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良
摘要:蛋雞组织滴虫病通常是夏季比较常见的一种原虫病,有时在卫生较差或者在温暖潮湿的时节也会发生。雏鸡15~60日龄感染后会影响生长发育,而超过150日龄感染后会使其产蛋量降低,但没有其他明显症状。若未及时进行治疗,会促使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严重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防治。
关键词:蛋鸡;组织滴虫痛;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6-0110-01
1 流行病学
虫体生理特点。组织滴虫的生长发育比较简单,属于单宿主型,即整个过程中无需中间宿主的参与。虫体可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导致垫料、饮水、饲料以及饲养用具等被污染,当健康鸡采食以上污物就会被感染。虫体具有很强的繁殖力,一般侵入鸡体1个虫体能够在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并生成较多的组织滴虫。
发病特点。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气候温暖、雨水较多季节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通过实践发现,发病率最高的是15 -60日龄鸡,150日龄蛋鸡具有较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2 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羽毛污秽、松乱,双翅下垂,躯体蜷缩;发生下痢,排出绿色或者淡黄色的粪便,严重时粪便中混杂一些血液,少数病鸡粪便中含有较多血液;体重下降,机体消瘦,部分死前还表现出痉挛;个别死前头部变成暗紫色。病程通常能够持续大约9天,最后发生死亡。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鸡,主要是盲肠和肝脏发生病变,其中盲肠一般呈两侧发生病变,个别轻度病变时为单侧发生,往往是肿大、变短、增粗,触感坚硬,将其切开可见内壁肥厚,里面含有大量豆腐渣样的渗出物或者坏死物,且层次结构清晰,外周为一层层干酪样的灰白色坏死物,中心为黑红色的血凝块;肝脏外观如同铜钱状、菊花状或者钮扣状等,中心部位颜色变暗,且发生肿大,存在弥漫性的黄色坏死灶,有时肝脏只出现局灶性或者弥漫性灰白色的坏死灶,少数肝脏存在肿瘤样变化;严重病变时,或受到某些诱因的刺激,可导致肝脏破裂、出血。有时由于盲肠发生穿孔而引起肠壁黏连、腹膜炎。
4 实验室诊断
盲肠黏膜刮取物检查。将盲肠剪开,清除内容物以及肠黏膜上的坏死痂,刮取盲肠黏膜表面,将病料放在载玻片上,滴加少量温度为40℃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液体中存在椭圆形或圆形的虫体,且有一个折光性的囊泡状核位于胞质中央或偏侧,往往单个散布或者成簇分布。
组织学观察。在病死鸡体内取发生典型病变的盲肠、肝脏组织,放在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进行48 h固定,接着用流水冲洗,再使用梯度乙醇溶液进行脱水,然后使用二甲苯处理至透明,采取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厚度适宜为4 μm,经过H.E.染色、镜检。结果发现:盲肠,可渗出纤维素性物质,黏膜发生充血、出血,上皮细胞发生脱落,固有层存在红色的椭圆形或者圆形虫体,并浸润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异嗜性粒细胞,严重病变部位的肌层内也会出现病灶,其中含有虫体;肝脏,坏死灶外围区域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崩解,中心的肝细胞也发生坏死、崩解,并会形成质地均匀的团块,其中分布有大量虫体、巨噬细胞,且均匀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胞浆内也寄生有组织滴虫。组织滴虫的包囊通常是沿着门管区分布,且相比于周围的肝组织着色较浅,包囊往往会形成四叠体、五叠体或者六叠体。
5 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在病鸡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00 mg甲硝唑6万IU维生素A 15 mg维生素K3,每天3次,连续使用5天;症状严重时,可采取个别填食喂药,即取适量的甲硝唑、护肝药物.充分磨碎后与少量饲料混合,再添加适量水,搅拌均匀后填入病鸡嗉囊内,每天2次,通常经过2~3天即可明显好转。该病不仅可使用甲硝唑治疗,还可使用痢特灵、异丙硝咪唑等,其中痢特灵在饲料中添加0. 04%的比例,混合均匀后任其自由采食,连续使用10天;异丙硝咪唑在饲料中添加0.025%的比例,连续使用7天;但都要求同时使用适宜的保肝药物,才可确保治疗效果较好。
加强饲养管理。鸡场要求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且每次进鸡前都要将舍内杂物清除干净,接着用水进行彻底冲洗,然后进行全面消毒。如果场地条件允许,可进行连续消毒,并空置7~12天。如果鸡群采取散养方式,应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且确保场地干燥。育雏阶段,最好采取网上饲养,防止接触地面。确保鸡舍环境卫生良好,经常清理粪便,并采取集中堆积发酵,以将大多数病原杀灭。另外,可饲用中草药方剂来预防该病,可取40 g白头翁,苦参、双花各12 g,秦皮、黄连各10 g,20 g乌梅,郁金、白芍、甘草各15 g,加水煎煮后供大群饮用。此外,鸡群还要定期使用驱虫净来驱除异刺线虫,一般按体重使用40~50 mg/kg,添加在饲料中混饲。鸡群出现发病后,要立即对饲养场以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清扫,接着使用20%消特灵溶液进行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