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营
摘要:鸡气囊炎通常是由于上段呼吸道发病后逐渐扩散至气囊而导致的一种常见呼吸性疾病。该病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在气候多变的春秋季节以及饲养环境改变时发病率较高。该病特点是急性发病、快速传染、病程持续时间长、不容易治愈,只要未有效控制,就会大量死亡,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鸡;气囊炎;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6-0079-01
1 病因分析
生理因素。禽類具有上呼吸道、肺脏、气囊、骨骼彼此连通的特点,导致机体构成一个半开放的系统,因此存在于空气中病原微生物非常容易侵入上呼吸道侵入机体,导致全身感染,这也容易发生气囊炎的一个主要原因。只要病原微生物突破呼吸系统的黏膜屏障,就会快速通过气囊侵入胸腔和腹腔,导致内部器官发生感染,临床上就会呈现出气囊炎。
环境因素。饲养环境恶化也是引起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常见为舍内温度大幅度波动,早晚或者日间温差波动达到7~10℃以上,加上过舍风速较快,即形成贼风穿舍等,会导致雏鸡群发生最强烈的反应,而育成鸡群大部分个体会发生即时性不良应激,使其容易感染病病原微生物而引起发病。舍内卫生管理不严,没有加强防疫消毒,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有害气体,饲养环境严重污染、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容易诱发该病。特殊地理环境下或者特殊季节,气候明显干燥、空气湿度过低等,都能够诱发该病。
营养因素。主要是由于日粮搭配不合理或者饲喂方式不规范,导致鸡无法摄取均衡的饲料能量物质、蛋白、微量元素以及水等重要营养物质,或者摄取较少,尤其采取密集型饲养,往往无法供给充足的某些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E等,导致鸡群发生严重的应激,只要稍不注意就会使其体质变差、免疫力减弱,促使内、外源性病原占据竞争优势,从而诱发相关的呼吸性、消化性疾病。
病原感染。临床上,主要是以下病原体容易诱发该病:病毒类,常见的有鸡痘病毒、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新城疫病毒、传染性鼻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等;细菌类,常见的有鸡大肠杆菌(气囊炎、嗜肺型大肠杆菌)、支原体、部分链球菌等;霉菌类,常见的为曲霉菌毒素中毒;部分寄生虫,如鸡住白细胞原虫、隐孢子虫、器官吸虫等。
2 临床症状
一般来说,气囊炎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临床上主要是由于感染大肠杆菌而导致发病。该病快速传播,一般在前期表现出较轻的症状,容易被忽略,中后期通常发生混合感染,造成大批量死亡。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者耽误病情时,具有较高的死淘率。如果没有彻底治疗,会继发引起肝周炎、心包炎,导致死亡率更高。病鸡表现出精神萎靡,采食量明显减少,咳嗽,甩鼻,呼吸困难,伴有哕音。在鸡群中不断扩散,眼睛出现变形,流泪增多,眼结膜发炎,甚至明显肿胀而发生失明。排出黄绿色或者黄白色稀粪,机体生长迟缓,不断出现双眼紧闭、打蔫,死亡率升高。部分症状严重的病鸡会趴在地上,略微张口喘气,少数精神状况较好,突然发生死亡。
3 剖检变化
对病死鸡剖检,发现口腔内存在浓稠黏液,症状严重时腹下皮脂发黄或者存在炎性渗出物;胸、腹腔气囊内含有大量干酪样的黄色物质,心包积液,大部分继发有肝周炎、心包炎等;脾脏发生肿大,呼吸道(鼻腔、支气管、气管)内通常都含有大量黏液,小肠空扁;肝脏通常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或者轻度肿胀,气囊发生异变、变得浑浊,严重时会存在于酪样的黄白色物质,并继发有腹膜炎;喉头、气管以及肺脏等部位发生程度不同的充血或者出血;肌胃、腺胃乳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肠道黏膜发生水肿或者坏死脱落,肠道充血,肾脏出现水肿,且间质发生出血。一般来说,该病的特点是呼吸系统发生明显病变,另外周围器官、组织,尤其是消化系统,通常也发生程度不同的病变。
4 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鸡症状较轻,上午可在每千克饮水中加入0.25 g双黄连、0.25 g安乃近、0.5 g泰乐菌素,混合均匀后饮用;下午在每千克饮水中添加0.25 g杆净(主要成分为盐酸洛美沙星、头孢噻呋钠、阿米卡星、甲替沙星等),混合均匀饮用,连续使用3天,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病鸡症状严重,可先注射1~2针由毒灭(主要成分为黄连、黄芪、黄柏等)、头孢曲松组成的混合药液,然后在使用以上药物治疗3~6天,确保疗程足够。
加强饲养管理。控制舍内温度适宜,没有一个固定具体数值,要结合养鸡季节、舍内通风情况以及鸡群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调控,一般1~3日龄适宜控制在34℃,4~7日龄控制在33~30℃,2周龄控制在28~30℃,3周龄控制在25~27℃,4周龄控制在22~25℃,5周龄之后控制在20~21℃。保持舍内湿度适宜,一般第1周龄湿度适宜控制在75%,2~4周龄控制在60%~70%,5周龄至出栏控制在55%~60%。合理调控饲养密度,一般1~2周龄30一34只/m2,3~5周龄15~20只/m2,6周龄至出栏8~10只/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