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敏 王伟 杨恒新 刘芫健
摘要: 作为2013年江苏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卓越计划”、江苏省首个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在2016年再次接受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以此为目标驱动,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培养方案的改革。本文介绍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教学培养方案改革做出的探索与研究,包括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三纵三横”实践教学体系和“三进三出”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 卓越计划;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 TN0-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129(2018)09-0109-02
Abstract: As the only university in Jiangsu Province to be selected as the "Excellence Program" in 2013 and the first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in Jiangsu Province to pass the 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ill receive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gain in 2016. Driven by this goal, this major finds its own problems and carries out effective training program refor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major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readjust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perfe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ng the "three vertical and three horizont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three in and three out"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excellence program;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2016年6月2日,國际工程联盟大会在吉隆坡举行,会上,经全体成员集体表决,决定接纳中国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为提高 我国工程教育工作质量、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途径[1,2],对于中国工程技术领域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是1971年设置的半导体器件专业,1998年以光电子技术专业开始招生,1999年由于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招生。本专业依托 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两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该学科是南邮工程类核心学科,根据汤森路透ESI最新公布数据,在ESI学科全球排名中,我校工程类学科已居前1%。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专业特色、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2013年,入选第三批卓工教育培养计划(系江苏省属高校唯一);同年,在全国范围内第四个、江苏第一个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将再次进行专业认证,在这个新的契机下,本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劣势,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改进,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1 不断凝练专业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研制核心电子器件和高端通用芯片等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予以大力发展,在集成电路、光电子、光通信等领域,以全面推动高端化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为发展目标。本专业作为我国电子信息类学科领域的核心专业,重点面向信息电子、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等领域,承载着为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推进科技进步,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自1998年成立以来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共培养了1500多名高素质人才,大部分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电子、通信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为江苏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本专业具备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和教学条件,在江苏省内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电子类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专业依托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是江苏重点学科。作为南邮工程类核心学科,汤森路透ESI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在ESI学科全球排名中,我校工程类学科已跃居前1%。2015年6月获批江苏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建设专业。
为了保证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学院按照《南京邮电大学本科培养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体现学校特色、紧跟行业发展为原则,建立了定期评价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机制和制度,从对课程学习的达成、到学生毕业出口以及培养方案整体修订等不同层次,通过学生、教师、毕业生、校友、用人单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不同群体,采用考试、考查、研究报告、座谈会、回访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报告等数据来源,全面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持续改进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根据行业需求和本专业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目标定位为:以光通信为立足点和主要方向,逐步向微电子、物理电子和光信息技术拓展,将本专业打造成国家同类高校中具有鲜明特色、较高人才培养质量、广泛实用价值、备受欢迎的实用型专业,并尽快实现赶超国内一流水平的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文化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身心健康,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实践能力、专业水准和创新意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内适应各种信息电子、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器件或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管理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专门科技人才。
2 完善“四位一体”多元课程体系,展现信息电子融合特色
本专业瞄准光电信息和微电子技术方向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符合国家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及相关文件要求,以光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为特色,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拓展”的“四位一体”多元课程体系。
在通识教育类中,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开设了公共基础类、自然科学类和综合素质类等课程,熏陶了学生的人文社会素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光电子、光通信和微电子等信息电子领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数学、物理等科学基础。
在专业教育类中,为了打破专业方向间的不兼容性,加强课程体系相互间在逻辑和结构方面的联系与互补,开设了光电传感技术、光电检测与信号处理等课程,很好地展现了现代特色和光电子、微电子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在实践教育类中,结合教育部《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和国内兄弟院校的经验,设计了分层次、逐级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使不同课程、不同学习阶段的实践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更加清晰,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创新拓展模块中,本专业通过课内和课外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内部分,增加了设计、综合和创新实验的比例,引入了先进研究型教学理念;在课外,借助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科技社团活动等方式,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训練的全覆盖。
3 构建“三纵三横”实践教学体系,凸显创新能力培养特色
实践教学是电子工程类专业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的重点内容与重要环节[4,5],不仅能通过构建立体化、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能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管理决策能力,继而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好地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要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本专业秉承“强调学用并重,注重能力培养,引导创新拓展,培养电子科学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理念,构建了“三纵三横”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实践教学平台获批为国家级“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第一层次的基础学科技能训练实验内容,采用了可视化、信息化、规范性等教学方法;针对第二层次的综合设计能力训练实验内容,采用了个性化、开放式、虚拟化等教学方法;针对第三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内容,采用了工程化、协同化、实用化等教学方法。
在“三纵三横”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本专业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近5年来,共有46人次获国家级/国际级奖项、77人次获省级奖项。此外,本专业鼓励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组织优秀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近三年来,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有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占43%,省部级项目占11%,市厅级占20%,横向及其他占26%。学生获得的3项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均来源于国家科研项目。
4 创建“三进三出”协同育人机制,彰显工程能力培养特色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与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密切合作,创立了“三进三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
“三进”是指企业家进课堂、企业项目进课堂和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近三年来,本专业聘任16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家担任企业导师,进课堂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此外,还邀请了30余名企业家给同学进行工程实践教育。2014年,若贝科技公司在本专业设立了“高速WiFi转HDMI、城市快租平台”等五个创新项目,近30名本专业同学参与了这些创新项目,其中三项被评为青岛高新区“青苹果计划”青年创业团队优胜项目称号。此外,Altera、TI、瑞萨等国内外知名电子企业在我校设立了7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出”是指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教师到企业挂职。本专业和江苏电子类企业,如熊猫电子、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康众光电等建立了23个企业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本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大学期间均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和为期三周的生产实习;同时,每年均选派出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这些实习基地,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在这些校外条件的支撑下,本专业工程类毕业设计的比例连年走高,2014年达到了70%。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本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本专业所在学院积极选派教师以柔性进企业的方式担任企业技术副总,参与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地方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等产学研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于以上措施,本专业50%以上的教师具有工程实践背景。
经过以上措施,近三年,毕业设计中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实验研究三项比例逐年提高,并稳定在80%以上,工程类课题比例分别为80.6%(2013年)、80.8%(2014年)和85.4%(2015年)。
5 结束语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标准,围绕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工程实践环节,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如表1所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近三年均达到100%。据麦可思报告分析,本专业2013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指标上,高于本省非“211”本科院校同专业水平,幅度为22%。在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上,2013届学生收入涨幅高达66%。近日,清华大学X-lab重点支持项目报道的关于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毕业薪酬排名数据显示,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月薪达到7936元,名列同专业全省第二、省属高校第一。以上数据充分反映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 郑秀英,姜广峰,付志峰, 开展专业认证提升工程教 育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12): 29-31.
[2] 陈文松,刘敬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3] 吴启迪,稳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 提升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2):17-19.
[4] 罗正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 1-3.
[5] 韩凤霞,郑军,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训练教学的改革[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10):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