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变“满堂灌”、反复操作、重复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在新课的引入上,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活动源于问题意识,如果没有问题意识,新的问题也就不可能提出,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应提醒学生:“注意一下,能不能从我们周围看出问题”。每堂课的引入都选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较熟悉的现象或事物,而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学生不了解的,或者不会解释的,能够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引入苏科版八上《光的色彩 颜色》一节时,首先教师播放多媒体片段:舞台上歌星正在演唱,画面上出现变幻的灯光。然后出示“同学们有谁知道刚才舞台上共出现了几种灯光?我们能看到五光十色的世界,但有一些人却看不到,是哪些人呢?请你说出什么时候你看不到物体?人要看到物体的条件是什么呢?平时我们看到的光是从哪儿来的呢?你看到的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你看到的物体颜色相同吗?家里的彩电屏幕颜色是怎样的?”等一系列问题。其次,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如我们南京市教研室编制的《南京市初中物理教学建议》一书中,用问题串突破难点,使各类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答案,分别找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这使得学困生一点一点地找到自信,并为好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在学生掌握了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目,这是非常难的一步,但它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分层,就本节课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知识设计不同的题型,如应用题型和理解题型找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设计;而一些基础题型找学习速度慢、接受能力弱的学生设计。这种分层教学法只能教师自己知道,不能向学生表露,否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对学生的回答,即使不合题意,不合要求,无法解答,教师都要积极回应,不要责怪,要用信任的、鼓励的目光去面向他们,以亲切的、并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激励他们、疏导他们,以增强他们探索知识的信心,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步提高。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精选一些习题,设计一些多角度的、多层次的、多答案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或发动学生一起编题、解题和评题。题目可以是一题多变,也可以是一题多解。如测密度、速度计算、金属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等问题,都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考虑。通过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对问题不断地联想、推广、变化,由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集中思维,拓展转变为多方位发散思维,以形成多条不同的思维链。在教学中,应常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在讲电学时,电压是初中生感到最抽象、最难理解的概念,教师在讲解时,可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水流做功类比电流做功,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新思维。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苏科版八下《大气压强》一节中,书上是用易拉罐做实验,这个实验即使由教师来完成也不容易成功,关键点是如何密封罐口,在用酒精灯加热到罐口出现“白雾”时停止加热,然后可以用一枚硬币放在罐口,再用橡皮泥(或者面團)堵住罐口,这样实验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演示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而且操作也很简单:首先课前把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要求每组准备一个矿泉水瓶、两个一次性纸杯(一杯盛冷水)和一个脸盆,教师准备几瓶开水,在实验前先说明注意事项,学生用一次性纸杯向矿泉水瓶中灌适量开水,用力摇晃瓶子,然后倒出热水,迅速盖紧瓶盖,用冷水浇矿泉水瓶,我们会听到“啪啪”的声音,同时看到瓶子变瘪了。这样改进后实验现象明显,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课后,再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评选出优秀作品奖、创意奖等,尽可能做到大面积奖励,从而来鼓励学生参与。
塑造学生的创新个性
如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物理知识在军事上的应用:红外技术、隐形技术、激光技术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同时针对教材内容,安排一些物理实践活动。如在学完苏科版八上《物态变化》一章后,可以布置学生“厨房中的物理知识”的物理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去感受、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发展对于科学的兴趣爱好,扩大知识面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结语
创新教育要落到实处,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也绝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本文提到的只是教学中的一些小小体会。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点滴开始,就会“人人是创新之人,处处是创新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