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丽莹
摘要: 文章主要围绕小学音乐教育内部进行德育渗透进行叙述,对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然后指出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措施,希望相关人员能够充分利用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德育渗透;策略
1 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在不断加快,其中相关人员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从小学入手,通过音乐方面的教育,实现良好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从小的德育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
2 开展小学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工作中的作用
2.1 利用音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高尚情操的培养
音乐是具有美感的,歌词、音律、曲调等全部都富有美感,音乐可以通过这些将美的感受进行传递,甚至能够和听众产生一定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音乐可以影响人们的心情,具有十分强大的感染力。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能够传递给学生自身富有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意蕴,能够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且相较于传统的说教,音乐以更加委婉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着正能量。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受到音乐的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行为的转变[1]。
2.2 利用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关系,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更加强调情感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感动听众,并且这种感动的现象可以进行传递和分享,即便是不同社会身份、文化背景、学识阅历的人,也可以对同一种音乐产生强烈共鸣,从而有利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生活,也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社会,提高学生的适应性[2]。
2.3 利用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提升个人魅力
音乐能够对学生进行熏陶,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个人魅力,并且很多学生在对音乐进行欣赏的时候,经常会在内心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反思,由音乐引起的心理投射相较于其它艺术,更加具有集中和深入的特点。学生在欣赏和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会受到音乐美的影响,自身的魅力也会不断提升,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3]。
2.4 利用音乐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其中音乐作为一门学科,也具有培养学生的作用,但是相较于其他科目,音乐更加具有特殊性,音乐可以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諧发展。并且在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出来了对乐理知识进行教育之外,还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渗透教学,其中可以将德育渗透到这个过程中,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 德育渗透策略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开展
3.1 通过音乐教材,将德育意识进行渗透
教师需要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树立自身的德育意识,同时也需要将德育意识渗透到日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将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同德育知识进行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德育思想。具体看来,教师可以深入到音乐教材中,将教材中的曲目按照板块进行分类,具有明确思想教育目的的音乐和具有类似思想教育目的的音乐都可以按照板块进行授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3.2 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利用音乐背景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并不成熟,在教学的时候往往需要老师利用形象化的语言对其进行引导,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和德育知识学习,教师需要积极利用音乐的创作背景,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师在进行《闪闪的红星》这一乐曲教学的时候,可以对其创作背景进行介绍,然后利用充分利用影视等资源,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3.3 积极进行音乐歌曲的演唱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积极利用演唱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音乐曲目的记忆程度,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相应的思想和情感记忆,不断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
3.4 利用有效的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作为一种偏艺术性的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也可以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团结意识,认识到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4 结束语
文章将德育渗透工作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展策略作为叙述的主要内容,优秀人才需要从小培养,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不应该浪费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需要正确认识音乐教学的话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德育渗透工作。
参考文献
[1]陶海燕.“乐教”思想启迪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7(8):21.
[2]简蝶坤.浅谈在小学数学“研学后教”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7):135-136.
[3]罗洪希.浅谈小学陶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少儿美术,2017(11):42.
[4]魏春梅.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考试周刊,2018(26):18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