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的灵魂,世界制造强国高度重视工匠和工匠精神培育。职业教育作为工匠的摇篮,培养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要求。以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的职业能力需求为起点,汇集德国职业教育名师、德资企业专家和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人才,以及学校、企业、行业及同类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德国工业4.0的用人标准,引进德国机电专业职教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德国职业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具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严谨、耐心、专业和敬业优秀职业品质的中国工匠。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国工匠;整体解决方案;机电一体化
一、引言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振型实体经济,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发扬工匠精神。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作为制造业强盛的重要支撑。
《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打造“制造强省” 五年内湖南将实施的七大专项行动中,智能制造工程将围绕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等关键重点领域,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代替、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在重点行业和企业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智能制造方面的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的灵魂,世界制造强国高度重视工匠和工匠精神培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法》,确立了“双元制”的法律地位,使得德国制造领先全球。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了让德国制造精品的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作为工匠的摇篮,培养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要求。我院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三个制造类,分别对接制造业智能化中的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设备、智能化生产过程,在校学生占学院在校生总人数的60%。依托中国制造2025战略,围绕湖南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正在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开展国际合作,拓展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层次,能助力培养中国工匠。
以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的职业能力需求为起点,以建设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为目标,汇集德国职业教育名师、德资企业专家和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人才,以及学校、企业、行业及同类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德国工业4.0的用人标准,引进德国机电专业职教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育中国工匠;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严谨、耐心、专业和敬业优秀职业品质。
二、建立合作
2016年8月,我院机电系教师参加德国博世长沙公司举办的合作院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德国客尼职教集团总裁Horst Stadler为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方法培训,带来了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方法和理念。
德国客尼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集团(Christiani),成立于1931年,是德国最大的职业教育材料提供商,也是德国最权威的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和师资培训学院。迄今为止,客尼已经为超过60个国家提供了先进的职业教育培训,是德国职业教育出口的品牌供应商,是德国政府和德国驻华使馆的首推企业。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训练、考核方法等方面有初步认识和体会。
2017年6月我校与德国客尼职业教育集团签署框架性合作协议,根据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要求,引进德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工职业标准与教学模式,建立符合行动导向教学需求的实训室维护和设备保养流程等5S制度。指导优化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选取课程内容和制订课程大纲;为专业教师示范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指导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解答专业教学问题;指导按照德国理念设计实训基地;定期下到教室对老师授课进行追踪指导;引荐具有机电背景的德国公司和德国职业院校进行合作等内容。
2017年7月开始在2017级新生中选拔学生组建中德班并实施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在湖南省亚行贷款职教示范项目职业教育標准开发与应用培训会上和兄弟院校都做了经验分享,得到一致好评。
三、实践内容
1、引进德国行业标准
德国工商大会,是德国国内商会(IHK)以及德国驻外商会(AHK)的最高权力机构。IHK技术等级证书是德国权威的技工认证,已得到欧盟国家的认同,成为通行欧洲及世界的一项技术等级证书。引进德国工商会IHK项目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考核。
2、课程优化与重构
以智能制造企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岗位为基础,引进德国行业企业标准,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
3、培训场所布局与企业化改造
根据行动导向教学需要,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对设备和工具进行差距分析,按行业标准重新布局实训环境,将设备和工具的存储区和保养程序进行可视化。
4、师资培训
引进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及采取一系列改善行动,培训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德国双元制教学方法,并能跟随所属行业发展开发设计新的课程,能根据课程和时间进行教学流程可视化。
5、学生职业素养训练
通过培训师资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管理、辅导教师实施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6、国际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以长沙、湘潭等地的德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就业的企业,并将协助学校建立与国际公司长期稳定的直接合作,进行校企联合办学。潜在合作的德资企业如下:BROSE Automotive 博泽、LEONI Wiring Harnesses 莱尼电气、Jungheinrich Forklifts 恒力叉车、EMAG Machinery 埃马克、Grob Machinery 格劳博、Stryker Medical Technoloy 史赛克、Andreas STIHL Power Tools 斯蒂尔、GEA Westfalia 基伊埃、MBB Technologies、MUBEA Automotive 慕贝尔、Schaeffler舍弗勒。
7、国际学校进行校际合作
协助学校与国际学校直接的校际合作,能提供教师访学与培训,学生联合培养等。潜在合作的德国学校如下:Staatliche Berufsschule Kempten im Allgaeu、Berufliche Schule Farmsen Technik und Medien、Leopold-Hoesch-Berufskolleg der Stadt Dortmund、Wilhelm Maybach Schule Stuttgart。
8、系统化管理
在跟踪教学效果的工作上,帮助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以目标导向的管理和监测体系。
四、预期成效
推动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应用与推广,以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为试点,通过引进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及采取一系列改善行动,来帮助学院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工匠精神,着力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打造为湖南省内一流专业。同时也为如何在职业院校中培养《中国制造2025》所需要的中国工匠提供借鉴和指导。
1、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把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融入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课程中开设如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单元。这些课程内容不再限于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推广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利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教学法,使教学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双方活动。教师负责创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课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共同制作,得出结论,取得成果。
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与人合作技能、自我改善技能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进一步发展后劲和适应职业变化的技能。
3、建立关键能力培养评价模式
关键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培养的具体成效还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模式。由于关键能力具有可迁移性特征,课程设置又灵活多样,再加上关键能力的评价比起原来的知识获得、技能习得更难以量化,在评价中我们要采用多种可行的模式。
4、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匠精神
通过德国名师讲座,培养机电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盲目求快、不浮不怠,坚持精益求精、久久为功。工匠心中对职业怀有始终如一的热爱、对产品有着止于至善的追求。为保障产品质量,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讲求“匠心”,而非“匠气”,反对因循守舊、闭门造车,而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创新。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能工巧匠,特别是深入了解校友中杰出工匠的工作内容、真实生活乃至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当代工匠。
五、结论
通过课程整合、车间设置、培训师资格、实施、合作伙伴配置、结果评价等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本地化的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深入实践,包括项目术语、计划项目、对于学生进行评估、运用评估来塑造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循序渐进地项目学习、教学行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设置项目教学、教学材料开发、目标能力定义、学习项目工作流程、使用评估单来衡量学生的成果、设置项目库、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等。以一个教学项目,按照行动教学法要求,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
将德国职业教育模式融入中国文化以及人才管理当中,将德国教学资料本土化,使中国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运用并受益。受训的老师都亲身感受与体会到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为以后独立开发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国内可以原汁原味的体验到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和魅力,为将来成为中国工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靖.我国“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4):20-26.
[2]张旭刚.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5):127-132.
[3]彭花,贺正楚. 新生代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3):96-103.
[4]史国有,高文艳.弘扬工匠精神,深化职业道德思想教育-关于高职院校弘扬工匠精神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7(1):16-20.
[5]董显辉.工匠精神视野下的工匠之师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8.(2):86-90.
基金项目:
2016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GB2016006)
作者简介:
曾义聪(1973—),男,湖南新邵,汉,软件工程专业硕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矿山机械与海洋采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