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培泉
摘要:要想提高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成绩,仅仅凭靠老师一人之力是不行的。学生的学习必须以课堂教学、学校教学为主,课外教学、家庭教学为辅,并使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校内外各自的优势,使孩子的学习得到更大的进步。学习数学主要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获取知识,重视的是方法;应用知识,强调的是策略,所以要较全面德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智体美;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又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数学思维决定了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作为一名小学的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全面的掌握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成绩呢?笔者认为每位教师不仅要做到备课要细、上课要活、辅导要勤、批改要精,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视同仁重视,学困生
学困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知识链条严重脱节,从而导致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体会不到一丝的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要提高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转化学困生,让他们能轻松快乐地学习,让他们也有好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像重视优等生那样关爱学困生。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课堂教学中,作业批改中,练习设计中,课后辅导中,对两种类型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优生侧重挖掘潜力,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学困生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对这部分学生要有所偏爱,及时给予补缺补差。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通过研究每个学困生的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帮教计划。除了在学科知识点上及时进行补缺补差外,还需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困生的意志和毅力。在实施帮教计划的前期,教师要善于找出他们的优点、特长和潜在能力,在课堂上尽量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之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在实施计划后期,要注意培养学困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学习是项艰苦的劳动,需要持之以恒。
二、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相信都不会做得太差。孩子们数学成绩差,无非是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因为没有兴趣,所以厌学,甚至放弃学习。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首先要着手从提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一系列有利的教学手段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孩子们厌学、弃学的现象。
邱学华教授有一句名言:“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使学生喜欢数学。 数学老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都教得讨厌数学;反之,数学教师能把学生都教得喜欢上数学,乃是最大的成功。”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营造轻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氛围,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而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孩子们近日的喜好,然后结合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规律,设计接近孩子们认识的教学方案,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亲切的语调才能逐步让孩子喜欢上数学课堂,喜欢上数学。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是小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容易产生学习的疲劳。例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如利用口算、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四、正确评价学生以提高学习积极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让学生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识自身主体作用,克服畏惧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差生,可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赵军等.数学教学,走向对话[J].数学教育学报,2008,(6):ii
[2]張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77
[3]孙灿霞.“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