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偲彦
摘要:本论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草原丝绸之路上,新疆伊犁出土的隋唐时期金银器与内蒙古出土的辽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这三方面挖掘出其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进一步理解其民族风俗文化。
关键词:唐代;辽代;少数民族;金银器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8)15-0063-01
Abstract:In this paper,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compare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plastic arts and decorative arts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unearthed in Yili, Xinjiang, and Liao Dynasty in Inner Mongolia on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Through these three aspects, we can dig out its cultural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s, and further understand its national customs and culture.
Keywords:Tang Dynasty, Liao Dynasty, Minorities, Gold and Silver Wares
金银器是实用器、贵重器,同时也是艺术品,工匠们在制作金银器时,把实用性和艺术性进行了巧妙整合,使其在实用的同时,给人以美观的感受。下面,笔者将试图从制作工艺、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这三方面对新疆伊犁出土的隋唐时期金银器与内蒙古出土的辽代金银器进行对比,希望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金银器有一个初步解读。
1 制作工艺
唐朝时期,突厥、回纥、乌孙等民族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进行主要活动,而萨珊、粟特、大食等民族则与西方交流频繁。齐东方在其著作《唐代金银器研究》中提到:“《唐六典》中,记载唐代金银工艺有十四种。即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安禄山事迹》在描述唐玄宗赏赐给安禄山金银器的时候提到了很多金银器的技术名称,例如:金镀银、银平脱、金平脱、镂银、银织以及金花双丝银等等。”[2]
到了辽代,在我国内蒙古地区频繁活动的是契丹族。契丹族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基本沿袭了唐代的技术,但又相应的有了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发展。
1.1锤鍱(yè)。金银通过击打可变换不同形状,因其质地较软,延伸性好,所以可以使用锤鍱法。我国在商周时期就有锤鍱技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凡金、银、铜、铁、锡椎薄成叶者,谓之鏶”[3]到了辽代,锤鍱主要用于打制器物的整体造型和纹饰的凸起部分,比铸造法的效果更轻薄,更节省材料。
波马古墓出土的镶嵌红宝石的黄金面具就运用该技法。该面具分为左右两个半边,经锤鍱击打成型的两半由铆钉铆合而成,再在细部进行焊接和抛光。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金面具也运用了锤鍱工艺。面具为一个整体,呈半浮雕状,眉、眼等细节再局部锤鍱,工艺精细。
1.2錾刻。“‘勾、落、串、点等是錾刻的基本方法。在素胚上用不同弯度的‘勾錾工具,勾勒出基本纹样是‘勾。‘落是把基本图案中不需要突起的地方用錾子錾压至平或凹陷。在基本图案中突度不足的时候,用适合该处面积的圆头在器物素胚的背面点錾冲一下,达到想要的高度,是‘串、点。[4]錾刻工艺在表现明暗,对比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具有特别的艺术魅力。
波马古墓出土的错金单耳银瓶的颈部错金一周,错金部分的花纹就采用了錾刻的手法。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鎏金孝子图折肩银罐先用较粗的錾子在器壁上錾刻出排列有秩的各种植物纹饰,布满整个器壁。
1.3镶嵌。镶嵌宝石等贵重矿石是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细金工艺的一大特点。镶嵌红宝石的宝相花纹金盖罐,罐盖顶的7朵宝相花中央都嵌有水滴形的紅宝石。罐身还装饰有三菱形红宝石镶嵌纹饰14组。另外,还有镶嵌红宝石虎柄金杯,其器身上的红宝石均镶嵌在菱格纹的托座内。
根据王炳华先生的推论,波马金银器的的族属更有可能为公元4-5世纪中、统有伊犁河流域、以龟兹北面的天山草原为其统治中心的悦般王国。[3]以上这些镶嵌宝石的金器“与中亚地区此前人们比较熟悉的萨珊波斯金银器、粟特金银器风格不同”[6]
