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洁
“报告,我想种草莓”
在课程游戏化之下,我们越来越多地提到让幼儿自主学习。因此,在选择种植什么内容时,教师没有马上替幼儿做出决定,而是采取了调查表的形式: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孩子们拿着调查表和父母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不仅增进了亲子互动情感,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对于当季的绿色植物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老师,老师!我们可以种草莓吗?”“我们可以种葡萄吗?”“我喜欢吃西瓜。”基于孩子们一开始选择的这些内容,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一次集体活动——《十月,我可以播种什么》。在活动中有别于之前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述,此次活动中,孩子们化身一个个小小讲述员,手持调查表向小伙伴们讲述当季可以播种的绿色植物。杨杨:“在我们苏州地区,奶奶说现在可以播种大蒜,而且播种不久就可以长出来了,再冷一点就不行了。”好多小朋友纷纷附和,都说可以种大蒜。“那为什么不可以种草莓、葡萄、西瓜呢?”我主动追问道。孩子们马上有了回应,博文:“老师,其实我们现在吃的草莓,大多是大棚里面来的,最好的草莓是每年春天的三月和四月。”“是的,而且很多大棚里面的草莓都会被打激素,所以我们不能吃太多。”一旁的豆豆补充道。也许在种植活动之前,我们可以很简单地告诉孩子们:我们要播种大蒜,大家从家里带一些过来吧!但是,这样的过程对于孩子的经验没有任何的提升,“以问生疑,以疑促思”,由孩子主动发起的种植内容,激发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其积极思考与交流,使幼儿的知识在原有的层次上得到提升和拓展。
“报告,蚕豆上有小洞洞”
在经历了大蒜的种植之后,孩子们在十月底与蚕豆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孩子们收集了许多的蚕豆准备进行播种,在播种前我们同样进行了集体教学——《豆豆知多少》,孩子们对于豆豆家族有了全新的认识:蚕豆、黄豆、黑豆、绿豆、红豆……到底它们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点、在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呢?通过集体活动,孩子对于豆豆的兴趣非常大,因此我们开展了種植活动。在种植前,孩子们很开心地拿着手中的蚕豆,细心的静雅突然发现:“老师,我这个蚕豆上面有一个黑黑的洞洞,是什么呀?”经过一番学习,孩子们了解了蚕豆上的小洞洞是被虫子给咬了。“那老师,这颗豆子还会发芽吗?”多多迫不及待地问着,孩子们也都一副很好奇的样子,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请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发现。于是,在半个月后,一次中午散步途中,多多很激动地对我说:“老师,老师!我的蚕豆没有发芽,昕昕没有洞洞的蚕豆就发芽了。”孩子们自己发现原来被虫咬过的蚕豆是不会发芽的。幼儿的提问是一种新的认识,是其需要与自身已有水平不相适应的具体表现。
在种植活动的开展中,对于孩子们提出的疑问,我始终持欢迎和鼓励的态度,正式而不敷衍,不对孩子的提问一笑置之,不嘲笑孩子的提问,否则会使孩子再也不想发问,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应有的好奇和热情。但是,孩子们会在问题中逐渐地成长,当幼儿对种植过程和植物的生长变化产生疑问时,我们要做的不是马上给出答案,而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不同种植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自主探索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报告,大棚倒塌啦”
随着大蒜与蚕豆的逐渐播种,天气严寒,我们开始进入了冬天的课程,种植活动和主题活动同步开展,并成为主题活动的拓展和延伸。集体活动《动物的过冬方式》《植物怎么过冬》陆续展开之后,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种植地里的绿色蔬菜,我们的蔬菜怎么办呢?通过调查表、查阅相关资料、集体讨论之后,我们决定要给蔬菜搭建大棚,也确定了需要的材料:竹竿、塑料薄膜、毛线、剪刀等。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一次小组合作的大棚搭建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尝试了打结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活动看似热闹地结束了,但是过了几天,孙xx却发现:“老师,大棚好像飞起来了”“飞起来了。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与孩子们一起进行实地观察之后,又一次的讨论诞生了,陈xx率先提出了问题:“我上次的竹竿好像弹出来了,没有埋到泥土里”;王xx难过地说着:“我打的结已经散架了”;陆xx补充着:“我的绳子也散了。”于是在孩子的意愿下,我们准备了第二次的大棚搭建活动,在活动前,我们基于上次活动出现的问题——打结,不仅再次学习了打结的技巧,更是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固定工具:毛根、毛线、胶带、丝带、系紧绳等等。到底哪一种不会散掉?在大棚的重建中,孩子们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发现。总之,在实践中建构孩子对种植活动的体验,是丰富孩子积累探索经验的有效途径。在大棚的搭建中,我们引导孩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帮助孩子构建了相关搭建经验。
结语
只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宽松的种植环境,依托游戏化课程,让幼儿通过自由地探索、主动地实践获得新的经验,让世界上这本最美妙的书变成幼儿释放天性、关注生命的源泉,幼儿便会愈加灿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