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秀
摘要:自古以来,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因此,家庭的影响与教育是决定性的,往往决定孩子的一生。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可能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如何抓住家庭教育的特点,认识家庭教育的误区,结合自身在家庭教育中探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路径,是普天下父母需要终其一生探析的课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特点;误区;启示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是孩子发展的基点,具有伟大的奠基功效。家庭教育,预示了方向,承载着未来,是普天下父母需要终其一生探析的课题。
“一百个老师,不如一个好母亲;一千个校长,不如一个好父亲”。这,就是家庭教育力量的伟大与神圣,足可显现家庭教育思索的价值及探索之魅力。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的重点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1、家庭教育早期性和基础性
俗话说:0岁看3岁,3岁看7岁,7岁就要定终身;零至三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七岁前的教育,是奠定人一生世界观的最重要时期。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2、家庭教育长期性和继承性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
3、家庭教育权威性和感染性
在权威性方面,家庭父母具有突出的优势。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血缘上的联系,存在着直接的伦理和依赖关系,且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离异性,会产生一种本能的依恋情感。建立在这种血缘和伦理关系上的权威,不仅是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力量,还带有浓厚的亲切感。况且,子女对父母在经济和生活上的依赖性,更增强了他们的权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4、家庭教育针对性和及时性
家庭教育,是父母長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且更具有针对性。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因此在教育上能针对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另外家庭教育还有灵活性。唐朝李世民对太子的教育,常常采用“遇物而诲”的办法。如见太子吃饭,就说,你要知道耕地的艰难;见乘船,就对太子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父母对儿女的教育也大多采用这种办法,在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利用各种时机向孩子灌输道德观念,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种教育一般效果都不错,因为它具体形象,丰富多彩,易于为孩子接受。
二、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家庭教育目的功利性较强
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决定着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向。我国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具体目的是:“教会子女如何做人,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但是目前家庭教育的重点只集中于青少年的智力发展,考上大学成为了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一切家庭教育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资料显示:对于“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不算成功”这一看法,有12.5%的家长“非常同意”,由28.4%家长“比较同意”;有一半左右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提高是教育的重点目标,这些使得我国的家庭教育走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
2、家庭教育内容的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中有15-2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家长往往把心理问题、是非问题、道德问题混为一谈。心理问题影响学业、影响人际交往,影响正常的生活,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和家长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的。正确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应只是局限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同时还要根据青少年期个体发展的需要应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情感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人生指导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家长应从多方面来保证家庭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3、家庭教育方式中“爱”的度没把握好
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辨证唯物主义认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就如同弹簧一样,一旦超过了它的弹性限度,也就只能成为废铁一根。可是很多家长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错误的以为给予孩子的爱越多越好。而过度的爱心会让孩子养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不但会毫无责任感,而且还会自私自利,一旦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会不择手段。
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既不能没有爱,又不能爱得过分变成溺爱,而要找到爱“度”。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对孩子的爱要有节制。一个家庭不论多么富有,都不该对孩子过度满足。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节制能力,要敢于向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
4、家庭教育的“瓶颈”,沟通不通畅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回到家没有兄弟姐妹间的嬉戏交流,需要与父母交流;加上孩子处在到处充满各种信息交叉的空间,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信息每天都冲击着孩子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良好的亲子沟通对孩子健康成长显得特别重要。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家庭教育有效开展的“瓶颈”。
三、成功的家庭教育给予人们的启示
1、注重教子做人
中国传统家教的精华是注重教子做人。中国历代关于家教的家规、家训、家范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内容;历史上的慈父良母也无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为世人称颂。
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这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
当今,核心是培养孩子的正确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爱心。
2、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晚清名臣曾国藩就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3、注意教育方法
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这首育儿歌,含有丰富的哲理,说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密切的关系。
四、杰出父母有所為有所不为 教育孩子只做对的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1、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荀子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 “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2、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不当“法官”,学做“律师”;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不做“园丁”,学做“农夫”。
3、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一个人工作、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4、引导孩子学会学
孩子要想学习好,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5、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感恩的心缺失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的致命的性格弱点,要教会孩子学会感恩,用感恩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个世界。
自觉践行知恩、感恩、报恩,既是做事、做人的基点,更是一个人人格、品德的重要体现。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可以断定他拥有的是一颗冷酷绝情的心,身上所体现的必然是自私、贪婪和虚伪。而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绝不会一味埋怨生活,而对许许多多的不如意,不会变得消沉、萎靡不振,也肯定不会为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斤斤计较,甚至一味索取,而使得自己私欲膨胀。常怀感恩之心,就会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他人、感谢生活的赠予,对他人、对社会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心情豁达,平心静气,宽以待人,抛弃不应有的怨气,才能在生活中,在向上、向善、向好的积极行为中享受人生。
6、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家长要做的关键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出发,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而非强加于人。俞平伯的教子方法,叫“大水养鱼”,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即便对那些表现出某一方面天赋的孩子,也不宜过早地专业定向;否则,杨振宁将会是个熟练的会计师,而齐白石则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参考文献:
[1]金改平 《教育好故事丛书:家庭教育好故事》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年8月1日
[2]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江南大学,2008
[3]安丽琴 《如何开展家庭教育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