喜欢使用绿松石作为装饰是辽代镶嵌工艺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契丹民族对这种朴素宝石的喜爱。例如:蟾蜍形嵌松石金戒指。盾牌形状的戒面上焊接了一只背上镶嵌有两颗绿松石的蟾蜍。戒指的指环上两遍镶嵌了绿松石,并錾刻月牙状纹饰。
1.4金珠细工。制作金珠,首先根据所需大小将金箔剪切成段,然后进行高温加热,使其融化后汇聚成小金粒,并使之自然形成浑圆的效果。另外,还有一种制作金珠最常用的方法:拨珠,也称为炸珠。是将黄金放在锅内融化,然后快速倒入冷水中,炸出大小不等的金珠。[7]
如镶嵌红宝石金剑鞘和镶嵌红宝石金戒指。剑鞘一面布满宝石与纹饰,另一面为素胚。有纹饰的一面镶嵌了椭圆形、月牙形、心形的红宝石,宝石的周围装饰了一圈小金珠。在空隙处,又有金珠排列成各种形状,布满整面。戒指戒面一周布满鱼子纹的金珠,在正中间,镶嵌了一颗巨大的椭圆形红宝石。
辽代运用了金珠细工工艺的金银器有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盒的外部均以小的金珠排列成莲瓣纹、花草纹、联珠纹等装饰纹样,镶嵌的各式玉、玛瑙、松石也是镶嵌在以金珠点焊出的宝石嵌座上。
2 造型艺术
波马金银器与辽代金银器在器型上最大的不同便是折肩这一点,以镶嵌红宝石的宝相花纹金盖罐和鎏金孝子图折肩银罐为例。
镶嵌红宝石的宝相花纹金盖罐造型与陶器十分接近。侈口、溜肩、球形腹。而辽代契丹族金银器,其肩部有一圈凹凸的折棱,与腹部有明显分界。孙机认为折肩罐“应是突厥特有的、独具民族色彩的器型”[8]由此也可证实波马金银器的族属不是西突厥。因其器型多为溜肩,并无折肩这一特征。
3 装饰艺术
金银器作为贵重器,其纹饰也大多表现富贵和长寿等美好的意向。丰富多样的纹饰对我们研究民族的文化十分有帮助。以下仅列出几种最常见的纹饰。
3.1动物纹。辽代的龙纹与唐代十分相像,应该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例如鎏金龙纹银奁盒。盖顶为双龙戏火焰宝珠。龙的全身布满了鳞纹,龙嘴张开,龙头上有双角,一个戏珠的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出来。
摩羯一词为梵文的汉译,据现存的中文文献记载,摩羯神话在4世纪末通过佛经的传译入土中国。[9]契丹族的摩羯纹形象为龙头鱼身,通常张口戏珠,并且经常两个一起出现,可能也寓意着好事成双。例如鎏金摩羯形提梁银壶。制作手法精妙,摩羯的形象刻画细致,但整体风格又不显得小气拘束,很有游牧民族豪放的粗犷的气质,十分精妙的显示出了其民族特色。
鹿紋也是深受辽代契丹人喜爱的一种象征吉祥的动物。辽代鹿纹的鹿顶有灵芝顶、羊角顶、花角顶、无顶之分,姿态灵活多样,或跑或卧,再现了草原生活的景象。
狮纹不是中国的传统纹饰,应是在西汉同西域建联系传于中国,根据不同的构图方式,可分为双狮纹、立狮纹、奔狮纹和坐狮纹四种。
3.2植物纹。植物纹以花为多,主要有:缠枝花纹、牡丹纹、团花纹、卷草纹等。缠枝花纹的花茎通常交缠在一起,叶子从旁舒展开来;牡丹纹和团花纹多用于容器,例如碗、盆、盒等,是比较写实的花的形象;而卷草纹则是将花草的形象进行抽象化的变形,是经过了加工的纹样。
3.3其它纹饰。辽代的人物故事纹可谓题材丰富,其中孝子图和高士图运用的最多。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鎏金孝子图折肩银罐上的八幅孝子图,分别是王洋卧冰、郭巨埋儿、杨香搤虎、蔡顺拾葚奉亲、蔡顺闻雷泣墓、孝孙原谷谏父等孝子图。
4 结语
金银器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除了因为有实用功能之外,更是由于金银器的贵重价值所产生的社会功能。由于新疆地区在丝绸之路上地理位置的客观性,东西文化在此汇聚交流,金器成为输入中国的必经之地。波马金银器的工艺及材料均为过去不多见的,这些稀世珍宝对于伊犁河流域的考古文化,乃至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及审美心理都十分的有价值。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的最为繁荣昌盛,而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却是文化繁荣的前奏期。辽代契丹族的金银器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金银器发展的巅峰。契丹族的金银器受到汉民族、其他少数民族、甚至是西方国家的影响,将其中好的部分保存下来,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文化与特色。
参考文献:
[1]孙伟祥.辽朝帝王陵寝组成问题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1)
[2]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第一版
[3](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段丙文.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西安美术学院,2007
[5]王炳华,新疆波马金银器,见: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6]王炳华,新疆波马金银器,见: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7]杨小林编著.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
[8]孙机.论近年内蒙古出土的突厥与突厥式金银器,文物,1993,8
[9]芩蕊.摩羯纹考略.文物,1983 年(10).
[10]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