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合唱“短平快”训练模式探究

2018-10-21 10:32王菁菁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班级合唱基础训练

王菁菁

摘要:班级合唱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初中音乐课周课时少;普通班级学生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开始进入变声期等各种原因,在普通班级进行合唱教学就成了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笔者借鉴校园合唱团训练经验,通过探索和实践,提出“短平快”式的班级合唱训练模式,以提高班级学生的合唱能力。

关键词: 班级合唱;多声部;短平快;基础训练

一、“短平快”训练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周一節四十分钟音乐课;班级学生来自不同小学,他们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开始进入变声期;受学业影响,学校和家长都不重视……许多老师感慨:要在初中普通班级进行合唱教学真是难乎其难。老师们对教材中合唱歌曲也是敬而远之,有的在教学中将二声部粗暴地揉捏在一起,没有音准也没有音色。我们发现初三学生毕业时,他们的歌唱水平大多仍旧停留在小学阶段的水平。在各级各类的音乐课堂教学比武、展示中也鲜有初中班级合唱课的身影。

学生合唱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练习的过程。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热身、呼吸、发声、共鸣、音准、音色等合唱基础训练,目的就是让学生放松身心,激发他们声音的韧劲,让他们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进入积极的演唱状态,从而达到声部的协和,为欣赏多声部音乐作品和器乐演奏做准备。由于班级合唱训练时间有限,教师更需要运用“短平快”的合唱基础训练模式,迅速、有效地带领学生走进多声部。

二、“短平快”训练模式的实践。

(一)五秒归类。

班级合唱队,没有选择队员的空间,整班的学生中肯定存在着部分音准不大好的,教师需及时发现并进行归类。如果我们听每个同学唱一首歌或再加上节奏测试,那得花几节课时间才能测试完。现在我们采用快速“五秒分类法”测试学生的音准,具体操作:学生排好队挨个进行测试,老师在钢琴上弹奏“5 3 1”“5 4 1”“5 2 1”三组音,学生分别用“la”音模唱。三条都能唱对的定为一类,三条都唱成“5 3 1”的(能找到调)定为二类,不在调内演唱的定为三类。一般来说,天生音准能力强的,节奏感也较好,无需再进行节奏测试。这样每个学生花5秒左右的时间,整个班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测试。在学生用“la”模唱的过程中,我们同时可以分辨学生的音色,进行声部分配。音准不好的学生必须放在旋律声部(千万不能放低声部),根据音色的亮度或者音域的特点分配声部,音色亮的放高音,暗的放低音,再通过声部均衡要求调整人数。如果是三声部,分配好人数后,再测试一下声部响度,即每个声部唱一句歌(大家都会唱的),教师听辨,哪个声部响度太小,就从响度大的声部调几个人过来。当声部演唱能力均衡时,后期排练的均衡调整就省力多了。

(二)八秒站位。

浙江音乐学院的“八秒”合唱团为什么取名叫“八秒”?指挥阎宝林老师解释:原来合唱团学生在排练时站位用的时间较长,纪律较为松散,后来大家想到一个好办法,站位时一起从八开始倒数数,数到零必须站到指定的自己的位置上。这样团员间相互督促,效果非常好。每唱一首歌就用八秒时间换一个队形,这也是“八秒”合唱团在舞台上带给我们的惊艳。在班级合唱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八秒站位法”,同学们高声倒数数,即能调动学生情绪、节约时间,同时又能树立学生正确集体观。

(三)五分钟热身与练声。

合唱排练中热身、练声是不能省略的重要环节,精心准备合唱练习曲是高效、成功的合唱训练的基础。学校合唱团热身练声时间大多在五到十分钟之间,在班级合唱训练中我们每次尽量控制在五分钟以内。

