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博士之死:让我们谈谈师生权界

2018-10-21 18:44西坡
科教新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子导师师生关系

西坡

2017年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生杨宝德溺水身亡。其女友将悲剧归结于杨宝德“不堪博导周老师奴役”,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追问,引发广泛关注与议论。

目前此事的信息仍很不完整,校方和周姓导师都没有发声。死亡毕竟是最极端的选择,以“奴役”“压榨”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进行归因,很难提供完整、充分的因果链条。比如有人就认为,是不是贫寒出身导致杨宝德过于敏感自卑?

逝者已去,他生前的心理活动永远无法还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起个案没有警示意义,不值得做普遍意义和制度层面上的反思。我们为一个青年学子的悲剧而惋惜,更要为他背后更多青年学子的生存困境不平而鸣。

联想到前不久的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事件,这两起事件有一定的共性。一个是男导师与女学生,一个是女导师与男学生。巧合中也有必然。

问题的核心症结都是师生关系的权界不明,公私混淆。老师的手伸得太长,学生却难以说不。比如,受害者爆料,陈小武曾数次在公众场合逼已婚的师姐离婚,说出“是你老公还是读书更重要”“想读下去就离婚让我看到点决心”这样的话。而聊天记录显示,周姓导师也曾干涉杨宝德的恋爱,挑拨他与女友的关系,劝其分手。

婚恋自由谈了这么多年,如今,父母、亲戚都已无权干涉,学校老师却来指手画脚,不能不说是咄咄怪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学术圈,导师与学生的力量对比已发展到何等失衡的地步。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阿克顿勋爵的名言在学术圈同样适用。导师可以利用手中权力对异性学生实施性骚扰,也可以让学生搞卫生、擦车、陪逛街、半夜陪聊。像其他领域的权力滥用者一样,导师不需要留下“逼迫”的证据,学生自會揣摩每句话的深浅。当“不会拒绝人”的杨宝德们遇上使唤人不知节制的导师,他们就会沦入有苦难言的境地。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仅依赖导师的自觉自愿,更不能依赖学生的“八面玲珑”。真正值得信赖的,还是制度。首要的,便是保障学生“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是更换导师的权利。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教训:一、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已十分迫切,不能通过指责个体“心理脆弱”来替代制度建设;二、师生关系应该回归学术本位,人身依附、公私不分的状况不可持续。

猜你喜欢
学子导师师生关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杏林组曲·学子赋
V eraW an g
导师榜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