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在震撼于习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历练故事的时候,我更敬佩的是习总书记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人生价值航标,这里我总结为“修齐治平,砥砺前行”。“修齐治平”体现出的是习总书记的家国情怀;“砥砺前行”再现的是习总书记在这一目标下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修齐治平”出自于《礼记·大学》,讲的是如何成就崇高德性和人格,怎样才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这也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砥砺前行的价值航标。在书中受访者陶海粟回忆道,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那些“修齐治平”“先忧后乐”精神是认同的。习总书记自己也曾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修身”是“修齐治平”之始,亦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在《论语·宪问》:中有“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讲述的就是如何以“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三个层次: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安乐。
15岁的孩子,年龄最小,去最苦的地方,习近平到底怎样去践行人生价值航标的呢?可以说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就是他砥砺前行的7年,也是他“修齐治平”家国情怀的起点。
1、修己以敬
“修身”,是对社会、对家国负责任的第一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情地回忆:“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对待读书学习,习近平始终是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在采访实录中,人们对习近平印象最多的可以说就是对习近平酷爱读书学习的认同,无论是他下乡时带的那两只装满书的箱子;还是老乡评价他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或是他读书涉猎广泛,注重分析比对;更或是干了一天活,累得不行,他还点着煤油灯看到半夜,经常熏得脸上都是黑的。这些旁人细节的回忆足以看出习近平对读书修身的看中。正如书中所说,年轻时候的阅读、年轻时候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
2、修己以安人
“修身”做出表率,才能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何毅亭用“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来形容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识最为恰当不过的,不到插队年龄,本可留在北京当工人,却劝服想帮助他留下的老师,毅然去插队;隨着身边知青一个一个的离开梁家河,他却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而扎根农村;在当上梁家河村支书时,建沼气池、跳入冰眼挖水井、办铁业社、代销社和缝纫社等等。正如梁家河村民给他的评价,“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近平真是个好后生”、总书记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与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3、修己以安百姓
清华大学教授钱逊曾说过:“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要把自己放在群体中间,随时随地想到别人。“修己”“安人”“安百姓”,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要把自己放在群体中间,随时随地想到别人。我觉得这两条可以概括为“以天下为己任”,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理念无不体现出他对人民的关怀和对时代的担当。而这一切可以说都源于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经历,正是这段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使得他在艰苦环境中磨炼了意志和品格,实现了精神升华。对他担当重任、继往开来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的感受到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所说的“一个国家有一批以国家兴盛为己任的人,这个国家才有希望……一个人只有做出了无愧于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才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国家的前途就是每个人最大的前途! ”所以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树立当代青年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始终坚守,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受得起挫折,在工作中保持勤奋和踏实,不断经历“锤炼”和“加工”,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精品和栋梁。
作者简介:许文娟、女、汉族、1984年月1月、安徽铜陵人,中共歙县县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