为了让合唱队员的身体情绪和歌唱迅速达到兴奋积极的状态,我们应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掌握的热身练习:如让学生均匀地搓脸,使面部肌肉放松;尽情地打哈欠,伸展全身,然后张开双臂,从最高音至最低音叹气数次;模仿摘苹果、转呼啦圈、学鹤立鸡群、深鞠躬等动作。为提速增效,热身活动可以结合呼吸训练,如模仿闻花香、吹蜡烛、吹风车等动作,同时进行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急吸缓呼等呼吸训练。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各种不同的自然声,如用“f”音模仿夜晚轻柔的微风(用弱的力度),用“sf”模仿一场猛烈的暴风雨(用强或很强的力度),并用肢体动作辅助表现。

初中生有一定的节奏基础,我们也可以进行身势节奏融入性热身训练。身势节奏是来源于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中对身体的思考,即身体打击乐。在这个体系中,达尔克罗兹通过人身体固有的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音色来表现一些节奏,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在初中班级合唱训练中,将一些简单的节奏型通过身体打击乐来完成,即达到热身的目的,也启发锻炼了学生们的节奏感和大脑反应能力。

用声训练也就是合唱发声训练,是建立在正确呼吸训练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改善声音的主动性意识,以获得松弛、清秀、悦耳的音色,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其声音潜力。练习时巧妙地进行肢体辅助,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练习技巧,还能避免发声枯燥。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如奶牛惬意的闭口“哞哞”声,从较低的音高上开始发“m”,然后逐渐增加音量,发出稳定和清晰的“m”后转换成“u”;模仿犬吠,关注腹部的运动状态;轻声朗读惊叹句:“噢,清晨多美好!”“这世界多美啊!”“看,玫瑰开得多娇艳!”等等,这些惊叹句语气用极弱的力度,使横膈膜保持被动状态;用辅音“P T K F”反复练习,体会气息的支持与腹部的弹跳感;轻声发出有固定音高的长音“u”、“lu”等体会声音的松弛度与气息的支持感。先用闭口音“u”、“lu”等练习,然后逐步转向“na”、“la”、“a”等元音练习;用母音“i u i u”的练习,开始做有声练习时,应从高音区小字一组的b或a开始训练,逐渐升至最高音区,而后再慢慢降至低音区。遵循“唱低想高,唱高想低”原则,高音处保持气息下沉,低音处保持高位置,这样才能保证发声的良好共鸣与正确的歌唱高位置……。

以上练习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控制时间,选择与演唱歌曲相关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训练,也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自行创编。

(四)五分钟音准训练。

音准是声音训练之本。音准训练的科学化步骤决定着训练的实效。

1、手势变化间寻找音准。

由英国的约翰·柯尔文首创,它简单方便又有效的优点,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所认同和接受。柯尔文手势利用腰腹部到头顶这样的一个跨度,将八度音程合理安排其中。因此,借助柯尔文手势,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音高概念。

2、将横向思维转化至纵横结合的思维方式。

合唱队员在演绎作品时,往往需要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和配合其他声部旋律的演唱。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此理念设计在每一次的合唱训练中。如有趣的卡农(轮唱)游戏,以C大调为例,就很巧妙地让学生从一开始单纯的横向音阶演唱转化为与另一个声部的配合演唱。如此,学生便能自主聆听第二声部的演唱,从而进行纵向对比聆听。具体训练方法: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第一声部从1- i,第二声部在第一声部唱到第三个音时开始唱,如下图所示:

也可同样将此方法运用到a小调音阶的练习中。还可通过此手势进行二声部卡农训练。教师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调整音准、训练听觉,使学生学会相互倾听和配合。练习时尽量不看谱,不使用钢琴,只看教师的手势唱。

