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效华
摘要: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指呼吸道感染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综合症,主要临床症状是呼吸困难、经常咳嗽等。该病不仅会导致病猪直接发生死亡,更加严重的是导致机体饲料利用率下降5%~25%、增重速度减缓5%~25%、出栏日龄延后15~20天,且会长时间携带多种病原体,严重损害養猪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发病机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饲养管理;免疫接种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6-0101-01
1 发病机理
一般来说,猪呼吸道自身就具有三道防线用于抵御外源性病原菌和异物的侵入。鼻腔是第一道防线,经由过滤来防止湿润空气以及空气中的灰尘颗粒进入呼吸道;支气管纤毛是第二道防线,用于黏附进入呼吸道的病原体,并将其清除;免疫调理素和肺部巨噬细胞是第三道防线,能够清除病原体。气源性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各种细菌,例如支原体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丝状蛋白质,其具有附着、黏连的作用,帮助支原体在细支气管以及支气管的纤毛顶端附着,导致纤毛上皮细胞出现病变或者发生死亡,甚至还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层被进一步破坏,造成纤毛出现萎缩或者发生脱落,使其正常功能减弱或者受到损伤。另外,猪感染支原体后还可能发生免疫抑制,导致淋巴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降低,抵抗力减弱。由于支气管和气管的纤毛被损伤,使其无法有效地防止气源性病原体侵入呼吸道和肺部,也无法及时将各种呼吸道异物清除干净。
2 流行病学
主要病原。该病通常是由于感染一种或者多种致病微生物而导致猪肺部发生病变,造成肺部免疫力减弱,从而使继发性致病微生物趁机侵入,诱发更加复杂的症状。该病的激发者为猪肺炎支原体,由于其存在导致机体更容易感染猪圆环病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毒以及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特别是猪支原体病和蓝耳病会导致呼吸道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发生变化,使机体黏膜免疫抵抗力降低,从而容易感染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发病特点。该病通常是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容易发生,有时5~12周龄的保育猪也能够发生,目前甚至能够提前至断奶后2~3周出现发病,一般在40~50日龄或者转入保育后2周内发生。发病率一般为25%~60%,但死亡率只有5%~10%,一般越小日龄猪患病后越容易死亡。该病通常呈散发,有时也会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在气候寒冷的季节发生。但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容易发生应激,则该病可在全年任何季节发生,其中在秋末、冬季、初春以及气候多变、季节交替时相对更易发病,这是由于此时的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使其免疫力降低,从而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出现发病。
3 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程初期,病猪全身体表皮肤潮红,气喘、咳嗽,停止采食,但能够饮水,尿液发黄,粪便干燥,体温升高至40. 8~41.7℃,呈稽留热,通常能够持续5~7天,有时甚至能够长达9天,还会造成患病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或者产出死胎。病猪呈现急性发病时,会突然发生死亡。大多数病猪会从急性转成慢性,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或者停滞,机体消瘦,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容易发生死亡,即使耐过大部分也会变成僵猪。
剖检可见病猪肺脏发生花斑样病变或者间质性肺炎;淋巴结发生肿大,略微充血、出血;部分胸腔、腹腔可渗出纤维蛋白,胸腔存在积液,严重时会发生黏连。肺脏膈叶、心叶和尖叶的前缘实质都如同肉色,即变红变紫,且硬度增大,并伴有心包炎症状。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如需引种则禁止引进隐性感染猪或者病猪,且猪到场后必须进行40~120天的隔离饲养,且按照程序进行预防性投药、免疫接种,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混群饲养。养猪各个生产环节要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并要求每批猪、每个单元的来源相同、大小接近,且每批猪之间要加强间隔。日常管理中要保持猪舍环境卫生良好,确保清洁、干燥。
免疫接种。根据猪场当地的疫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主要是对猪肺炎支原体病、猪瘟、猪肺疫、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加强免疫。如果猪场条件允许,可定期采血进行抗体水平检测,并根据结果适当调整免疫程序,保证免疫效果良好。疫苗要根据猪场的疫病情况以及病原种类进行选择;根据疾病的发生阶段适时进行疫苗接种,禁止随意接种。一般来说,猪群未感染过疾病或者没有受到威胁时不进行疫苗接种,正在发病时则不进行疫苗接种,抗体滴度处于最高水平时不进行疫苗接种。猪接种疫苗前后1周内,不可使用抗生素,并避免发生其他应激,防止免疫效果变差。
建立免疫监测制度。猪群要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主要包括猪瘟、猪流感、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副嗜血杆菌、喘气病、链球菌病等,从而掌握猪群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隐性带毒猪要立即进行淘汰,使猪群得到净化,从而切断该病在猪群中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