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磊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激发、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广大教师也逐渐重视起了LOGO语言在各项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来构建更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优化授课环节与成果,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与效率,因此,对于LOGO语言的应用研究,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LOGO语言;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LOGO语言是一种与自然语言极为相似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其主要是通过相应图形的绘制来完成编程目的,不仅有助于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正确学习理念的树立,也能够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内容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进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促进授课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投入各项教学活动。
一、巧妙引用LOGO语言,创设恰当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恰当教學情境,不仅有助于增强感知与体验,也能够从不同层面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其积极主动探究相关知识,设计出更新颖有趣的教学环境,而LOGO语言的画图功能,便能够进行生活情境的模拟,以学生更熟悉的形式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呈现。
比如:轴对称是现代生活中存在的较为广泛的现象,通过加强轴对称基本性质的学习、轴对称变换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科学引用,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能够有效加强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对此,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来为学生展示运用LOGO语言画出的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如,蝴蝶标本、天安门模型等较为典型、精美的LOGO作品图案,以此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教师再通过较为简单的一些命令来进行对称图形旋转、组合与重叠的展示,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特点与性质的准确把握:沿着对称轴翻折、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全,以及对应角相等等。
二、科学运用LOGO语言,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引用LOGO语言来进行相应图案的绘制过程中,使用的命令往往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将其顺序做出恰当调整,或者是适当改变一下其参数,做出的图就会呈现出各异姿态,进而为学生更生动、直观的呈现图形、公式与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也能够获得一个几何知识的沟通工具,这些都是传统数学教学无法实现的。计算机编程还有一个优势特点,就是运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不同算法的灵活引用也能够体现出不同思路、思维。因此,LOGO语言的科学引用,对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与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例如,某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相关知识讲解时,就利用LOGO中的“小海龟”沿着两个三角形的边行走的步数,引导学生直接总结出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基于此,再让学生对三组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进行猜想,然后再引用LOGO语言进行验证等,以此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让其对所学知识产生透彻理解。
三、灵活引用LOGO语言,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知识各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等,数学学习探究活动的开展,不能仅通过单纯的模仿、记忆来进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引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与合作分析等方式来轻松、高效的进行,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论是从教学内容选择,还是教学策略方法的应用,甚至是课堂练习内容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前安排好的,学生通常都处于被动、机械学习状态,难以取得理想学习成果,对此,教师就可以通过LOGO语言的灵活运用来优化、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尊重、突显其主体地位。
与传统数学教学相比,引用LOGO语言的最大差异重要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突显,为学生学习深广度的进一步拓展提供有力支持,尤其是那些较为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若不通过学生自己的深入思考,是难以做到透彻理解与准确把握的,而通过引用LOGO语言,则能够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具体、可感知、可动手的操作、观察程序,真正以“可见”的逻辑思路呈现出来,进而让学生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多互动、参与表现的机会,增强、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促进更多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探究各类数学问题与知识。且在具体操作中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与实践交流等环节逐渐学会创作、合作。例如:某教师在讲解一次函数y=kx+b时,为了让学生对一次函数系数k给图像带来的影响做出充分了解,就可以利用LOGO语言来编制一个可以交互操作的界面,将不同的值输入进去,让学生对图像的具体变化做出细致观察,进而让学生在演示观察、自主操作过程中,将自身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其学习兴趣、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工具,LOGO语言能够对各种数学教学资源做出全面挖掘与科学利用,使得数学教、学的空间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展,进而使得授课环节与成果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广大数学教师在引用LOGO语言过程中,也要正确认识到其存在的一些负面效应,不能过于依赖、过分追求,真正做到科学、恰当引用研究,进而取得更理想的教育培养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英.初探语言性理答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化学反应——基于一年级数学《进位加法》教学过程的评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5,17(01):178-183.
[2]杨梅,幸克坚.高师院校应重视数学语言表达与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谈高师数学教学如何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13(05):125-127+133.
[3]莫志碾.数学语言的培养——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不能忽视的环节[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