3、将模唱转化至模唱与构唱相结合的演唱方式。

模唱是学生在歌唱学习中最常见的方式,因为简单、易学,因此也是学生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演唱方式。然而,对学生稳定音高感的养成却是不利的。为加强学生内心音准的稳定,应在训练中加入构唱练习。构唱,即在给出一个音的音高提示后,学生能以此音高为基准向向上方或下方构建相应的音程。构唱的方式有多种,如:从小音程到大音程的构唱,从自然音程到变化音程的构唱。而学生的构唱能力越强,音准的稳定性也就越好。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音高概念,所以,如小音程构唱能力强,就应迅速进入大音程的构唱训练,逐步加入变化音程的构唱。和声训练中要先以“C”作为根音,等熟练后再分别以半音阶及其他十一个音作为根音,进行各种和弦的构唱。音程及和弦的构唱训练一定是解决课堂上所要演唱的合唱歌曲中较难音程与和声的音准问题,为正确演唱歌曲做好准备。

(五)读谱与歌唱。

從站位开始,通过热身、练声、音准等合唱基础训练,已经为正式歌唱作好积极准备,此时千万别急着去演唱歌曲,在每一节课中我们都要非常重视读谱,哪怕学生已经学会歌曲,在多声部处也应多次返回唱谱:重视中、低音声部的旋律音准;中、低音声部的和声音准;高声部与中声部的结合;高声部与低声部的结合……。读谱训练中应引导学生读乐谱中标记的速度、力度、表情术语、演唱法等音乐要素,并进行技术性的训练,并用弱音演唱,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及声部间的协调与均衡。

在音色的调配上,我们只要做好五个技术要领:放松喉头;气息支撑;打开口盖;高位共鸣;向前传递。同时,在咬字吐字的问题上,要强调辅音统一在节拍点上,母音统一状态。在歌曲演唱中,我们应先解决歌曲的高潮部分,围绕该部分进行速度、力度、演唱法、表情、句法段落等方面的设计,务必做到层次鲜明、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在每节歌唱课中持之以恒进行“短平快”式的合唱基础训练,我们就会看到学生合唱能力快速提高。一般七年级(上),学生能唱好教材中齐唱曲改编的简单两声部歌曲,以及简单的课外卡农练习曲。七年级(下)学生的合唱意识明显增强,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二、三声部的卡农练习曲,适当增加课外好听的二声部合唱曲。八年级(上)人音版教材出现了三首合唱曲,学生演唱游刃有余,这时可以演唱三、四声部的卡农练习曲,尝试练习比较有表现力的合唱作品,如力度、速度、节奏、调式等对比强烈的。八年级(下),加强三声部和声连接训练,演唱简单三声部作品,能够在学校班级合唱比赛、或文娱汇演中表演。九年级学生大多已过了变声期,多选择有男声的三声部合唱作品,或经典的外国合唱作品以体验不同音乐风格。“短平快”式的班级合唱训练,还能促进学生课堂乐器学习,如竖笛、口风琴、陶笛都是吹管类乐器,与歌唱气息相关。一般视唱能力强的,器乐演奏也不在话下。在合唱训练中建立起来的多声部意识,在多声部音乐作品欣赏中学生会有更多表现,如快速辨别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线条的旋律、不同节奏型、不同的调式、乐句乐段及作品结构等。高科技、互联网时代,我们还可以创新多元的教学法,如音频教学法、微信回课法,提高教学效率,增进师生感情。

寻根问症、步骤讲究、持之以恒、微观见功。总之,坚持“短平快”式的班级合唱教学,必将快速提高学生合唱能力,促进学生多声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课堂器乐演奏。

参考文献:

[1]《合唱实用训练曲集》 任宝平  编著,武汉出版社

[2]《合唱训练学》      杨鸿年  编著,中央音乐出版社

[3]《合唱指挥》         阎宝林  编著,人民音乐

[4]《合唱训练学新编》  马革顺  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班级合唱基础训练
“三角、数列、平面向量”基础训练参考答案
“三角、数列、平面向量”基础训练
集合、函数与导数基础训练参考答案
集合、函数与导数基础训练
小学音乐课程班级合唱教学实践
班级合唱教学的有效方法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
再论芭蕾舞基础训练
初中阶段开展“班班有合唱”的实践和思考
强化基础训练 砺练海上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