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教学的效果最终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那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情境创设,提高课堂实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
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注重问题设计,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问和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问题要少而精 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容量大,则能激发学生的思維,达到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注重习题设计,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提高课堂实效性呢?
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猜谜语等活动,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要形式多样,这样学生做起来也会比较感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巩固效果。
注重自我评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的评价应当做到既反思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又反思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的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使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
(作者单位: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