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宇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点,其培养方法绝非单一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在合作中提升,从而获得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课堂中,教师也由传统的“知识输入者”转变为“创新精神的引导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故小学数学课堂应有方法、有效率地增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转变观念,从教师自身入手
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想要顺利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自身要相信合作的力量,了解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自我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技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习方式的日益更新,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现代高效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职责绝非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启发学生自我探索,追求真知,启发学生自身思维。教师由过去的“输入者”、“给予者”逐渐转变为一位助手,一位引导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关键点的“主持人”。但是,学生占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缄默不语,退离课堂。相反地,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身份是可变的、灵活的、随时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师在关注学生问题时应根据需求不断改变自己的功能,转换自己的位置。在学生完成新知探索后,指导全班学生进行及时而清晰的总结、提炼,此时的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仔細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发现其他学生没发现的问题,并在恰当时机进行纠正与难点突破,让学生摒弃错误观念,牢记重点,此时的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监察”者;当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或者全班汇报交流时有了进步和创新突破,教师给出了鼓励学生前进发展的积极评价意见,此时的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激励”者。
合理分组,为每个学生找好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就是合理安排小组成员。首先,小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等各因素进行考量。一般3-5人一组,尽量保证小组内学生各有优点,能够达成互补有无的目的,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从而使小组活动时有更多机会形成头脑风暴,在生生互动时就完成大部分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升教学质量,并尽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其次,合作小组间力求无明显差异,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从而使课堂活跃,减少掉队。最后,明确的分工要求才能使全体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小组中应有汇报员(组长)、主持人、记录员、操作员等具体职位供成员分工协作。其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前进行培训,作为汇报员或主持人,带领能力稍弱的同伴共同学习。但这种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而必须是定期轮换的,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掌握合作学习的主动权。
“形式主义”,有序进行的自由合作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自由是相对的,它是在认清必然的现实规律后进行的。”看起来很无序的小组合作其实可以在某些固定形式基础上进行。例如,规范的语言。汇报员在每次汇报前要说“我们小组的观点是……”来直接表明本组的主要观点,总分的汇报模式也更利于训练学生清晰的思维方式;主持人则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台词,在小组汇报前说 “请大家看黑板”或“请大家看大屏幕” 以便使其他同学集中注意力,汇报员讲完后,主持人说:“组内有补充吗?”主动给予组内补充机会,组内补充完毕,再给其他同学发言机会:“台下的同学们还有补充或不同意见吗?”然后点名回答。当台下没有补充或意见时,学生通过竖大拇指点赞的方式给于发言小组肯定和表扬,安静又团结;如果有同学要补充,仅需安静举手等待主持人点名即可。最后,若全班点赞,主持人则说“谢谢大家的聆听”。表明本组介绍完毕,其他组可以介绍自己的方法了。虽然学生一开始会对这种生生互动不太适应,但比起教师不断干预,学生更喜欢这种自我管理的形式。这并非 “形式主义”,与之相反这是有组织、有纪律、有层次、有目标的集体性“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真正得到了有序的自由。
此时的教师也并非完全退居一旁,任由学生自行发展,而应把握尺度,适度介入。这其中有个原则,即在学生出现错误而其他同学完全没有疑议时,教师要马上指出或等小组汇报后统一纠正强调。当然,具体操作需要因人而异、因课讨论,也需要根据自己班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注意力集中程度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适时调整安排。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有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激发思维活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方面。要满足新课改下的学生发展要求,教师要更加努力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才真正有实效。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星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