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珊
摘 要:在十九大召开之后,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民族村寨的科学、和谐发展,一些地区针对村寨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发展效果。但是在一段时间后,表现出开发过度,周边生态环境恶化,民族村寨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究,要求不仅可以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短期目标,促进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升,发展当地特色旅游。还要能够通过多种措施,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适度发掘民族村寨旅游潜力,使子孙后代也能分享民族村寨旅游的成果。
1 打造民族村寨旅游品牌
我国目前的民族村寨资源发展中,虽然民族村寨旅游资源众多大,但是自实际的发展中还尚未打造出民族村寨旅游品牌,不能充分发挥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未来的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就要充分发挥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打造民族村寨旅游品牌[1]。尤其一些民族村寨是长期传承、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其中就蕴含了比较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打造民族村寨旅游品的时候就要充分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打造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名牌,这样也能更好的促进当地文化素养内涵进一步深化。例如在我国云南、广西等地都有一些比较独具特色的民族存在还尚未开发。在其开发中就可以重点对其人文素养、独特民族文化等进行挖掘。例如我国贵州的石阡村,就是充分对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诸如唱山歌、哭丧哭嫁等内容进行探,对其中的古建筑、古桥、古墓、古道等资源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对其民族村寨文化旅游项目进行审图的研究并进行适度开发[2]。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实现弘扬、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当地经济迅速发展的双赢发展目标。
2 开发与保护并重
要想实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掘民族村寨的旅游潜力,实现深度挖掘,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因为人为因素对民族村寨的生态环等造成的破坏。民族村寨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就是因为民族村寨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得益彰,如果过度开发,必然会对民族村寨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地区为了实现开发民族村寨的目的,而忽略了民族村寨的生态环境保护。如果生态环境失衡,这就会对民族村寨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消极的影响,长期下去就会严重影响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3]。因此,这就要求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民族村寨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开发民族村寨旅游项目的时候,还要对环境承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探究,尽可能的保证民族村寨的原生态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民族村寨自然环境破坏,还能保护民族村寨文化,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近年来的民族村寨旅游建设中,发现一些游客是根据一些直播间的主播推荐而来,只为打卡“网红景点”,并不注民族村寨的内在文化内涵,还有部分不文明的观赏、游玩行为会导致村寨文化被破坏。基于此,在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就要注意适度原则,将开发与保护并重。
3 整合当地资源,形成闭合的区域生态旅游圈
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区域在长期的生活积淀中,受到民族文化、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抽象范畴的民族风俗风情、民族文化,具体的当地建筑、当地服饰等内容,而且在一定区域内都具备相同的特点。因此,就要整合当地的各类资源,如自然风光、独特地形以及生态农业等资源,并在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发掘中进行充分的发掘与整合打造出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主,其他旅游资源为辅的旅游生态圈。这样,游客到当地之后就会感受到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体验,从而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整合当地的人力资源,参与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一方面因为当地村民知识民族村寨文化的直接参与者与继承者,在其成长中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最了解当地村寨旅游资源的人,让他们参与其中能够更好的向游客展现民族村寨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让村民参与到民族村寨旅游工作中也能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村民的经济效益,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调整收入结构。形成闭合的生态旅游圈之后,就可以有效的扩展民族村寨文化的承载范围,解决以往民族村寨旅游中存在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也能充分利用其中的资源,从而促进整个民族存在旅游生态圈的良性发展,实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各个区域的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就要深入研究当前民族村寨旅游中的存在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周连斌,罗琳.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31(03):108-115.
[2]胡艳丽.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调查报告[J].民族论坛,2012(24):75-79.
[3]李玮谦,李伟,李庆雷.民族社区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以西双版纳州傣族村寨为例[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04):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