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王春莲
【摘 要】中医认为,情志不舒、过度忧郁等会导致肝气失调,并伤及脾胃,使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这样就会诱发各种肠胃疾病。
【关键词】七情变化;易致胃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中云:“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虞抟在《医学正传·胃脘痛》中言“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太过,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例如吃饭的时候如果一谈论起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那么吃饭马上就没有胃口了。还有在生活中一出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会茶不思饭不想,不仅如此,甚至还会出现腹部饱胀感,有时候还可能出现疼痛、暖气、胸闷等症状。其实这都是精神因素对肠胃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思伤脾”。中医认为,思为脾之志,古人也有“苦思难释则伤脾”之说,如过度思虑,可使脾气郁结。气结则胃呆,胃呆则不食,胃纳减少,水谷之精微则无从产生,反而造成脾气虚衰,运化无能,导致一系列的胃病发生。
中医认为,情志不舒、过度忧郁等会导致肝气失调,并伤及脾胃,使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肠胃的储存和排空功能受到影响,这样就会诱发各种肠胃疾病。如长期的心情不顺畅、精神紧张就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导致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等症状。而愉快的心情,则会促进肠胃的消化功能、开胃进食。所以胃病患者平时应该有意识地注意调节自己的情志,通过调节情志来对疾病进行心理治疗。
近代不少专家学者通过临床研究,认为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频繁的七情刺激所致,特别是忧思恼怒,引起肝胃不和,气滞血瘀,气血失调。因此,在胃病的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一旦患病更应注意乐观、开朗,在治疗上采用疏肝和胃之法,通过恢复肝之疏泄功能,调畅情志,达到治愈胃病的目的。
1 过怒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忿怒伤肝,肝失疏泄,则肝气横逆,势必乘克脾土,影响脾气的升清及运化。故当人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曰:“怒气并于肝,则脾土受邪”,临床上郁怒伤肝,肝郁化火,也可犯胃,或致胃火上炎,或灼伤胃液,而成胃阴亏虚,或致胃气郁滞。正如《血证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2 过忧
“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忧伤肺”,忧为肺之志。
若过度忧愁,则肺气郁滞,累及脾胃,其健运失职,波及胃腑而出现脘腹痞满,不欲饮食等病 证。正如清代医家沈金鳌言:“忧者,肺与脾病也,忧为肺病,肺与脾同称太阴,同引气以给众脏,肺即成忧病,则闭结不解,气困于内”。
3 过思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思伤脾”,《素问·举痛论》云﹕“思则气结”。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及胃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不解事情,最好就不要去过度思考,否则心中不顺则有可导致“气结”,继而出现胃之疾患。
所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气衰,元气不足……阴火得以乘其位”,说明情致过度是导致消化系统“损耗元气”,使脾胃功能衰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防忧过度,使脾胃有一个良好的运化功能的环境。
4 结语
胃病患者要特别注意把握自己的情绪,注重对自己病态心理的调节,通过调节情志来对疾病进行心理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防怒、防忧、防思虑过度,使胃有一个良好的运化功能的环境。
胃病患者在治病时首先要安定自己的情绪,转变心态,树立必愈的信心和勇气,敢于同疾病做斗争,不要让疾病的痛苦及一切不良情绪来控制自己。经常保持心情开朗,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和畅、坦荡、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就一定能战胜病魔,
[参考文献]
[1]王洪图.《内经》,中医药高级丛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2]危北海.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中医学刊,2006,
[3]杨杰.自拟和胃止痛汤治疗胃脘痛128例临床研究.世界中医药,2012,7
[4]杨杰、王春莲.试论痰瘀同病同治探究.健康周刊,2017,7
作者简介:杨杰,讲师,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宣传信息科科长,合江少岷职校医学教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痰证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发表各类文章400余。
王春莲,执业中醫师,合江少岷校医学教师,发表各类文章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