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孙桂
摘 要: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为确保城市今后能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将“城市双修”理念中生态修复积极引入城镇建设过程中。从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城市发展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最终实现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修;城市设计
1 引言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城市双修”)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城市双修”是为了扭转城市建设粗放发展的旧模式,探索实践我国城市内涵式发展建设的新模式,是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催化剂[1]。其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 [2],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本文以赣州市的城市生态修复为例,探讨城市生态修复在城市规划中的发展路径,推进城市棕地修复及再利用,让城市再现青山绿水,提高城市宜居性[3]。
2 “城市双修”的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山水格局,构建城市整体生态系统。
重视保护山水自然资源,将流经城市的河流、城市所依托的山体等加以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因地制宜建成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或构筑绿色廊道、城市绿脉,使其融入城市生态系统的骨架和血脉,将城市山水与城市绿地相互关联,成為有机整体。
(2)修复城市生态网络,完善结构性绿地布局。
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将城市中散碎的绿色空间连接成片,优化结构性绿地布局,依托现状河流山体等生态要素,建设生态廊道,合理布局防护绿地,缓解城市的工矿污染。
(3)注重重要生态要素的修复治理。
对城市山体、河流水系、棕地等关键生态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考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和改善措施。
3 城市生态格局构建
赣州城位于山区盆地,周边有千米以上的山峰、山脉连绵起伏,形成天然屏障。北侧有湘赣之间的罗霄山脉,南侧有赣粤之间的九连山脉、大庾岭,东侧有赣闽之间的武夷山脉。整个地形自周边向内逐渐降低,中间是宽广的河谷平原。发源于各个山脉的众多河流,穿山切谷汇向赣州中心城区河谷平原,汇成章贡二水,最终在龟角尾合流而成为赣江。赣州三面环山、夹江而立,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三龙会三潭,三水绕三山”的生态空间肌理。
4 城市生态格局的保护与修复
4.1、河流廊道
规划充分考虑河流自然特征,结合城市建设用地情况,对河流两侧廊道进行系统梳理,采取退建还湿、退建还林等方法,恢复河流廊道自然过程。
4.2、生态源
生态源是城市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重要的生态构架,对城市的气候、生态起着重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区域[4]。严格控制污染排放,不得进行工业、住宅等对区域生态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与建设。
4.3、生态廊道
规划生态廊道应最大化地保障连通性,通过用地置换等方式,将阻塞生态廊道的建设清退,尽可能将破碎的公园绿地空间化零为整,设立必要的步行道和绿道,使其能够串联更为广阔的城市空间,发挥其更大的服务功能。
4.4、生态节点
生态节点作为城市区域性绿心,应同时注重生态空间保护、生物多样性构筑、休闲游憩等综合功能,在保证生态节点缓解城市热岛、维持自然景观的前提下[5],可整合生态游憩空间,增加市民与自然的互动。
5 城市生态要素修复
一个运行良好的城市生态体系是由多种自然要素——山体、河流、棕地、生物多样性等要素相互影响平衡的结果,任何一个要素产生问题都会对城市片区或整个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上述四个关键的生态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的治理手段。
5.1、山体生态修复
山体生态修复是针对山地生态环境退化问题,通过规划管控和生态工程修复,消减山体的安全隐患和生态问题,改善山体生态环境,恢复山体生态系统对城市服务功能。
5.2、城市水体修复
城市水体修复的总体技术思路为:控源为本,调配优先,多元为辅,强化应急,景观共建[6]。
5.3、棕地生态修复
城市棕地是指已开发利用并已废弃的土地。棕地生态修复将通过自然或人工生态修复手段,对棕地进行清洁、利用和在开发。棕地生态修复类主要包括:城市工业废弃地修复和垃圾填埋场修复。
5.4、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点加强对峰山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通天岩、马祖岩、三阳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上述地区开展野生动植物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台账。对于赣州中心城区内已形成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应重点进行保护,禁止除保护措施外的其他城市建设活动,建设为郊野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分析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预留野生动物迁徙空间。
6 结语
城市生态修复工作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新常态下的一种长期行动[7]。规划采用“全面统筹+重点推进”的规划思路,对于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修补进行发展指引及控制,围绕城市发展目标、各分区原有定位,通过城市修补推动城市“存量优化、集约高效”的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品质、改善城市生态以及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晖,黄海雄,范嗣斌,繆杨兵.“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思辨与三亚实践.规划师论坛,2017.