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坏死性肠炎的防治措施

2018-10-21 00:29杜洪生
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畜禽防治

杜洪生

摘要:坏死性肠炎病以肠道出血坏死为特征,发病急,死亡率高,主要致病菌为产气荚膜梭菌。现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诱发因素、临床特征、剖检病变、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坏死性肠炎病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坏死性肠炎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特点是发病急和致死率高,给畜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坏死性肠炎病发病率升高,所以广大养殖户和兽医临床工作者应对此病更加重视。

关键词:畜禽;坏死性肠炎;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6-0105-01

1 病原学

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尤其产生的外毒素和各种有毒酶类致病。适合在血平板上厌氧培养,可以发酵麦芽糖、葡萄糖、蔗糖和乳糖,硝酸盐、触酶和明胶液化试验阳性,在石蕊牛乳试验中呈爆裂发酵状态。

2 流行病学和诱因

研究表明,使禽类发病主要是A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在我国A型流行较为普遍,主要是由其产生的a毒素致病,另外也有文献显示一种新型的NetB毒素也是引起家禽坏死性肠炎的主要病因;高发季节为潮湿闷热的夏季,散发后迅速流行。普遍认为引起哺乳及育肥猪轻度的坏死性肠炎的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致使新生仔猪坏死性肠炎的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四季皆可发生,对3日内的仔猪致死率达100%,随日龄的增大易感性逐渐下降。

发病原因主要是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导致胃肠菌群失调,如饲养过程中通风不良、饮水不洁、饲养密度大,卫生状况差引起肠道黏膜受损,产气荚膜梭菌大量侵入繁殖产生大量的外毒素及有毒酶类;球虫的感染损伤肠黏膜后小肠的吸收功能减弱;药物滥用导致的胃肠菌群失调,梭菌大量繁殖;免疫抑制疾病和一些应激状况均可诱发坏死性肠炎。

3 临床特征

禽类坏死性肠炎常发于畜禽的小肠后半段。急性病例迅速发病,没产生任何临床表现便倒地死亡;慢性型病程长,家禽精神萎靡,消瘦,肉髯发紫,排煤焦油样黑便,生长发育受阻。猪坏死性肠炎高发于空肠。最急性型排血便,一天之内死亡;临床最常见的是急性型,排红褐色带有组织碎片的血便,病猪瘦弱,第三天死亡;亚急性型主要特征是畜禽连续出现腹泻,1周之内死亡;慢性型病程长,发展缓慢,畜禽长期腹泻,最终死亡或停止发育。

4 剖检病变

病禽剖检,腹腔有浓重的腐臭味道,见小肠后段明显变粗,黏膜充血,肠道内充满气体,丧失弹性,内容物混有鲜红血丝,严重时肠道呈黑紫色,剥离内容物后可见肠壁存在出血斑点或条索,严重时肠壁附一层可以剥离的伪膜。病猪剖检,空肠和结肠螺旋处肠壁增厚并出现深深的褶皱,并附有黏液,肠黏膜充血、出血,严重者变性坏死。

5 诊断

禽坏死性肠炎病多与球虫病并发,除依靠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外还需要借助实验室诊断。刮取小肠病变部位内容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菌体形态和虫卵的有无进行判断;病料接种鲜血平板或TSC卵黄平板,观察菌落溶血性和分解卵黄状况进行诊断;选取典型菌落接种牛乳培养,观察是否有牛乳爆裂现象产生;以及药物敏感型等试验均可进行辅助诊断。猪坏死性肠炎病可以通过临床上的生长发育迟缓、长期腹泻、血便,以及病理变化和流行特点进行初步判断。进一步确诊可进行实验室诊断,如组织学检查,PCR确定病原等。

6 防治

常用的西药有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等,若禽类遇球虫混合感染需要再添加抗球虫药物。有报道显示中药止泻散对于畜禽坏死性肠炎病的治疗也起到不错的效果。由于人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非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益生菌类药物。研究表明畜禽直接口服益生菌制剂可以帮助恢复胃肠道菌群平衡,以减少抗生素对畜禽机体的损失和危害。另外还有一些新型疗法,如美国某公司研制的蒙脱石散吸附剂可改善畜禽的腹泻症状,减轻肠道黏膜损伤,保护好胃肠道正常;有研究显示研制的噬菌体混合剂可降低坏死性肠炎病鸡死亡率;科研人員发现限饲法可从发病机制人手维护畜禽胃肠道稳态,使畜禽肠道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内,保持肠道菌群健康。

7 小结

由于畜禽坏死性肠炎病发病急,所以该病的防治还是以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控制好畜禽饲养条件,保证营养,全价饲养;保持畜舍清洁、环境卫生、通风良好,定期消毒;保持畜禽肠道健康,有一个完整健康的微生态平衡;冬季保暖、夏季避暑,免疫工作及时进行,提高机体整体的免疫力,减少应激刺激来预防该病的发生。另外,不断深入研究可以替代抗生素的疫苗与药物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治坏死性肠炎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畜禽防治
种养结合的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运用分析
浅谈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必要性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早春预防畜禽感冒五措施
如何做好春节期间畜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