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桂玲
人格,在心理学中也称个性,是指个人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的总和。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因素、社会生活条件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个体,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个性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它从人的灵魂内部左右着一个人的言行。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应把培养健康、完美的人格,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并应从小抓起。
在对儿童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营造和谐、优美、轻松的氛围尤为重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它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结合,产生最佳效益。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是高层次的、有教养的,在他们身上,教育的效果是伴随终生的。因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为儿童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创造和谐的氛围。
家庭: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教育场所,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家庭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父母的教育观点、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家庭成员的行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等,都对儿童个性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在家中,父母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养育环境,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力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与孩子促膝交谈,外出郊游,增进感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富有自信心。因此,父母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对他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当然,若要使儿童具备完美的人格特征,父母应首先使自己具有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即乐观、积极、向上。因为这种无声的内在的人格力量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
总之,若要塑造出个性健全的儿童,父母就应不断地优化家庭育人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努力使家庭成为教育的一片净土,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
学校:让和谐的春风吹遍校园
众所周知,学校是对儿童个性形成有极大影响的社会集团或组织。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并不仅仅是以传道解惑来教育学生,其形象及人格也感染、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语言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常从教师的语言中窥见其内心世界及对自己的喜恶,从而影响学业或造成人格的扭曲。“这么容易的题都不会做”“真够笨的!”学生如果常常从教师这样的语言中得到消极的情绪体验,个性的发展必将受到极大的威胁。为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注意亲近学生,尽量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尽可能多地将自己对学生美好的期待通过语言、面部表情以及眼神传递给他们。如果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得到的总是长久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迈进。因此,教育者应该努力运用语言工具构筑和谐的教育氛围,精心雕塑孩子的心灵,不断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与此同时,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教师还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化的教学气氛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特殊条件,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所以,在课堂上,每位教师都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完善自我,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记得一位著名学者说过:“教育的民主与和谐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与和谐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多年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如能在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勇于自我表现,发扬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个性丰富的人。这无疑在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篝火中又添了一根柴,增了一份光。
社会: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
塑造健全的人格,并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的大事,全社会都应为此做出努力,还未实行双休日时,报端曾公布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数学不等式,“2>5”,含义是学生在校五天所接受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可能会被休息日这两天看到的不良電视片、录像带所影响,最后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改善社会环境,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是儿童形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根基,全社会都应努力地浇灌它,培育它。社会是复杂的,当学生在学校接受集体主义、传统美德的教育时,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同时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自身言行的反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内容上的冲突等现实使学生迷茫不解。因此,我们的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行各业和家长们都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教育。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1世纪的重任将落在他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稳稳地屹立于21世纪的世界民族之林,雄风长存、英姿勃发,愿家庭、学校和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创设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和谐氛围,努力塑造儿童丰富、完善、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