家庄部分高校的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大家使用微媒体主要借助手机与平板电脑进行过度的娱乐,很少真正用于学习中。譬如:看直播、刷抖音、打网游。更有少数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触犯国家法律与道德的底线。由于大学生群体没有系统的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导致对微媒体不能正确、有效的进行使用,更有甚者会迷失自己。以上现象会极大的浪费大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对国家、社会、家庭与学生个人造成潛在的危害与损失。作为国家的栋梁的大学生群体需要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科学。系统的引导中认识微媒体、明确正确的立场与身份、利用微媒体提高学校效率、增加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最后将身份由用户转变为微媒体内容的创作者或平台的监管者。
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探究
逐步实施跨学科网络教育实践模式。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各高校应根据各自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定位,将媒介素养的教育从枯燥的一门选修课课改革为能够融会变通进各自专业课程的必修课。所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建筑,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巧,同时应考虑将媒介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高度融合,使学生在低年级接受专业入门基础启蒙时就建立对媒介素养的理论认知,逐渐晋升到中年级专业理论课程时形成对媒介使用的娴熟掌握,在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大量实践课程中养成对媒介综合使用情况的实践把握。所以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摆脱一门通识类课程干燥乏味的讲解模式,并伴随着专业课程的认识逐渐立体丰满。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逐渐融入到大学生的高等教育中,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必然。当前,培养适应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已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在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教育的新目标和任务。然而,由于学科、专业和领域的差异,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上存在着不平衡,甚至一些地方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很低。这导致大学生面对信息时缺乏认知、判断、认知等能力,因而存在误区,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样,它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想冲击和困惑,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仍需加强推广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